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廷梅
我常常打量語桐。
瘦瘦高高,皮膚白皙。聽故事時歪著頭盯著我,偶爾眨一下眼睛,轉一下眼珠。當我提問時,她總是最先舉手的那幾個學生之一,而且信息捕捉全面,理解準確,感悟深刻。
小古文讀兩三遍就會背了,她總是第一個背,語氣、節奏、聲調都拿捏到位,加上脆生生的清亮的嗓音,讀得真是好!
書寫干凈、整齊、漂亮。教師節送過一個自己做的扇子給我,上面的毛筆字清秀中透出力度。
作文寫得好,在各級各類作文競賽中獲得好成績……她大概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她從三年級開始到我這里上課,已經三年多了。在我眼里,她更是一個好玩的孩子。
她為了吃到同座位一個男孩的餅干,講故事給他聽。講到一半時,就伸手要餅干,男孩不給,她又繼續講,直至吃到為止。
最好玩的是在“聽到猴子就舉手”的游戲作文課上,游戲規則是誰錯得最多要接受“懲罰”。我的目的是要孩子們學會觀察,體驗各種心理,感悟“變化”等等。她當然不會是被“懲罰”的那一個,可是那次“懲罰”是送一個精致的藍色手工羽毛球給錯得最多的孩子。孩子們都很驚訝,她也不例外。別的孩子驚訝過了就罷了,可是,她卻抗議:“朱老師,你騙我們,早知道我就多錯幾個了,你要給我一個羽毛球!”我當然不答應,她悻悻然。
下一次來上課,還要:“朱老師,給我一個羽毛球吧。”
下下次還要:“朱老師,給我一個羽毛球。”
我快忍不住要給她了。想了想,狠狠心,就是不給。我問她:“世界上好東西很多,你都能得到嗎?”她轉動一下眼珠,似懂非懂。
從此,她不再和我要羽毛球。
現在的孩子似乎都在努力“得到”成績、證書……家長和老師也都最大限度地“給予”他們,而且他們覺得這一切的“得到”都理所當然。可是,如果真正愛他們,還應該拿捏好“給”的分寸,有時候甚至于“不給”。這樣,他們也許會更珍惜“得到”,眼界和心胸更開闊,將來當他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更有力量。
學期結束,她成績優異。我在書店為她挑了一本紅色皮面的筆記本,還送了她一本我女兒的書。
有一天,她突然說:“朱老師,現在很懷念三年級你教我們寫詩的日子。”我拍拍她的肩膀說:“你繼續寫啊。”
在以后悠長的歲月里,這些小孩兒會突然想起我們課堂上的時光嗎?
(作者系原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教師發展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