林清清 孫冰倩
吳女士平時喜歡打羽毛球,去年在一次羽毛球比賽中崴腳了。旁人告訴她,崴腳休息兩周就好了,可是兩個月過去了,吳女士的腳踝還是腫脹未消,活動受限。經檢查為韌帶損傷,做核磁后發現外側距腓韌帶斷裂。
“門診經常會碰到許多崴腳后經久不愈的患者,很長時間了都沒有消腫,而且行走或運動時還有各種不適,最后甚至需要手術治療。”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骨科副主任王文表示,崴腳并非小事,若早期處理不當,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輕則遺留慢性疼痛,重則導致創傷性踝關節炎、慢性踝關節不穩等后遺癥。“很多人一次崴腳,日后反復崴腳就是這樣來的。”
崴腳后第一步要做什么?先判斷傷勢!王文表示,如果發現踝關節局部紅腫、疼痛,皮膚溫度升高,尤其是站立和活動后明顯加重疼痛,以及用手按壓疼痛也會明顯加重,這時候就要高度懷疑崴腳。踝關節扭傷時韌帶撕裂,易造成慢性踝關節不穩,是以后形成創傷性踝關節炎的根源。所以根據癥狀判斷受傷程度也很重要。
I度損傷:受傷當時有輕度疼痛,外踝輕度腫脹及局部疼痛,這是外側副韌帶輕微拉傷的表現,很少會出現關節不穩。
II度損傷:非常疼痛,伴有腫脹、僵硬和行走困難,部分可見足部淤斑,這時外側副韌帶可能已經呈現不完全撕裂,會有明顯關節不穩的感覺。
III度損傷:重度疼痛和腫脹常比較明顯,足底出現明顯淤斑,外側副韌帶可以斷定為完全撕裂,這時關節明顯不穩影響正常活動。
崴腳后,現場就應該馬上進行相關處理。處理運動損傷經驗豐富的王敏主治醫師表示,很多人扭傷很久了還腫痛難消,原因除了受傷時的損傷程度不同,更多的就是因為早期處理不正確:“很多人傷后處理不恰當,沒有適當地休息與制動,過早下地負重行走,產生繼發的損傷,或者受傷的韌帶保護不夠,新生組織剛愈合連接又被活動拉扯開,就容易導致經久不愈合,甚至造成踝關節慢性不穩定,以后容易反復崴腳。”
休息 停止走動,靜止休息,護具保護,防止二次損傷,減輕組織滲出、腫脹。
冰敷 急性期24~48小時可冷敷,每次10~20分鐘,每兩次冰敷間隔最好超過2小時。
加壓 使用彈性繃帶或彈性大的衣物(例如絲襪),適當加壓包扎減輕腫脹。注意不能過度加壓,以免加重腫脹、缺血。
抬高 將腳抬至高于心臟水平,增加血液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
就醫 及時就醫。現場處理后盡快去正規醫院就診,拍攝X線片檢查,以排除踝關節骨折,必要時進行踝關節MRI檢查。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