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江蘇省宜興市和橋鎮,地處蠡水之濱,東瀕太湖,西嵌滆湖。橋因“和”稱,鎮以“橋”名,蠡水舟楫,南來北往,底蘊深厚,人才輩出。“和橋”二字溯其源,取“和睦興旺”之意;究其實,寓“和融順暢”之愿。因此,坐落在這座江南名鎮的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校訓即為“和暢”。
近年來,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內涵發展,以“和文化”為學校文化主題,從五個板塊開發和挖掘校本文化:營造“和潤雅潔”的書香氛圍,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學風尚,追求“和悅入心”的教育方式,凝聚“和衷共濟”的學校精神,描繪“和諧發展”的辦學愿景。沐浴在“和文化”之中,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走出了一批批“和融向上”的時代新人。
一、營造“和潤雅潔”的書香氛圍
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切入點,鼓勵全校師生積極閱讀,“讀好書,好讀書”。
在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墻壁文化形成了特色,學校專門開辟“和橋名人文化墻”,樓道墻壁除張掛豐富多彩的校園警示語標牌、偉人名人像、校園管理規范等,還懸掛著歷屆學生的優秀書畫作品。不僅如此,連學校垃圾房兩面的墻上都是學生自己的“涂鴉”,讓學生制作墻畫,既可以給學生們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又可以增強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意識,培養他們關心校園、熱愛校園、建設校園的主人翁精神。“一墻一板會說話,一草一木皆有情”的詩意化人文校園,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懷。
學校的“漫游書?!弊x書活動已經推行近十年,要求保證孩子們每天一小時的閱讀時間,除晨讀外,提倡中午“美文欣賞”一刻鐘,晚上閱讀半小時。每個學生書包里都有幾本自己喜愛的課外書,每天清晨,學生沉浸在“書海”中,瑯瑯的讀書聲悅耳動聽。學校倡導教師們讀一點名著、童話和暢銷書,幫助自己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此外,還開設了教師“讀書吧”,引導教師閱讀教育專著及有關報刊文萃,定期舉行教師讀書論壇、“讀書沙龍”。在豐富的讀書活動中,教師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養,為更好地開展閱讀指導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每學期,學校都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專家與教師、學生面對面。上海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演講《成功正在半路上》,使孩子懂得了“堅持才能使理想之花盛開”;北京大學教授、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的講座《聆聽成長的聲音》,讓孩子們走進純美的文學世界……這些活動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同時也堅定了學生積極閱讀的信念,讓閱讀真正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近年來,學校在各級各類經典誦讀活動中取得了累累碩果,經過不斷沉淀,形成了自己的閱讀特色,營造出一個和潤雅潔的“書香校園”,被《無錫日報》《宜興日報》等媒體多次報道。
二、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學風尚
宜興市和校第二小學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努力形成和而不同的教學風尚,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文化體系,它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方面,體現了“共性”與“個性”和諧共生的關系。
學校倡導教師從“集體備課”走向“個性教學”,學生從“合作學習”走向“自主探究”。強調在“和”的基礎上,每個人都應有自己“不同”的思維和思想,獨立的主張和見解,不人云亦云,不墨守成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創新和創造。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研究質量,教導處要求各教研組按照“集體備課——一人上課——全體評議——修改再上——總結提高”的模式進行備課上課,努力打造“優質課”。“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利用也是形成“和而不同”教學風尚的重要載體,近幾年,學校申報并開展了七個省、市級課題的研究,六個已順利結題。通過課題研究,全體教師形成了一種濃厚的科研氛圍,教科研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青年教師迅速成長。
學生每年的寒、暑假作業都精心布置,除語、數、英以外,更多的是課外閱讀、科學探究、社會活動、家務勞動及唱歌、畫畫、鍛煉身體等音、體、美方面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擅長的領域。
三、追求“和悅入心”的教育方式
生活中,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被欣賞的渴望。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是渴望得到賞識?!背扇巳绱?,兒童更是如此。教育的對象是“人”,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以人為本是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原則。學生的發展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要遵循“生長”的規律,給予其需要的土壤、空氣、肥料?!耙駥Υ扇~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要帶著一種“牽著蝸牛去散步”的心態看待后進學生。每個學生,當他感覺到被欣賞時,便得到了一種動力,所以,教師要學會欣賞學生,善于發現他們的進步和閃光點。
宜興市和校第二小學在全校師生中開展了“學會欣賞”主題教育活動,尋找、發現每一位師生的閃光點,相互賞識,激勵自我。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活動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個人表現,通過細節以及整體來捕捉學生的“優點”,發現每位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進行課堂評價時,評價策略科學、理性,實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評價標準。課后,開展尋找“閃光點”的活動,為了充分反映每位學生的閃光點,采取同學互評的方式,將互評工作由小組之間、班級之間擴大到年級之間、學校之間,充分體現出每位學生的“閃光點”。
四、凝聚“和衷共濟”的學校精神
“和衷共濟”的學校精神,就是要使學校群體的每個成員產生一種精神的認同感和歸宿感、強烈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為了實現共同的目標和理想,齊心協力,共同進步,共渡難關,出色地完成學校的各項教育、教學任務和學習任務。為了促進全體師生不斷學習和提升,學校需要不斷給予師生動力,其中體驗自身的“成就感”是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成就感”能喚醒人的自信,使人振奮、催人上進,這種積極的感覺又成為追求下次成功的動力。
學校注重加強團隊文化建設,實現“內外兼修”,要求每位行政人員做到深入一線,深入課堂,在擔任本學科教學的同時,幫助青年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打造團隊文化,縱向形成“學科團隊”,橫向形成“年級組團隊”,達到成員間互幫互學、教學相長、共同成長的目的,形成教師團隊優勢。每年組織教師開展民主生活會,溝通情感,增進友誼。
學校秉持著“多給師生設立領獎臺”的理念,在教學教研工作方面,教師不管參加哪種級別的比賽,只要獲獎,都及時進行表彰和獎勵。每學期在校行政、年級組以及教研組中進行教師優點的評寫,并在組內交流、總結后匯總成“優點單”。每位教師在“優點單”前附上自己的簡歷、取得的成績、獲得的榮譽等,由學校專門設計圖文并茂的“欣賞卡”,制作并且投放在學校網頁上,以此激勵全體教師放大優點,揚長補短,也方便大家共同學習、優勢互補,實現共同進步。
通過文化課成績考核、學科競賽活動以及各項比賽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生獲得優異成績之后,重視對學生的獎勵,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學生拾金不昧、樂于助人等行為,也及時進行表彰。幾年來,許許多多的學生站到了升旗臺上接受表彰。在學校一次次的頒獎、表彰中,全體師生從內心中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更增添了自信。
五、描繪“和諧發展”的辦學愿景
學生個性充分發展,教師實現專業成長,學校品位不斷提升,形成學生、教師、家長三位一體、協調一致的教育共同體,是宜興市和校第二小學的辦學愿景。
為了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找到自己的愛好,發揮自己的特長,享受成功的喜悅,學校組建了音、體、美、勞科技等35個學生社團,定期開展訓練活動,舉辦書法、繪畫、舞蹈、聲樂等比賽,每年舉辦“藝術節”“科技節”“體育節”……各個社團活動結出了累累碩果,在市級以上比賽中多次獲獎,為學生的人格健全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為了讓教師的才華“有的放矢”,學校充分發揮“伯樂精神”,給教師搭建施展才華的平臺,積極選派教師參加宜興市、無錫市各級教育教學培訓,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水平,推動教師更好地參與到有效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實踐中去。教研組長評選、精品課程建設、優質課評比等活動,不僅能夠讓優秀教師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同時也為其他需要提升的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機會。近年來,學校幾乎每學期承擔一次市級課堂教學研究活動,每周開設三節教研活動課,既為開課教師搭建了舞臺,又為其他教師提供了學習、研討的機會。通過一系列論壇、講座、示范課等形式,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老教師也更上了新臺階。
學校把“家長”納入教育資源,在“共同目標”的影響下,開展與家長積極有效的溝通。通過告家長書、家訪、電訪、來訪、座談會、“千人問卷”以及請家長來校一起參加學生活動等多種渠道,密切了與家長的聯系,調動了家長的積極性,增強了針對性,實現了教師和家長之間的互通、互補。近年來,學校請來了“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宮大用教授作《幫孩子成為學習的贏家》報告,江蘇省十佳愛國主義教育者袁維儒作“良好習慣的培養”等講座,給了家長很大的啟示與幫助。除了邀請專家外,每個班主任都是“家長函授學?!钡募媛毥處?。每次培訓前,老師們都要精心準備,認真撰寫發言稿,精心布置教室環境,會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講座,家長代表發言,會后,家長與班主任、任課教師一起探討在教育中所遇到的問題。
“和文化”建設的實踐與探索,為學生創造了一方健康成長的沃土,擎起了一片施展個性的藍天,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也給學校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浸潤其中,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的師生沐浴文化氣息,感悟生命色彩,滋養品格情操,成就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