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洋
“我拾起那片綠葉——樸實得沒有一絲雜色,輕輕地,我將她掛在胸前,鎖住這綠色的夢……”直到現在,胡官興校長還記得,這一首在他中師即將畢業時發表的散文詩《綠色的夢》中的幾句話。在求學期間,胡官興就是一名熱愛閱讀的文學青年,工作以后,他對于閱讀的意義更是感觸良多,除了更好地營造語文課堂之外,更注重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
從教20多年來,胡官興的身份在不斷變化——語文教師、教研組長、分管校長、校長,作為普通教師時,他一心牽掛的是如何引領孩子們走進閱讀的世界,享受徜徉書海的樂趣;作為一名學校的管理者,他思考的是如何帶領全校師生全面推進書香校園建設。
領讀者:帶領師生徜徉書海
中師畢業后,胡官興懷著對閱讀的摯愛,投入到了小學語文教育事業之中。他工作的第一個單位是一所村小,當他走進校園的時候發現,學校里竟然沒有圖書室,學生的書包里竟然沒有一本課外書……初為語文教師的他決心要讓學生們有機會進行課外閱讀。可是通過深入了解,他所執教的四年級中僅有6位學生家里有8本課外書。如何完成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呢?
經過深入思考,“雛鷹圖書漂流計劃”應運而生。在這份漂流計劃中,他把全班分成8個組,每一組分一本書,每天分給一個學生閱讀。為了讓閱讀活動有載體和抓手,他自己花錢為每一組學生配了一本讀書記錄本,要求學生每次閱讀后記錄下自己讀書的進度,再寫上幾句讀后感,第二天漂流給另一位同學。這原本是缺少圖書的無奈之舉,實施一個學期后,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讀著讀著產生了閱讀興趣,但時間到了不得不漂流給下一位,這樣就產生強烈的閱讀期待,他們就想著法子讓家長買書或者去親戚朋友那里借書來看。就這樣,整個班的閱讀活動就蓬勃地開展起來了。
作為一名堅守閱讀本心的語文教師,胡官興深諳閱讀對于每一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意義。2012年起,胡官興任揚州市公道小學校長,成為了一名學校的管理者。作為校長的他,要求教師首先要做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閱讀需要引領,他因勢利導,將致力于傳統文化推廣的公益組織“東方智慧”引進了校園,與學校的共讀組織——“珠湖讀書會”的教師們一起開展活動。公道小學的校園里多了幾分不一樣的味道,教師們在說孔子、講《論語》、讀《詩經》……在前行的過程中,教師增長的不僅是傳統文化的知識, 還受到了精神的洗禮,獲得了境界的提升。通過這樣的閱讀活動的開展,教師們的人生觀、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吳仁紅老師說:“過去我認為很多東西是重要的,現在看來,幫助學生成長才是教師生命幸福的根源。”在胡校長看來,閱讀對于教師成長的最大價值正在于此。
在教師將閱讀充分“內化”的同時,還應解決向學生的閱讀“輸出”問題,因為教師的專業成長必須為學生的智慧成長服務,在這樣的思想引領下,學校通過“珠湖大課堂”引領教師們尋找國學經典著作閱讀的新策略——努力尋找“現代兒童”與“古代經典”的結合點,在內容選擇上采用“以古補今”“古為今用”的方式,在閱讀方式上以誦讀為主,采用“典故印證”“以今說古”的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閱讀國學經典的實效,還提升了教師的閱讀指導素養。
作為一名領讀者,胡官興無論在教學崗位上,還是在管理崗位上,都牢牢地堅守著對于閱讀的初心,不懈探索和前行。他先后隨工作室在揚州市多個學校送教上門,不斷地發出自己的聲音。在寶應縣的一次活動中,他講述了民間故事《精衛填海》,在把學生引入勝境的同時,讓與會的教師們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教師本身就是一種閱讀教學資源”。在開發區,他以誦讀的方式執教兒童詩《朋友》,師生以讀為媒,以詩為友,開啟了一場心靈的盛宴,讓與會者印象深刻。他想以這種方法,表達自己對于閱讀的理解和守望——他希望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閱讀,越來越讀的教師成為閱讀的推廣者。
研究者:推動閱讀深度落實
隨著閱讀教學實踐的扎實開展,胡官興對閱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進一步探索的沖動,他覺得在課外閱讀的推進中讓孩子無序地將一本本書讀下去,雖然有一定效果,但是效率不高,體系不全。為此,他提出了基于單元主題的“1+X”閱讀模式。所謂“1”是教材中一個單元的主題,也可能是其中一篇比較有特色的文章。所謂的“X”是在此基礎上推薦給學生的相關文章或者書籍。現在看來,這樣的做法再平常不過,可是在20多年前,在沒有網絡資源可以檢索的情況下,為尋找合適的文本,一連幾天的課余時間他都泡在學校圖書室里,實在沒有辦法,就利用星期天到市里的新華書店去尋找和購買。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年的努力換來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的普遍提升,同時他對于課外閱讀的推進工作也有了全新的理解。他覺得閱讀也需要設計,也需要資源供給。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支撐下,他主編的第一部著作《新啟蒙兒童閱讀教程》誕生了。
隨著閱讀實踐的不斷深入,他逐漸探索出“三段式”整本書閱讀指導模式——“讀前推薦重激趣”“讀中指導重方法”“讀后評析重感悟”。與此同時,他所執教的《西游記》《水滸傳》《柳林風聲》等閱讀指導課被揚州市同步課程網收錄,他被聘為揚州教育網特聘教師。
如何讓閱讀更有效地落到實處?經過認真思考,胡校長想到的是帶領師生開展系統性的閱讀工程。以“整本書閱讀”為例,他倡導教師們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尋求閱讀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結合點,進而明確閱讀任務的生發點、言語訓練的結合點,從而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厚實學生的文化基因,探索通過“整本書閱讀”來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策略。這一研究項目很快成為了省立項課題《基于“整本書閱讀”的小學復合式學習的策略研究》,有了課題的引領,學校的“整本書閱讀”活動很快得到深入推進,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當然,他也沒有忘記理論閱讀對于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作用。這樣的閱讀推廣活動從他2018年到揚州市蔣王小學工作后有了更加明確的規劃。他覺得教師在共讀的基礎上進行深入交流,這樣的讀書活動對于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是很有價值的。于是,共讀一本書的教師讀書沙龍活動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了。《教師花傳書》《教師的挑戰——寧靜課堂的革命》《未來學校》……一部部專業的書籍送到了教師們手中,一場場思想的盛宴由此開啟。首先是選書,選擇共讀書目就是一個有講究的過程,究竟讀什么書不能由一個人說了算,必須最大可能地聽取教師們的意見。二是推薦書目者自己首先要閱讀,否則沒有發言權。第三,選什么樣的共讀書目有學校的標準——內容不能多,原則上不超過250頁;語言一定要通俗易懂;閱讀的主題要契合學校當下的重點工作。所以,這樣的讀書活動看似一學期共讀了一本書,實際上教師們是在讀“群書”“專書”,這樣的閱讀活動更能調動教師閱讀的積極性,更能讓教師聚焦問題解決,從而使教師們認識到理論的基礎性作用,使專業閱讀、專業成長成為教師們的應然追求。
設計者:推進書香校園建設
作為一名管理者,胡官興知道自己的每一個決策都影響著學校的發展方向,經過反復考量,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將書香校園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領域。
胡校長深知,書香校園應當有看得見的靈魂——那就是文化。所以在學校建設過程中,他一直重視文化熏陶的重要作用。學校淵源于揚州清代大儒阮元,所以在學校建設過程中,這里處處氤氳著阮元的“求實”味道——“正德廣場”“實學大道”“學海堂圖書館”……每一處景觀、每一條道路、每一座館舍都無聲地表達著學校的育人主張。“閱讀是心靈的旅行”,斑斕的校園生活更是一種“心靈的閱讀”,因而,胡校長特別重視對校園生活的設計,在他的倡導下,學校將“入學儀式”放在孔子的誕辰,意在突出“弘揚傳統文化,學習先賢品質”的意義;將“成長儀式”放在“母親節”這一天,就是在表達“感恩與成長”的主題……這些活動的開展無一不是在豐盈孩子們的人生體驗,他認為校園生活既要有“讀萬卷書”的寧靜,也要有“行萬里路”的豪情……
書香校園不僅要營造文化環境,還要注重對讀書場域的建設,圖書館的建設在書香校園建設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建校園綜合樓的過程中,從規劃起,胡校長就把圖書館的建設放在最重要位置,直到現在,他還能清晰地回憶起自己堅決主張將學校圖書館建在底樓的情景,圖書館就是要讓學生能很方便地去讀書。同樣,在閱讀區域劃分上,他對設計者也提出了要求——要設計三個自主閱讀的區域,這樣做是為了在圖書館中可以同時開展低、中、高三個級段的閱讀活動,可以提高閱讀效率。他要求圖書管理人員須將適合不同年段孩子閱讀的書籍擺放在相應的閱讀區,目的是“讓孩子隨手就可以拿到他們應該讀、喜歡讀的書”。在這一理念的支撐下,學校開發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打造出圖書角、閱讀吧……讓校園的每一處地方都彌漫著書香。2016年省特色文化評審團來到校園視察時,給予了高度贊譽:“這樣的校園流淌著書香的味道,是學生快樂成長的幸福之所。”
書香校園的建設不僅需要閱讀場所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閱讀場所里的書籍。隨著校園閱讀建設的不斷深入,他在學校提出了“全閱讀”的要求。所謂“全閱讀”一是指全要素閱讀。學校提供給學生的書籍涉及的門類與學科要盡量全面,除了文史類書籍外,胡校長特別重視數學類、科學類閱讀書籍的供給, “全閱讀”也是指全形式閱讀。除了圖書閱讀外,學校還應重視非文本形式的閱讀、影視劇的欣賞……在他的理解中,這不是閱讀概念的泛化,而是在豐富孩子的閱讀經歷,孩子既要“讀書本”,更要“觀世界”。“全閱讀”更要關注全方位閱讀。在校園生活中,既要有教師引領下的既定閱讀任務的驅動,也要有孩子自主進行的休閑式閱讀活動;在推進校園閱讀活動開展的同時,也要注重同社區閱讀、親子共讀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閱讀變成孩子的一種生活方式。
對于未來,胡校長有著他最樸實的想法——“學校就是個讀書的地方,教師就是個讀書人嘛!”言為心聲,記者讀懂了他在角色轉換中對于閱讀初心的堅守、對于書香校園建設的理解,那就是閱讀是校園生活的應有樣態,是師生應有的生活狀態。在書香校園里,濃濃的讀書氛圍如空氣那樣自然流淌,無處不在。在他的課堂中,孩子們一定會伴著書聲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