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琪 張芳
【摘要】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使得教育行業迎來了發展的新時期,促使傳統教學模式變革的同時,也對各階段的教師提出了更高標準的教育要求。語文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關鍵組成科目之一,該學科知識的教導不僅可以培養初中語言運用相關的素養,還可以提升初中生個人的文化修養。但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初中語文教學的實際需求,對此,就需要語文教師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手段,從而提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生? 語文? 教學手段? 教師? 新時期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17-02
初中作為九年義務教育的最后沖刺時段,在此時,初中生們需要學習的科目增多,知識理解的難度增大,加以學習時間有限,學生面臨的學習壓力也大大增長。為了切實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幫助初中生們理解、參透現階段的語文知識,教師更加需要提升對教學手段創新的重視,不斷吸收、借鑒其他優秀教師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對教學素材、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進而以更為優質的講解、更具趣味的引導來煥發初中生的學習活力。本文,將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出發,簡要探究新時期教師教學手段創新的表現與運用,以供相關人士參考取用。
一、教學方法創新的必要性分析
應試教育是我國延續許久的教學模式,受這一教學理念的影響,部分初中語文教師教學思想較為傳統,授課時較為依賴“板書文字”的教學方法,造就枯燥、單調學習氣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主動性。
教學方法創新旨在革新教師的教學思想,轉變教師的教學手段,既要提升語文知識講解的效率與質量,還要凸顯語文知識當中潛在的樂趣。究其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活化語文課堂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可以更加主動地進行知識求索;其次,創新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環節當中;再者,創新教學方法可以優化初中生課堂學習的體驗,讓其保持靈動的思維與集中的精神狀態;最后,創新教學方法還可以打破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教材上的限制,讓初中生可以學習到更為全面、更加多元的語文知識。
由此可見,創新初中語文的教學方法,既有助于彌補傳統教學環節中的不足,還有助于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時效性以及范圍性,并對教學的發展起著十分可觀的促進作用[1]。
二、新時期教學方法的表現形式
“板書文字”是最傳統、最常見的教學手段表現形式,它主要是指教師通過黑板演示、口頭講解的形式來傳授語文知識。這一教學方法雖然可以讓學生掌握現階段的語文內容,但造就的枯燥氣氛卻會嚴重影響初中生的學習活力,甚至還會使其產生較強的學習倦怠感。以下,結合多年實際教學經驗,簡要對新時期教學方法的表現形式進行分析。
(一)分層化教學法。分層化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特定的方式,將班級初中生進行分層管理,針對各層級的實際情況,分別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可以整體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顧名思義,即,教師立足生活的角度,將初中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帶入到教學的環節當中,讓初中生通過分析生活事物、解析生活現象等形式,探尋其中包含的語文知識。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既能夠將抽象的語文內容變得具體,還可以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掘語文知識的技能。
(三)信息化教學法。信息化教學法,簡而言之,即,教師借助各種信息技術輔助語文知識的講解,發揮其可視化、動態化等優勢,提升語文教學所產生的效果。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則可以優化初中生的學習視聽體驗,并讓初中生可以更為直觀地了解到語文教材文章當中所描繪的美好事物。
(四)拓展化教學法。拓展化教學法是指教師對現有的教學資料、教學活動進行延展與擴充,讓初中生的學習范圍可以延伸至校園之外、教材之外。這一教學手段的運用既有利于拓寬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渠道,還有助于豐富初中生的語文知識掌握。
三、新時期教學方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分層化教學法,打破固化模式,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師授生從”是極為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師占據主動位置,分析、講解并傳授學生當前的知識,學生則占據被動位置,被動接受教師“灌溉”的內容。但初中學生由于成長環境、學習天賦的不同,他們在掌握知識的速率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教師僅使用傳統方式進行授課,則容易加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對此,教師可以采用分層化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通過分層管理的形式講解當前的知識內容,從而打破固化的教學模式,并整體提升班級初中生知識掌握的質量[2]。例如教師在教學《岳陽樓記》這一文章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強弱進行層級劃分。該文主要描繪了岳陽樓的景色,抒發了作者愛國愛民的情懷。在授課時,教師需要先整體講解文章涉及的內容,讓班級初中生可以對當前的課程形成初步的了解。而后,再采取分層學習的方式進行授課。如學習能力較強的層組,自主探究文中使用的寫作手法、融入的情感;學習能力適中的層組,結合課后練習題目進行組內探索;學習能力較弱的層組,由教師帶領進行二次分析與講解。進而,在分層學習、探究的環節中,提升每一名初中生對當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生活化教學法,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初中階段的語文知識不比小學,此時的內容存在更大的學習難度,教師欲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則可以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來降低語文課程的學習難度,通過發揮初中生熟悉生活、親近生活的優勢,讓學生進行知識解析,并在此一過程中,逐步提高初中生對課程文章知識的理解[3]。例如教師在教學《北京的春節》這一文章時,可以結合具體的生活事物展開講解。該文主要描繪了老北京春節時候的熱鬧景象,表達了作者對新中國、新社會的贊美。授課時,教師同樣需要對文章整體進行細致化的講解,闡釋其中包含的各種知識。而后,教師可以展示文中提及事物的圖片,以此深化學生對當前文章內容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生活提問的方式引發學生的思考,如,“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只有在春節的時候才會出現?”“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哪些事物會第一時間反應‘新年將近’呢?”等。教師聯動生活元素分析文章,既能夠達成現階段的教學任務安排,還可以讓初中生對文章內容產生更為具體的感悟,進而實現理解程度的增長。
(三)信息化教學法,優化教學視聽,增強語文教學效果。教室是初中生獲取語文知識的第一場所,但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教學環節也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初中生難以在教室中掌握全部的語文知識、感知文章存在的各種美麗“風景”。因此,教師可以采用信息化教學的方式來優化初中生的學習視聽體驗,借助信息技術來彌補傳統教學環節中存在的不足,以此來增強語文知識講解所產生的效果[4]。例如教師在教學《沁園春·雪》這一文章時,可以聯動多媒體技術、微課技術進行教學。多媒體技術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動態展示詞文視頻、圖片,或結合文章內容創設相關的情景,優化初中生學習視覺、聽覺感受的同時,還可以為其帶來沉浸式的學習體驗。微課技術方面,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錄制到10分鐘左右的微課教學視頻當中,讓初中生利用生活的碎片化時間下載進行觀看學習,擺脫傳統教學在時間、空間上限制的同時,還可以鍛煉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在不同信息技術的輔助應用下,逐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果。
(四)拓展化教學法,擴充教學資源,塑造學生全面基礎。中考是每一名初中生都必須要面對的最終關卡,能否在中考時取得優異的成績,知識基礎格外重要。但教師僅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授課,非但難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知識文化需求,甚至還會導致初中生的知識基礎呈現出片面化的發展態勢。對此,教師可以應用拓展化教學的方式進行授課,借助豐富、多樣且優質的課外資源作為語文教學的載體,讓學生以課外探索的方式進行學習,進而塑造更具全面性的知識功底。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之余的時間,帶領初中生進行課外拓展學習活動。如,組織學生觀看語文相關的教育節目,《中華好詩詞》《中華成語大會》等,該類型的節目皆圍繞語文主題進行展開,不僅呈現了諸多教材當中尚未提及的知識,還對其內容作出了極為細致的講解。又如,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書籍閱讀項目,在此一活動中,教師需要根據班級初中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習需求,為其推薦合適的課外讀物,讓學生在閱讀時既能夠獲取全新的語文知識,還可以鞏固課內的知識基礎。教師從影片觀看和書籍閱讀的角度出發,既有助于滿足學生不斷增長的語文知識需求,還有助于擴大其語文學習的范圍面積。因此,教師可以選用拓展教學的方法來塑造學生全面且堅實的知識基礎。
總而言之,新時期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與質量,活躍語文課堂教學的氣氛,還可以優化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體驗,煥發初中生的語文學習活力,促進其學習水平提升、學習能力成長的同時,推動初中語文現代化教學的長遠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謝鳳飛.初中語文教學思路與方法的創新實踐[J].第二課堂(D),2020(5):56-57.
[2]臧運梅.分層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探析[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0):35-36.
[3]樊有花.讓生活化教學走進初中語文課堂[J].讀寫算,2020(34):82-83.
[4]成麗俠.探究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應用[J].讀寫算,2020(7):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