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芳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推動學生身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如何促進家校溝通、形成家校共育的教育合力是教育界長久以來的熱議話題。微信平臺的普及為這一問題帶來了全新的解題思路。本文調查了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溝通現狀,并就此提出了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近年來,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溝通方式應運而生,受到了廣大教師與家長的認可。這種即時、全面、可靠的溝通方式讓家校溝通的效率大大提升,為實現家校共育提供了便利條件。傳統家校溝通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信息損耗大的問題在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溝通新形式中得到了有效解決。如今的溝通模式是否還有優化空間,如何應對在微信家校溝通中出現的問題,成為教育領域在當前階段的重要課題。
本文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本地中小學基于微信平臺的家校溝通現狀進行了抽樣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一)家校雙方對微信平臺的接受程度
問卷對“教師與家長是否希望使用微信平臺進行溝通”進行了數據統計,結果顯示96.21%的教師選擇了“是”,3.79%的教師選擇了“否”;90.78%的家長選擇了“是”,9.22%的家長選擇了“否”。這表明家校雙方普遍接受微信平臺作為家校溝通的途徑。微信已成為家校溝通的主要方式,在家校共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家長對微信群溝通內容的需求
問卷對“家長希望在微信群中看到什么內容”進行了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家庭作業”得票率為39.42%,“學校通知”為25.27%,“學生表現”為20.11%,“教育交流”為12.43%,“其他”為2.77%。由此可知,微信群的主要功能是布置作業和發布通知,但是也可以看出家長依然有更加多元的需求亟待滿足。
(三)家長對微信公眾號內容的需求
問卷對“家長希望在微信公眾號中看到什么內容”進行了數據統計,結果顯示“學校活動新聞”的得票率為38.48%,“教師培訓”為12.24%,“學生才藝展示”為5.79%,“其他”為43.49%。從結果可知,現有的公眾號內容無法滿足家長的閱讀需求,中小學需要對公眾號內容進行更多的創新嘗試,提高家長觀看的積極性。
(一)達成教育共識,促進家校共育
當前階段的家校共育依然存在雙方觀念不統一的問題,家長與教師認知上的分歧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家校共育發揮效果。為提高微信平臺在溝通中的有效性,教師要先讓家長認同學校的教育方針,并積極地參與對學生的聯合教育。現今的微信平臺雖然方便了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但是往往家長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位置,并沒有積極配合教師,無法形成素質教育的合力。部分教師忽視了對溝通有效性進行評估,這讓微信溝通形式化、被動化。由此可見,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是提升微信平臺在家校共育中有效性的關鍵因素。
教師要提高重視,從溝通目的、溝通技巧、溝通效果三方面進行完善的評估,在時長固定、頻次固定的微信互動中,與家長形成默契,讓家長體會到教師對溝通的重視,從而積極參與到家校溝通中。在校方開展活動時,教師需要幫助家長制定詳細的計劃,降低家長參與活動的心理發動成本,如選出小組長,分配各位家長需要負責的具體內容,然后形成簡明扼要的文字,通過溝通群發送給每一位家長。面對家長未能參與進來的情況,教師要耐心溝通,充分換位思考,明確“讓孩子全面發展”這一共同目標,避免和家長形成心理上的對抗,破壞整體的溝通氛圍。
(二)提升教師的微信溝通能力
部分年輕教師對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技巧有廣泛的接觸,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在與家長溝通時總是不能靈活處理問題。這會讓家長抵觸與教師溝通,也會挫傷教師自身的積極性。因此,學校要定期組織培訓,讓老教師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幫助年輕教師靈活處理家校關系。
(三)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的便利條件
傳統家校溝通普遍存在溝通頻率低、信息不對等的問題,這一直是實現家校共育的巨大阻礙。微信平臺的便利性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微信平臺具有多樣化的功能,可以非常便捷地讓學校文件、學生表現、通知等信息迅速地傳遞給家長。教師可利用微信的短視頻、圖片傳輸功能將學校環境、學生表現發送給家長,讓家長隨時隨地都可以直觀地了解學生在學校的生活、學習狀況和成長過程,提高家長對學校、教師的信任。教師可以通過微信平臺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寫作業時的狀態、心理健康水平,這讓學校教育獲得了關于學生家庭的一手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通過教師、家長之間充分的信息互通,學校前所未有的和家庭教育整合在了一起。除此之外,微信平臺避免了信息傳遞的損耗。過去教師向家長通知學校規定還需要依靠學生的口口相傳,有效性難以得到保障。但是微信通知可以實現與家長的直接溝通,學校通知也會以聊天記錄的形式保存在微信中,這就實現了信息的無損傳遞,讓家長可以及時有效地配合學校的工作。
(四)建立班級微信公眾號
目前各中小學普遍已經建立了學校級別的公眾號,但是這種形式的公眾號往往由于其服務范圍太大,在形式上屬于“服務號”,一般提供的服務為投訴、查詢和學校政策發布。這導致學校一級的公眾號在功能定位上無法滿足家長個性化、具體化的溝通需求。由于大部分學生都需要長期生活在同一個班級中,年級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各科教師可聯合建立屬于每個班級的公眾號,在賬號內發布具體到每個班級的內容,為家長提供一個了解學生成長變化、教師工作成果的窗口,讓學生在校內的生活內容、教師的工作內容更加透明、可信。
例如教師建立“成長記錄袋”欄目,對每一個學生的記錄和分析,配合圖片展示出來,形成一條完整觀察學生心理、學習、身體發展變化的線索,讓家長知道如何利用家庭教育配合學校的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建立“教學周記”欄目,將課堂教育中的成功和反思記錄下來,在促進教師優化自身教學技巧的同時,也充分調動家長對學生各科目學習的監督與促進。教師“名家談教育”欄目,轉載一些國內外教育名家的先進教育理念的科普文章,幫助各位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成為實現中小學生健康成長、身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后盾。
微信平臺的溝通方式豐富了家校溝通的形式,為實現家校共育提供全新思路,教師要積極利用新時代的基礎設施,因時、因地、因材的開展教育工作,實現立德樹人的總目標。
(作者單位:濱州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