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蓉蓉
音樂是一門藝術,節奏是音樂的重要因素。從小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可促進幼兒聽力、思維力、創造力及音樂敏感性的發展。學好節奏能豐富幼兒的情感,陶冶幼兒的藝術情操。音樂教育家奧爾夫提倡音樂教育應先從節奏開始。教師要以游戲的形式激發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引發幼兒對節奏活動的探索,利用節奏圖譜加深幼兒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利用不同體態語幫助幼兒理解不同音樂作品的節奏型,讓幼兒在聽、動、看、辨、唱的趣味實踐中尋找節奏、感受節奏、理解音樂、鑒賞音樂、表現音樂。
愛音樂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他們聽到音樂會專注,會隨著節奏進行系列的身體動作反應。小班幼兒好動、好玩、好奇、好模仿、情緒變化快、注意力易轉移、興趣短暫。教師要讓幼兒成為音樂活動的主體,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幼兒愛唱歌,愿意參加表演活動。
游戲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教師要在游戲中促使幼兒體驗音樂的情感,體驗音樂活動所引發的積極向上的情緒,享受音樂帶來的快樂,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音樂游戲深受幼兒的喜愛,在音樂節奏的變化中,孩子們扮演各種角色,用忽快、忽慢的身體節奏或聲音的變化來表現音樂。教師可以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引領新入園的幼兒進入節奏的世界,讓幼兒愛上節奏活動,產生參與的興趣。夸美紐斯曾說過:“興趣是創造歡樂和光明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興趣對學習是很重要的。
聽故事、玩游戲是每個孩子都樂意的事,教師要創設相應的故事情境,讓幼兒感受故事中豐富多變的節奏,激發幼兒的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參與活動,加深幼兒對音樂的理解。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小故事編排與其相適宜的節奏,并選用合適的樂器來為故事中的角色做背景,創造其不同的節奏,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語言來模仿、表現。如音樂游戲“跟著老師走”,游戲開始時,我借助鼓點來幫助幼兒感受音樂的節奏。伴著鼓聲,孩子們認真學習老虎、大象、熊等大型動物的走路姿勢。慢慢地我退到一旁,完全用鼓聲來指揮孩子玩游戲。鼓聲由慢變快,當孩子們感到鼓聲急促到來不及走時,就自由地跑起來。當幼兒有了初步的節奏快慢變化和終止感受后,我加上歌曲,并請孩子們根據音樂變化和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做動作,這一階段我引導幼兒模仿小鳥飛、小魚游、小兔跳等,極大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在這些輕松、愉快的游戲中,幼兒對節奏的感受力不斷提高,對活動的興趣也日益濃厚,想用動作等方式表現音樂的欲望越來越強烈。
教師可以通過尋找聲音的活動培養幼兒對聲音的敏銳性并讓幼兒初步接觸節奏。《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藝術活動要重視幼兒在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的傾向。”節奏存在于幼兒的生活中,教師要從幼兒現實生活入手,挖掘節奏,尋找節奏,引導幼兒認識到音樂節奏是從生活和大自然轉化而來。小班幼兒年齡小,但同樣存在對美的追求和對音樂的感受、對節奏的體會。生活中的節奏無處不在。如午睡上下樓梯時也有不同的聲響,上樓的“踏踏踏踏”、下樓的“答答答答”、下雨時雨滴打在鐵皮雨遮上“滴答滴答滴答”的聲音、起風了大樹“嘩嘩”的聲音。這些節奏都是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具有直觀的聲音形象和視覺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常引導孩子玩找聲音的游戲。教師可以與家長配合同期進行,首先讓幼兒從聽聲音開始,體會各種聲音的節奏,有快、急的,有緩、慢的,這是培養幼兒節奏感的好途徑。小班打擊樂活動重點是培養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教師可以發給孩子們各種打擊樂器,讓幼兒為自己的演唱伴奏。孩子的表現完全是隨心所欲。我從他們的眼神中感到了孩子們的天真與自信,我對他們的要求是聽清音樂的前奏與結束,歌曲結束時幼兒也要停止使用樂器。慢慢地,我要求幼兒按歌詞節奏給一些速度較慢的歌曲伴奏,并訓練幼兒根據音樂強弱特點伴奏。經過一學期的學習,我班幼兒已經能分成兩組進行簡單合奏。
幼兒生活在聲音的世界里,節奏無處不在,家長和教師要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尋找節奏,讓他們認識到任何聲音都有節奏,讓幼兒通過傾聽親自去感受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節奏。如鐘表的嘀嗒嘀嗒、自行車鈴聲的叮呤呤、手表指針走動時的嘀嗒嘀嗒以及小朋友和老師走路時的不同節奏,而且各種聲音節奏的長短都是各不相同的,如走路的節奏、跑步的節奏、拖拉東西的節奏、跳躍的節奏等。
幼兒能夠順利地模仿出節奏后,教師與幼兒一起輪流敲打各不相同的節奏,激發幼兒強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除了讓幼兒擺弄操作小鈴、小鼓等樂器,也可尋找一些代用品帶領幼兒一起制作。日常物品投入到節奏活動中能調動幼兒的好奇心,讓節奏活動更具吸引力。如盒子中裝上米或豆子,把鐵皮酒瓶蓋用鐵絲串成一串等,能發聲的東西均可引起幼兒學習節奏的興趣,有了這些樂器,幼兒可自由發揮想象,大膽探索各種節奏。
歌曲《盤、碗、碟、杯來唱歌》的歌詞描述了不同樂器的音效及節奏,特別是歌曲最后一句“盤子說,杯子講,碟兒唱,小碗也來湊熱鬧”。孩子們在唱唱、敲敲、打打的過程中體驗到了和同伴一同游戲的快樂,培養了創新性思維,學會遷移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物品來進行節奏活動,讓節奏活動變得更生動豐富且富有創意。
剛入園的幼兒音樂素質不一樣,這和他們接觸的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教師要善于運用節奏圖譜,加深幼兒對作品的理解。
如在教授歌曲《大雨小雨》時,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節奏型,教師可以先讓孩子們傾聽大雨小雨的不同聲音,然后根據生活經驗設計動作圖譜和圖形總譜,分別編上拍頭、拍肩、拍肚子、拍膝蓋以及最后結束句的跺腳動作,生動形象地表現了“雨點下到了小朋友的頭上、肩上、肚子上、膝蓋上以及小腳上”。通過活動,孩子感受到了歌曲的節奏快慢、節奏型的變化等,形象生動的動作一方面幫助幼兒理解并表現節奏,還增添了《大雨小雨》這個作品的特有情趣。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圖譜幫助幼兒進行節奏活動時,教師首先是要讓幼兒看懂、讀懂節奏譜,然后才是掌握要求,再做動作。
教師可以通過手勢形象地模仿出各種動物姿態,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熱情。一般來講,主要是眼睛和臉部的各種神態和表情,它以無聲的語言向幼兒表露和傳遞內心的情感。
如在學習《搖籃曲》等較為柔和、抒情色彩較濃的歌曲時,教師運用親切、自然的眼神和表情來帶領幼兒表現輕柔的節奏型,把幼兒的情感帶入如詩如畫般溫柔的意境中去。又如在學習《大貓和小貓》這首輕快活潑的音樂時,教師可以用充滿稚氣天真的笑臉、眼神和夸張的動作,激發幼兒的內在情感,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去進行唱歌和隨著音樂節奏去進行律動表演。
總之,音樂是聲音與情感藝術,教師要引導幼兒多聽、多想、多進行情感體驗、多表現。幼兒節奏訓練要與唱歌、跳舞等同步,注重幼兒興趣的培養,全面提高幼兒音樂素質。教師要在節奏教學中融入深厚的感情,通過各類作品的藝術形象激發幼兒的美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如城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