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荻
內容摘要:由于歷史的機緣和人為的選擇,我國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導文體一直都是散文,其中回憶性散文在語文教材中占據了一定的篇幅,這類文體內容真實,事件典型,描寫人物運用角度不同,語言風格多樣,學生容易領悟。但在實際的散文教學中,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一直是教師在教學時頭疼的問題,教師往往無法把握教學的主要內容,在散文教學時率性而為,易將散文這種特殊性的文體與其他文體相混淆。因此散文教學內容的確定,是最基本的工作,只有把基礎處做好,散文教學才能有更進一步的突破。本文借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藤野先生》為例,談談如何對回憶性散文的教學內容進行確定。
關鍵詞:回憶性散文 教學內容 《藤野先生》
一.引言
散文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主導文類,教好散文對改善和促進整個語文教學十分重要。而回憶性散文在初中教材選文中占的比重也很大,并且就其本身而言,回憶性散文的價值更在于它以展示了人在歷史的某個瞬間所獨有的一種情緒狀態。學生閱讀回憶性散文,可以分享作者這種回憶帶來的“特有的情緒狀態”,這是其他散文所不能展示的。但是教師在回憶性散文教學中,經常不能準確地抓住教學內容,只是一味地進行知識的灌輸,更不會引導學生體會到這種文體所特有的美感。因此,發掘回憶性散文獨有的教育教學價值,對教學內容進行確定,讓教師學會“怎么教”,學生學會“怎么學”,這才是本文中所要探討的問題和關鍵。
二.回憶性散文概念的界定
“回憶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態為基礎。在敘述上用回憶過去的方式,對過去發生的事件進行闡述。回憶性散文具有獨特的美學規范,它之所以不同于記敘類文本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的特點。首先,回憶性散文是片段式的,他不追求完整性。其次,作為回憶性散文他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具有雙重視角,寫文章時作者常常用第一人稱視角,站在當下去回憶過去,文章中既有“當時的我”的感受,也有“現在的我”對“當時的我”的“感受”的“再感受”。[1]這是回憶性散文最大的特點,也是我們在教學中需要把握的重點及難點。
三.確定散文教學內容的路徑
在實際散文教學中,教學內容很難把握,學者們對散文教學內容的探討也一直在繼續。王榮生教授提出的教學設計線路圖,教師們都普遍認為很有效,這個路線圖的設計過程為:依體式,定終點;緣學情,明起點。而在體式和學情的中間部分,就是教學內容的確定。
(一)分析學情
對學情進行分析,是備課的第一步。首先,教師在準備散文閱讀教學時要按照學生所處的階段來進行學情分析,這樣才能夠確定教學的起點。九年級的學生對魯迅并不陌生,并且《藤野先生》這類記人敘事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整體認知也不困難,但學生們對于這類散文所要表達的文本以外未能涉及的緣由和故事并不了解,無法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因此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學習的情況展開分析,找出教學的重難點,從而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層次。在筆者查閱了部分名師對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之后,大概總結出了以下四點:第一,了解魯迅的生平,理解魯迅對于藤野先生的特殊情感。查閱文獻資料,向學生講授魯迅在仙臺留學時的真實情況。第二,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選取文章中的典型事例,共同學習文章中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來刻畫人物,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第三,引導學生掌握課文的脈絡、結構。第四,把握魯迅文章語言的風格。這些教學層次的劃分都是立足于文本,不斷地加深,以達到讓學生能正確的把握文本。
當然,教師也要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立足于學情,調整自己的計劃,讓學生有所收獲和感悟。
(二)確定體式
“文體是指文學體式,是由有相近形貌特征與精神內質的篇章構成的且有獨特性區別性的作品類體型,它的基本指稱對象與單位是篇章,散文閱讀教學之難,就在于散文這種文體從整體上缺乏區別于其他文體的本質規定性”。[2]
《藤野先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它不同于其他散文的特點,“是文中有著兩種類型的情感交織——過去的“我”在當時的感受和現在的“我”在回憶往事時對這件事情的“再感受”[3]。我們應該透過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去體察作者的內心世界。但很多教師在教學時,沒有把握好這個特點,在教學中對文本認知出現了偏差。這篇文章是魯迅描寫他去日本學習醫學時他所遇到的一些人和事,以及當時所處的精神困境,這段經歷在魯迅的生命當中起到了轉折的作用,魯迅在此之后便決定棄醫從文,藤野先生可以說是影響了魯迅人生選擇的一位重要的人。因此《藤野先生》的關注點不只是在于魯迅的愛國之情,藤野先生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要關注作者與讀者分享“我”對藤野先生的感受。
(三)教學內容的確定
在體式和學情的交叉部分,也就是教學內容,根據以上的分析,教學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文體特點。許多學生在學習完《藤野先生》這篇課文后,容易把這篇課文誤以為是一篇寫人敘事的散文,這樣說也是沒有錯的。《藤野先生》這篇課文,作者確實為我們刻畫了一個黑瘦,戴著眼鏡,有些邋遢的一位先生的形象。但如果僅僅把文章當做是寫人敘事的散文,那就有點有些片面了。在上文中我們已經詳細闡述了回憶性散文最大的特點,就是文中有兩個“我”。如果教師沒有向學生講明回憶性散文的特點,那么學生就會把這篇文章與其他文體所混淆,這樣教學方向就與之前預期出現了很大的偏差。所以教師引導學生了解文體特點,是教學內容的首要部分,只有對文體特點了解足夠清楚,學生才能在接下來更好的學習。
2.賞析情感。《藤野先生》是魯迅發表在《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此書可以說是魯迅對于早年生活的回憶錄,它記載了魯迅從讀書到在北平工作時的許多人和事,也包含了他在思想情感上的諸多變化。
文章的開篇,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到藤野先生,而是寫了在東京中國的留學生。這樣的寫法也是這篇文章的巧妙之處,這樣寫體現出魯迅獨特的含義與意圖。在開篇時,魯迅在塑造藤野先生這個人物時,寫了自己當時百般別扭的心情。通過幾個事件闡述了他和這些中國留學生并不合群,他覺得自己的國人都是麻木的看客的微妙感觸,那種弱國子民在異國遭受歧視而產生的憤懣與無能為力之感通過這些事件躍然于紙上,也為后面描寫藤野先生做了鋪墊。
作者在描寫藤野先生時,通過耳聞親見側面描寫了一個治學嚴謹,生活簡樸的老師印象,這是對藤野先生的初步印象。之后作者又敘述了有關藤野先生的事件,包括幫“我”批改講義,更正解刨圖,詢問裹腳這些事情,從側面表現了藤野先生是一個誠實熱心,沒有民族偏見的一位有責任心的老師。文中字里行間流露出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愛,這樣一位老師,怎么會促使魯迅決定棄醫從文?接下來的泄題事件和看電影事件回答了這一問題,“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這是在泄題事件之后,作者寫下的一句極為憤慨的話。在這些人的眼中,來自中國的學生都是低能兒,分數六十分以上,是老師泄露題目,這不可能是中國學生依靠自己的個人能力就能達到的。這種偏見和結論引起了作者極大的憤懣,這種憤懣不只是作者因為自己的人格遭到欺辱,更因為自己的民族遭到歧視而無能為力所產生的悲哀。
文章最后,作者寫道“但不知怎的,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真摯的懷念。《藤野先生》主要抒發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懷念,同時也體現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3.品味語言。品味語言,需要師生共同尋找文本深處的意圖,需要讓學生體會到作者語言的巧妙。《藤野先生》語言易懂,勾勒人物形象簡潔,多運用反語,這也是魯迅寫作風格的一大特色。
在人物形象描寫上,“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老師,八字須,戴著眼鏡,挾著一迭大大小小的書”,作者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個惟妙惟肖的藤野先生,使人物形象具體可感。
這篇文章語言簡單易懂,學生基本上都可以看懂。可能會有個別的詞語或句子不太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帶領著學生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文中的“東京也無非是這樣”與“我就往仙臺的醫學專門學校去”相互呼應。作者以用十分厭惡的情緒和諷刺的筆端,描寫了在東京的留學生們頹靡惡俗的生活。作者的遠大理想與周圍黑暗的環境之間形成了尖銳的矛盾,身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而無能為力,于是作者將自己的復雜心緒都容納在這感慨良多的一句話里面。
文章在反語的運用上,體現了魯迅諷刺筆法的絕妙。文中的“實在是標致極了”中的“標致”這一詞語是魯迅的反語,對當時的留學生進行諷刺。用“實在”加強“標致”,更是以強勁的筆觸加強了這一句話諷刺之感,突出了了作者對這些清國留學生的鄙夷和反感。這也是魯迅語言中最為人稱道的特色。
四.結語
散文教學一直是教學中頗有爭議的一個話題。散文難教,主要就是在于散文體式多樣,每一篇散文都是獨一無二的。散文的教學方法沒有共性,每篇有每篇的教法。弄明白散文怎么教,學生該怎么學,教師不僅要學習大量的知識理論,更要以適當的方法傳授給學生,散文教學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共同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榮生.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課程·教材·教法,2011(5).
[3]鮑靜靜.因體而教:回憶性散文的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20):53-55+2.
[4]溫麗芬.基于真實學情,遵循文本體式——《背影》教學知識的擇定與建構[J].中學語文,2020(23):39-43.
(作者單位: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