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婷
內容摘要:明末王彥泓擅長寫艷體詩,其詩多典麗精工,辭藻華麗,充滿了香艷的色彩但感情真摯,以深情綿邈的詩句抒發仕途坎坷的苦悶。而王次回之所以會寫出如此香艷之詩,不僅與當時的社會政治背景及復古詩學等文化背景相關也與其自身的遭遇相關。他的詩雖然在當時未受到重視,卻在后世有過兩次影響較大的再度傳播,對清代的的王士禛、納蘭性德以及民國時期的徐枕亞都有一定的影響,在國外的傳播,則以日本作家永井荷風為典型代表。
關鍵詞:王次回 艷體詩 傳播 影響
王彥泓是明末詩壇上一位重要的詩人,其艷情詩的出現是有其時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的,而他的艷體詩不僅僅在明末清初、清末民初兩次流行給當時的文壇大家帶來很大的影響,而且后來還流行于海外,甚至連日本著名的詩人永井荷風都認為他能與波德萊爾相媲美。本篇文章嘗試從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詩人自身情況三個方面對王次艷情詩產生的原因做更為具體的介紹,并從國內國外兩個方面介紹其艷情詩在后世的傳播。
一.王次回艷情詩具體產生原因
(一)根本原因:動蕩不安的“末世”
明末社會政治動蕩,人們普遍出現了一種大廈將傾的“末世”情懷,為了迎合這種及時行樂的世俗化社會思潮,王次回的詩歌大都表現出頑艷的詩風。第一,明末江南經濟繁華,人們的消費水平也是空前之高,奢侈的消費觀念助長了世風的奢淫之氣。在明代中葉以后,由于交通的發展使商品貿易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層也不斷壯大,這個階層的人民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他們開始注重自我情感的抒發和欲望的表達,并將其合理化。第二,異端思想盛行。物欲橫流、奢靡成風的社會背景使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受到影響,傳統禮教世俗的約束逐漸崩塌,李贄繼承并發展了王陽明心學提出童心說,張揚個性,宣揚人格尊嚴的平等,這與“存天理,滅人欲”的程朱理學已經完全背道相馳了。袁宏道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創作主張更是影響了晚明直到清代的文學創作;在這樣的背景下,王次回以男女戀情為著眼點,描繪出纏綿婉約的種種情思,用詞綺麗香艷但不媚俗,而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詩人的真情,用其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灌注他的詩作。
(二)受到復古詩學的影響
一方面,以前后七子為代表的明代復古流派因為在詩學主張中重言情,注重情感在詩歌創作中的作用,卻對王次回的艷情詩產生重要影響。復古派針對明初卑冗的臺閣體文風提出詩文應該講究格調法度,抒發詩人真情實感,反映現實社會,從而將“格調”與“真情”融合在一起。李夢陽認為:情者,動乎遇者也。故遇者物也,動者情也。情動則會,心會則契,神契則音,所謂隨遇而發者也。①“有情則詠。竅而情,人與物同也”只有充滿了感情才能吟出優美的詩句,人沒有了感情便與普通物件無異了。前七子中徐禎卿也曾說過“情能動物,故詩足以感人”②情感能激動事物,因此詩歌才足能夠感人。后七子中的謝榛認為“詩乃摹寫情景之具 ,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乎外而遠且大。”由此可知,明末復古流派注重情感的言情觀給王次回張揚情感的艷體詩提供了思想基礎。另一方面,復古派主張學習古人作詩的法度格調,重視模擬唐詩。而王次回深受其影響,繼承并發展了唐代李商隱、韓偓等人的詩歌。李商隱的詩大多描寫男女縹緲深婉的真摯愛情,語調優美辭藻華麗,讓讀者感受其詩作的朦朧深情,呈現出典麗精工的獨特風格,王次回正是繼承了這一方面,但又有其自身的特點。次回詩用詞雍容綺麗雖,與李商隱的詩有共通之處,但并不朦朧幽約,而是直截了當的抒發情感。
(三)作者自身經歷的影響---以聲色之娛緩解仕途無門的痛苦
王彥泓一生經歷坎坷,他的家族本是當地的名門望族,祖上三代都是士子,可謂是書香門第之家。正是由于這樣的家庭傳統讓他必須走上科舉之路,但他本人卻非常厭惡八股文,再加上當時的社會環境等因素導致他終身都未能考取功名,卻一輩子困于場屋之中。《歲暮述懷》中“讀書二十年,做客二十載。”這是詩人47歲時寫的,可以看出,詩人之所以覺得做客二十年是因為他從未有過歸屬感,包括自己從事的工作也并不是自己所感興趣的。總之,王彥泓作為下層文人的代表,一方面心懷天下,同情百姓疾苦,另一方面他自己也是這個悲劇時代的產物,雖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而他又無法像那些達官貴人一樣完全縱情享樂,所以他便只能在追求聲色中釋放自己內心的苦悶。坎坷的仕途之路讓王次回內心苦悶不堪,而他的才華在當時也是不被認可的,所以只能通過大量創作艷體詩來宣泄內心的痛苦,表現出那個時代士人的心灰意冷。
二.在后世的影響與傳播
(一)明末清初時期---王士禛、納蘭性德
王士禛作為清初文壇上的大家,他的詩中艷情題材占有很大的比重。后世的袁枚就說過“次回才藻艷絕,阮亭集中,時時竊之”③。王士禛不僅自己作詩多用王次回的詩句,并將他很多的詩詞句子都收錄在自己和鄒祗謨一起編的《倚聲初集》中。他曾對王彥泓評價道:“次回艷情詩數百篇,刻畫聲影,有義山、致光所未到者。”④他認為王詩不僅僅能刻畫出聲音,還取得了李商隱及韓偓都未到達的成就。除他之外,納蘭性德更是深受王次回影響。一方面,納蘭容若的《飲水集》中有的詞中直接化用了王次回的詩句,例如《采桑子·白衣裳憑朱闌立》中“白衣裳憑朱闌立,涼月趖西。點鬢霜微,歲晏知君歸不歸”⑤一句化自詞回《寒詞》某一首“況復此宵兼雪月,白衣裳憑赤闌干”⑥一句;另一方面,除了直接摘錄化用次回詩句之外,納蘭詞在很多方面也已經超越了次回艷體詩的艷膩風味,有的詞甚至是故用次回詩句而反用其意。以他的《山花子》與王次回的《無緒》詩作比較,納蘭詞中雖化用次回詩中“石榴雙葉”但卻改變了事件發生的狀態。以一句“采得石榴雙葉子,欲貽誰?”描繪出女子手持石榴雙葉卻不知要將其贈與誰人的少女心事。納蘭詞中最后一句“寄語東風休著力,不禁吹”以不確定的主語給這首詞相較次回之詩多了增添了無盡的意蘊和清麗真摯之情。總之,王次回的詩抒發真情的直白顯露,窮形盡態是納蘭性德學習效仿之處。但他能卻能做到模仿而不落于俗套,在借鑒前者的基礎上用自己真摯的情思和純熟的語言技巧使作品的意蘊得到升華。
(二)晚清民國時期 ---《玉梨魂》與《春明外史》
清末民國時期,同樣處在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下,次回的詩得到了再次風靡。1921年,在朱瘦月的《不羨鴛鴦室詩話》有記載:“掃葉、文明因是書銷行逾百萬冊,為牟利計,更延通人箋注,另行出版。”《疑雨集》被刊印的如此頻繁足以見其在當時的受歡迎程度。而且當時著名的學者,像王國維、吳梅等人都是其忠實讀者,這些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讀者群體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王彥泓《疑雨集》在社會上更加廣泛的流傳。徐枕亞在《玉梨魂》第七章“獨醉”中就提到了《疑雨集》,他借用夢霞之語,夸贊次回之詩“情詞旖旎,刻露深永”。張恨水在他的《春明外史》中更是多次提到次回的《疑雨集》,在第二十回中便前后三次提到楊杏園翻開《疑雨集》,這樣在作品中反復提及次回之詩足以看出他們對他的推崇,同時這些大家的宣揚也能讓更多的人了解王彥泓,促進了《疑雨集》在民國時期的流傳。
(三)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以永井荷風為例
與國內的不受重視不同,王次回的詩在日本江戶時代起就在東瀛的漢詩界備受推崇。作為日本新浪漫派代表作家的永井荷風師從著名的漢詩人大沼枕山,而大沼枕山正是推崇王次回的讀者。永井荷風在其隨筆《斷腸亭雜稿·初硯》中抄錄了王次回《歲暮客懷》、《強歡》兩首詩。前者中的“無父無妻百病生”、“料是無人望倚門”將病痛產生又孤身一人的孤獨哀傷之痛寫的深婉感人。在這篇隨筆之中,永井荷風提出將《疑雨集》與《惡之花》相比,認為波德萊爾《惡之花》不過就是《疑雨集》的直接翻版、移植而已。總之,王次回的艷情詩詩不僅僅在創作上給永井荷風提供了詩作的創作靈感,同時王詩中至真至切的孤獨委屈之意也令他感同身受,同時也滋養了他唯美主義文學的創作。
綜上所述,王彥泓的艷情詩可以稱得上是特定時代環境下的產物。次回的艷情詩在當時因不符合正統思想而不被接納,甚至在后來被批評為格調卑冗,辭藻艷麗感情也過于輕浮放蕩,但也并不能否認《疑雨集》的藝術價值。朱彝尊在《靜志居詩話》中評價“感心嫮目,回腸蕩氣”,袁枚也在《隨園詩話》中說:“王次回詩,往往入人心脾。”正是因為次回詩中蕩氣回腸的真摯情感以及他大膽抒發的勇氣,才讓王士禛、納蘭容若以至于后來的徐枕亞、張恨水等人欽佩并借鑒學習。所以現在的人們應該用更加客觀的態度去看待王彥泓,從更多的角度分析他的艷體詩出現的原因以及對于后世的具體影響。
參考文獻
[1]耿傳友.論晚晴民國王次回詩歌的流行.文學遺產[J].2018:138-151
[2]耿傳友.王次回:一個被文學史遺忘的重要詩人.中國韻文學刊[J].2006(3):39-44[J].2011:67-73
[3]嚴明、熊嘯.古代自傳體艷詩的獨特價值———韓偓、王彥泓、朱彝尊的艷詩新解.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18(5):1-9
[4]邱江寧.論王次回“艷體詩”的產生及影響.學海[J].2011(1):192-197
[5]張宏生.情感體驗與字面經營———納蘭詞與王次回詩.社會科學[J].2012(2):168-178
[6]熊嘯、沈妤.論唐以后“香奩體”詩作的發展流變.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J].2012(3):85-90
[7]駱新泉.王彥泓艷情詩情感梳理(一).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J].2015(1):32-36
[8]周朝暉.永井荷風與晚明詩人王次回.讀書[J].2011(6):68-72
注 釋
①梅月先生詩序[A].空同集(卷五十一)[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201
②徐禎卿《談藝錄》第5條,四庫全書影印文淵閣本
③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④鄒祗謨.王世禛.倚聲初集[M].順治十七年刻本,續修四庫全書,第1729冊
⑤納蘭性德.納蘭詞箋注(修訂本)[M].張草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⑥王次回.疑雨集[M].清康熙刻本
(作者單位: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