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
【摘要】疫情期間幼兒的人際交往受限,對其心理狀態產生不利的影響。而線上交往成為幼兒居家生活中的交往方式,但是幼兒的線上交往中產生了諸多問題。“戰疫聯盟”融合幼兒園、社區和家長三方力量,以預約制交流形式,潛移默化積累人際交往規則;以主題式交流內容,讓幼兒的線上交往有話可說;整合交往載體,讓幼兒的線上交往效率提高;交往計劃表,促進運用線上交往經驗的運用。從而達到了改善疫情下幼兒的人際交往情況,舒緩了因缺乏社會交往而造成的的心理不適,同時也提升教師對幼兒社會交往的教育能力和幼兒心理健康的關注度。
【關鍵詞】疫情? 同伴交往? 幼兒? 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6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4-0139-03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幼兒人際交往時間和空間勢必因疫情而受到了諸多的限制。《指南》提出幼兒社會領域學習與發展的過程是其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的過程,社會交往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基本途經。在疫情期間幫助幼兒維持良好的同伴交往,可以提升他們社會交往能力,有助于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促進心理保持健康的狀態。社交APP可以跨越時空限制,是疫情期間幼兒開展線上同伴交往的有效載體。但是幼兒在使用社交APP 時遇到了很多問題限制了他們的交往行為,尋找有效的策略幫助他們開展健康有益的線上交往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幼兒線上交流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發現,幼兒在疫情期間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APP就是微信,他們和同伴也主要是通過班級微信群進行交往。然而在交往過程中,由于幼兒線上交往技能和經驗的不足產生了許多問題。
1.零散交往,效率較低
有一天,幼兒A吃到了媽媽做的肉包,他開心極了,于是在班級群里發了一條語音:“媽媽的肉包真好吃!”過了幾分鐘后,幼兒B回復:“我媽媽也會做好吃的。”快到晚上了幼兒C發了一張家里吃飯的圖片。像類似的幼兒班級微信群交流在疫情期間時不時地會發生,幼兒根據自己的臨時的興趣,偶爾用家長手機發送一些內容到班級群里,有些話題能引起大家的共鳴,而有些話題并不是大家都有興趣的。因此,班級群聊參與人數較少,且主題不明確,幼兒難以進行高效的交流。
2.交往機會較少
幼兒D疫情期間住在老家,爸爸媽媽已經復工了,平時陪伴他的也就是兩位老人。同伴們在群里面聊了很多,但是幼兒D爺爺奶奶不太會用手機聊天,所以也不會關注這些信息,幼兒D也就失去了參與的機會。幼兒參與線上交往有賴于家長的配合。有些家長看到群里的信息會告訴孩子同伴在說什么,引導幼兒與同伴積極地互動;特別是家長復工復產之后,工作較忙有的家長則是完全忽略班級群里同伴說的內容。
3.交往經驗缺乏
幼兒收到班級群里的消息時,聽到許久未見同伴的聲音和看到圖片后情緒往往很激動,但是這樣的心情他們難以用語言表達,于是班級群里就會出現很多尖叫,摻雜笑聲的講述以及無聲音的語音,干擾了幼兒正常的交往。因為幼兒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使用微信的經驗也不足,是他們進行線上交往的難題之一。
二、“戰疫聯盟”線上交往模式的組織
既然疫情期間幼兒的線上同伴交往有助于他們穩定自身的心理狀態,也有利于發展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那么如何讓幼兒在線上的交往能夠高效且有意義,就需要提供相應的策略去支持和引導。
(一)預約制交流形式,潛移默化積累人際交往規則
在線上交往過程中,因為彼此不能直接接觸,因此引導幼兒知道基本的社會交往規則可以支持幼兒的線上交往有序進行。
1.時間預約:教師在組織幼兒線上交往的時間選擇上,應該避免幼兒正常的用餐和休息時間段。也要調查大部分家長復工之后哪些時間段是能夠支持幼兒進行線上交往的。可以把時間較為集中的幼兒安排在一個小組里,在預定的時間段進行集體交流,既可以保證大部分幼兒的線上交往機會,也給幼兒形成一個與人交往必須守時的觀念。
2.內容告知:幼兒之前的交往過程中,內容呈現零散的狀態,往往你一言我一語,各自說各自的話題。經過電訪調查后,教師梳理出一些幼兒較為喜歡的話題作為線上交往的主題,并提前告知幼兒。平時,幼兒就可以根據交往的主題來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以達到豐富交往內容的目的。
(二)主題式交流內容,讓幼兒的線上交往有話可說
1.以生活為題,發現生活中的樂趣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沒有具體的事物支撐,幼兒交流是空洞的,線上交流亦是如此。因此教師要尋找來源于幼兒疫情期間居家生活中感興趣的話題,才能引起他們交往的動機,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例如:疫情期間家長和幼兒共同制作了很多美食,以美食為題進行交往將宅家美食分享給同伴。幼兒在準備線上分享之前,和爸爸媽媽制作各式各樣的點心,然后把制作的點心過程照片和材料分享在班級群里,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讓幼兒有事可做,有事可分享,并教育他們愛護糧食,尊重他人的勞動等,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鍛煉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和參與家務勞動的能力。
發現幼兒宅家過程中的生活主題,有助于在線上交往中調其動內在積極性,打開幼兒的話匣子。感受宅家生活的美好,提高自身應對消極情緒的能力,引導幼兒對生活保持樂觀的期待。
2.以游戲為題,感受共同游戲的樂趣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游戲交往既可以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在游戲中產生的愉快情緒可以幫助幼兒在疫情期間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教師根據平時幼兒的喜好,總結了一些適合線上玩的小游戲,例如詞語接龍、接歌活動、猜謎語活動,親子瑜伽,你畫我們猜,找一找等線上游戲主題。在這樣的活動中,孩子們都十分的積極主動,熱情的與老師和同伴互動。同時,也促進了孩子對以往活動內容的回顧,在玩中學,在玩中有收獲!
以游戲活動為窗口幫助幼兒找回往日和同伴游戲的快樂,激發他們的表達欲望和交往意愿,從而轉移幼兒因長期居家而產生的孤獨感。
3.以國學為題,發揮傳統文化的精神
《綱要》中明確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幼兒健康的社會交往離不開社區的支持。由社區和幼兒園共同組織轄區內幼兒參與線上國學活動,以國學中的中華民族傳統社會價值觀與道德倫理觀,增強幼兒在疫情期間的愛祖國,崇尚社會正能量的情懷,從而增強我們能在當得領導下戰勝疫情的信心。同時,社區的群中有更多的異齡同伴,可以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彌補幼兒因居家而造成的交往受限。
4.以防疫為題,提高對疫情的科學認識
疫情的發展和防疫的措施,是疫情期間媒體最為關注的信息,也是幼兒媒體接觸的信息。組織幼兒進行線上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識小問答,既能提高幼兒防疫的意識,也能幫助幼兒明辨真假信息,不被謠言所誤導而產生心理恐慌,以科學的認知來戰勝病毒。
(三)整合交往載體,讓幼兒的線上交往效率提高
對線上交往的載體進行正確分類與梳理,可以幫助家長快速選擇適合的方式收集幼兒的交往素材,從而提高幼兒的線上交往質量。幼兒除了口語交流,肢體語言和書面語言也是他們有效交流的方式。疫情期間幼兒無法進行現場交流,因此家長和幼兒共同選擇最有效的線上交流載體延續幼兒的社會交往。線上交流既能滿足了幼兒自身的情感需求,同時也將幼兒自己生活中的正能量傳遞給他人,形成積極地情感共鳴。
1.視頻。主要支持幼兒肢體和口語表達,可以分享過程性內容,比如游戲過程,制作過程……,家長需要前錄制幼兒在家游戲的視頻,并做好必要的剪輯。
2.照片。主要支持幼兒書面語言和肢體語言,用于靜態展示的步驟,或是成果,如美食制作步驟介紹,美工作品展示……。家長可以將過程圖片拼圖,配以簡潔的文字,方便大家閱覽
3.音頻。主要支持幼兒口語表達,適合語言類成果,比如:講故事,繞口令……家長需協助幼兒說連貫的話,清晰表達意思。
三、成效與反思
陳鶴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概念中說到: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疫情雖然給幼兒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讓他們短時間難以適應,但是這也是一個教育和成長的契機。通過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幼兒在這一特殊時期,增強社會交往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心理保持健康的狀態。
(一)改善疫情下幼兒的人際交往情況
經過一段時間的線上同伴交往,他們不再因為沒有同伴玩耍而神情恍惚,也不再害怕病毒。取而代之的是,他們每天都積極地準備線上交流素材,期待與同伴進行線上游戲,分享疫情期間居家生活的快樂。幼兒用自身的交往需求驅動社會交往經驗的積累,在線上交往中趕走疫情為心理帶來的陰霾。
(二)提升教師對幼兒社會交往的教育能力
線上交往設計與組織過程充分調動了教師組織線上活動中的創新能力。運用周邊各種資源為幼兒的交往提供了交流策略,有趣的主題,適宜的載體,以及交流表格,有效促進了幼兒同伴交往。因此,組織幼兒開展線上同伴交往也是教師不斷提高幼兒社會交往水平的動態過程。通過教師的“戰疫聯盟”線上交往模式,幼兒在積極的社會交往過程中,釋放了居家造成的負面情緒,促進了其心理健康。
(三)提高了家長與社區對幼兒園工作的支持力度
疫情是全社會都關注的問題。疫情期間幼兒居家也是對幼兒心理適應的一個挑戰。社區與家長配合幼兒園開展的各項活動,多途徑支持幼兒進行線上交往,緩解了幼兒宅家所產生的不良情緒。在線上交往過程中很多環節需要家長參與,家長也變得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好朋友,從而學會解讀孩子的內心想法。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