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蘭
孩子和教師每天都在幼兒園學習和生活?;貧w兒童立場,我們努力創設相融性的生活空間。首先,室內外空間的相融可以增加幼兒玩耍的空間,幫助幼兒實現室內和室外無縫對接,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活動選擇。其次,同伴關系與師幼關系的相融,營造穩定、溫暖、和諧的人文環境可以讓孩子們獲得安全感、歸屬感、認同感,從而逐漸建立親密感、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有溫度的室內生活館
蘇州素有“魚米之鄉”之稱,蘇州的飲食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為了給幼兒提供更多體驗的機會,將生活教育融入一日活動之中,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分享幸福生活,我們啟用了室內生活館。這里有大理石操作臺、電磁爐、冰箱、烤箱、果汁機、適合幼兒操作用的切板、搟面棍等各種制作工具,孩子們能夠進行真材實料的烹飪活動。室內生活館的創設,我們遵循了有“溫度”的生活理念,每月根據幼兒的興趣進行預約制,開展了“我的美食我做‘煮”的室內生活館活動。為了方便指導,我們還特邀有烹飪愛好和手藝的家長志愿者現場和孩子們進行每月的蘇式美食制作。如蘇式糕點、泡泡小餛飩、端午粽子、蔬果沙拉……這些活動滿足了孩子們品味真做真吃真玩的愿望。
(二)有野趣的浪花小農家
由于幼兒園的場地有限,于是我們與社區共享資源,開辟了農家小農家,多元化分區的設置,有土灶烹飪區、品嘗區、切菜區、洗菜區、種植區、養殖區等。農家式氛圍的空間營造,如墻上有粉墻黛瓦的涂鴉畫、有屋檐樣的罩棚、桌布及幼兒的裝扮都運用藍印花布格調……品嘗區、幫廚區、烹飪區都以水鄉傳統風格為主,呈現了特色的勝浦浪花小農家氛圍。真實性材料的提供,如工人師傅用真磚真泥剃成的小土灶,還有傘亭桌、幫廚桌、茶壺的柜子、聯排水龍頭……各區域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有機組合。孩子們能夠自己耕種、采摘,親手用土灶烹飪。孩子們還會把多余的野菜、蘿卜、蠶豆等喂給小動物吃。在這片自己開辟的生活天地里,通過親身勞作,真實感知、真切體驗生活,他們的經驗得到了提升,他們的能力得到了發展。
(一)有創意的沙水泥石區
“沙水泥石一世界”,在原有玩沙池、玩水池的基礎上,我們在灌木叢旁、教學樓后利用一切場地空間開辟了有創意的玩泥區、玩石區,并盡可能地保持環境的原生態。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教師學習著讓渡控制權,支持孩子的參與。鼓勵孩子有“如果我這樣做會怎么樣呢?”的想法。孩子們堆沙樂園、打水仗、玩泥家家、壘石頭房子。教師以沙水泥石區整體規劃運用、沙水泥石游戲內涵為切入點,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同孩子們一起收集、投放游戲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玩,給孩子們帶來無限的滿足與快樂!
(二)有美感的多變玩美區
幼兒園的兩幢教學樓中間有一個中庭作為連接,遮風避雨、冬暖夏涼,又靠近室內美術室。由于小小的美術室已經無法承載幼兒暢想的空間,于是我們將中庭作為美術室的延伸,開辟了有美感的多變完美區。自由的空間和適宜的氛圍將有助于幼兒更好地發揮創造力,同時幼兒收集材料更激發了幼兒創造的欲望;中庭旁的植物、柱子、轉角成為有層次的天然作品展示柜。地面、屋角、墻壁、走廊……角角落落到處都藝術地擺放著孩子們各式各樣的作品,讓人仿佛沉浸在美不勝收的藝術世界里。
我園的建筑結構是“回”字形,擁有長長的廊道。我們利用長廊空間設計了田園風光的背景,以植物的綠色為主色調,運用了大量原生態的材料。如樹枝、藤條、蘆葦、沙土、竹子、草坪、草編坐墊、木籬笆……創設了有智慧的棋苑小巷長廊。幼兒能夠身臨其境地在田園生態的環境下進行下棋活動。如采茶棋、熊貓吃竹葉棋、青蛙跳跳棋、寶藏棋、垂釣棋……豐富多樣的棋類游戲融入棋苑小巷長廊的每個角落,潤物細無聲地進入每個幼兒的心中。幼兒在玩棋的過程中既能體驗到棋類活動過程的趣味性、內容的多樣性、操作形式的豐富性,又能對其智力、情感、社會性等諸多方面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環境是幼兒園的隱形資源。在創設、改造幼兒園環境時,我們回歸幼兒教育的本源——自然、生活、平實,回歸普通常識,把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尊重和理解孩子,真正從孩子出發。我們從幼兒視角對環境進行重新的審視、探索,讓幼兒園的環境成為幼兒體驗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幼兒生活、生長的家園、樂園、學園!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濱江園幼兒園浪花苑分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