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俠
美,是指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的一種共同的本質屬性。美,從古至今就同語文結下了不解之緣。徜徉于語文世界,隨處可以欣賞到美。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趣的童話、優(yōu)美的詩篇、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無不寄托著作者豐富的情感,無不蘊藏著巨大的審美價值。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好這些美的資源,給學生的心靈注入愛的清泉,讓他們盡情地去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熱愛美。在這樣的課堂上,語文的靈氣才會開始發(fā)揚,美才能得以釋放。
一、創(chuàng)設意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美
情感是審美感知的動力,只有當審美主體對審判對象懷著一種強烈的期待感時,才會使主體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感知對象,從而產(chǎn)生審美的感知。
《白鷺》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詩意盎然,有美不勝收之感。課的開始,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旅游情境:“著名思想家羅丹說過‘世界上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一次發(fā)現(xiàn)之旅。旅行前必須備好三種用品,即‘一支筆、一個微型攝像機(也就是眼睛)、一個好心情。”學生興趣盎然,審美情感也隨之萌發(fā),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參與到課堂尋美之中,從而拉近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
《草原》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的散文。在教學草原風光這部分的時候,我先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想象畫面、豐富畫面。如,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課文中說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提示學生發(fā)現(xiàn)“四面都有小丘”,羊群“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說說從文字中看到的畫面。然后借助多媒體課件呈現(xiàn)描繪草原的中國畫,進而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流入云際”等詞語所表達的意境,幫助學生想象。我還創(chuàng)設情境,邊播放音樂,邊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閉眼想象,仰望高不可及的藍天、純潔無暇的白云,環(huán)視四面一塵不染的綠草、連綿起伏的小丘,注視身邊移動的羊群、靜立的駿馬,進而豐富學生的想象,入情入境,感受千里之碧的草原既廣闊無垠,又處處充滿了生機。這樣的教學使學生情緒異常高漲,自然而然地發(fā)現(xiàn)了美,產(chǎn)生了美的感受,流露出美的愉悅。美的景、美的情充溢著整個課堂。
二、品讀鑒賞,引領學生感受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語言文字里承載著一定的情感色彩。教學時,我從語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導學生對那些表情達意的詞句細細品味,讓他們在品賞美的語言中,品出語句中蘊含的色彩美、形態(tài)美、音韻美,做到“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丁香結》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意蘊豐富的散文。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從和諧的色彩感受美。文中有不少關于寫丁香色彩的描寫,月下的丁香、春來窗外的丁香、細雨中的丁香,都有不同的色彩美。如“月光下白的瀟灑,紫的朦朧”,誘發(fā)學生品讀語言文字,讓學生想象,在白紗一般的月色下,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的畫面。又如“最先映入眼簾的,也是那一片瑩白,白下面透出參差的綠,然后才見那兩扇紅窗”。由這句話,我又引導學生想象丁香開得極盛時花多葉少、色彩鮮明的景象。抓住“透”“參差”等詞語,體會花團錦簇、挨挨擠擠,綠葉從花縫里鉆出來的景象;同時抓住“銀白”“綠”“紅”,想象各種色彩交相輝映的景象,感受丁香帶給作者的愉悅。再如,導讀“在細雨迷蒙中,著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嫵媚。花墻邊兩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畫作,線條模糊了,直向窗前的銀白滲過來”這部分時,引導學生直觀了解印象派畫作特點——突出光和色彩,而不強調清晰、細膩。從而引導學生想象細雨迷蒙中丁香形態(tài)模糊,色彩朦朧的美,再抓住動詞“滲”想象丁香紫色與瑩白的交融的情境。在交流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再配上音樂,讓學生入情入境地用朗讀來表現(xiàn)“畫面美”。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抓住生動的描寫進行朗讀來感受美。如,啟發(fā)學生抓住“星星”“窺”等關鍵詞品讀、體會丁香花的小巧、色澤明亮,像孩童般活潑、靈動。再如,“那十字小白花,那樣小,卻不顯得單薄。許多小花形成一簇,許多簇花開滿一樹,遮掩著我的窗,照耀著我的文思和夢想。”我引導學生朗讀句子,說畫面,體會作者描寫的簡潔、傳神,從中感受丁香花的美。如此美的丁香花走進了學生的心靈,學生讀出情來了,也讀出味來了,審美的體驗打開了“大自然美的窗口”。
三、留設時空,誘導學生創(chuàng)造美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空白地帶,是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運動場”。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盡可能多地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去挖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空白美,享受審美樂趣。
《白鷺》的“了望圖”韻味無窮,給人以美的享受。小樹之巔,白鷺獨立,披著霞光,迎著朝陽,似乎在極目遠眺,所以人們有“了望”之想。“可它真的是在了望嗎?”作者的這一追問,增加了啟迪想象的藝術空間。我借助文章空白的美,利用多媒體手段激活學生的思維,再造白鷺的形象美。我先出示題目:白鷺真的在了望嗎?請以“晴天的早晨,白鷺孤獨地站在小樹的絕頂”為開頭寫一段話。然后出示白鷺棲息時的圖片,配上音樂,讓學生在欣賞中展開想象,陳述自己的見解。“……它也許在思念自己的親人,也許在等待早出晚歸的同伴,也許在放哨,提防外來的敵人……”浮想聯(lián)翩中,閃爍著孩子創(chuàng)新的火花,迸射出了白鷺被人們忘卻的心靈美,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凈化,再一次受到了美的熏陶。
四、搭建平臺,激發(fā)學生熱愛美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發(fā)展的主人。在教學中,教師不妨以課文為依托,向課外延伸,搭建自我實踐的平臺,觸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發(fā)熱愛、向往和追求的欲望,喚起學生深刻的思索,審美的愉悅。這樣,即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語文學習的信息量,培養(yǎng)其審美意識;又能調動語言積累,升華美的情感,提高美的表達能力。
《好的故事》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間所描繪的作者感受到的美麗、幽雅、有趣的夢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寬他們的知識,為學生搭建想象的平臺。從“你的夢境中描繪了哪些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物呢?”引發(fā)學生思考。有的同學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自己的夢境;有的同學收集了大量的風景名勝圖片,辦起了小展覽;有的同學通過調查、采訪、查閱資料,寫出了夢境中家鄉(xiāng)環(huán)境的美;有的發(fā)出了“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倡議;還有的設計了“保護環(huán)境,珍愛綠色”“小草有生命,大家保護她”等公益廣告用語……這問題不僅激發(fā)了學生對優(yōu)美環(huán)境的熱愛,還增強了學生熱愛美的意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棠張鎮(zhèn)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