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珊珊
【摘要】新時期高校教學體制不斷改革,其中舞蹈作為一項專業課程,在培養學生藝術創造力、身體協調力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對于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了進一步提升舞蹈教學質量,并豐富教學的內容,很多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會積極融入我國優質的傳統文化,尤其是各種民間表演藝術,這不僅能夠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也可以優化學生的思路,使之在多元藝術的感染下進行創新學習,形成良好的舞蹈張力。對此,本文以德安潘公戲為例,分析在高校舞蹈教學中保護與傳承小劇種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高校? 舞蹈教學? 小劇種? 德安潘公戲
【中圖分類號】J70-4;G64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163-02
一、德安潘公戲概述
(一)簡介
德安潘公戲最早出現于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是江西德安縣的地方劇種,十分具有特色,其主要內容為祈求神佛保佑、驅鬼辟邪、消災增壽等,且還涉及農事、祭祀等,主要分為游春和表演兩個模塊,且都有固定的程序和嚴格的儀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德安潘公戲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也是我國研究祭祀文化、儺文化的重要依據[1]。
(二)表演形式及道具
1.表演形式
德安潘公戲的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杖頭木偶表演,即表演者通過操縱木偶來演示梳妝、觀花、跑馬等一系列活動,十分富有活力,能夠營造歡快的氣氛;二是假面表演,即表演者需佩戴色彩豐富且形態各異的面具,然后根據表演需求分別扮演神鬼、農夫、醫師等角色,并依據劇情的發展出入布帳,輪流表演踩樁、翻杠、倒立等技藝,也可以唱歌、嬉鬧等。一般來講,德安潘公戲的表演者為1~2人,且表演時演員均不說話,而是由另外一人在場景之外根據情節變化來演唱對應的臺詞,這樣的角色為“參軍”,其在整個表演過程中需要縱覽全局,發揮引導、串聯作用,確保表演活動前后銜接、順利推進。
2.道具
在德安潘公戲表演中,常常會使用非常多的道具,如木偶、面具等,還有單雙杠、刀劍等,最多可達30多種。在使用道具時,要根據具體的情節進行選擇,針對性塑造角色,從而保證表演的趣味性和生動性。
二、在高校舞蹈教學中融入德安潘公戲的意義及原則
(一)意義
1.能夠擴充教學內容,增加舞蹈教學的文化底蘊
高校舞蹈教學有其特定的內容和素材,但總體是有限的,所以通過融入德安潘公戲,能夠擴充教學資源,為學生呈現更加多元的藝術形式,使他們在寬松的氛圍中進行靈活學習,同時可以借助優秀的傳統藝術豐富舞蹈課程的內涵,不斷增加該模塊的文化底蘊,切實實現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2]。
2.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其人文素養的發展
在教學中融入德安潘公戲,可以將枯燥的教學內容轉化為更加靈動的素材,引導學生認識更加廣闊的世界,使之挖掘精髓,在不斷學習中提升個人舞蹈功底,同時從中汲取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有助于促進其內外兼修,不斷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二)原則
1.開放性
舞蹈教學主要教的是肢體動作,具有很強的靈活性,雖然不同的舞種有其對應的風格和模式,但舞者也可以在合理范圍內,根據個人理解進行發揮和創新,且要保證美觀度、協調性。因此,高校舞蹈教師在應用德安潘公戲指導學生時,要遵循開放性原則,即著力挖掘小劇種中的實用性動作,同時鼓勵學生立足實際進行創造性使用,且可以適當改編,使之符合當下的審美,從而保證學生抓住精華,在開放的氛圍中進行傳承。
2.適應性
教師在借助德安潘公戲組織舞蹈教學活動時,還需落實適應性原則,即小劇種的文化內涵要與舞蹈教學內容有效對接,而且教師在篩選素材時,要關注其實用性,剔除不合理的元素,還要在應用相關動作、技巧時進行簡化,既保留其美感,也要保證可操作性,從而使學生更為高效地學習,不斷提升舞蹈教學的質量。
三、在高校舞蹈教學中保護與傳承德安潘公戲的策略
(一)于舞蹈課程中添加德安潘公戲的內容
1.選取優質表演片段指導學生模仿學習
在設計舞蹈教學方案時,高校教師可以有意選取德安潘公戲中的優質表演片段,將其融入到導課環節、課堂練習環節之中,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之成為學生模仿練習的對象,從而讓學生在演繹的同時感受小劇種的特點,初步從中提取一些可應用于現代舞蹈的動作。為此,教師必須借助信息技術來下載視頻片段,選取動作難度相對較小、場景生動活潑的素材作為練習對象,以便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以“捉蛇”表演為例,在上課之初播放對應的視頻,要求學生通過認真觀看記憶人物的一系列動作,如“捉蛇人”需要出棚、朝拜、撈蝦,還要與后臺的醫生對話,然后去尋蛇、捉蛇,這其中動作豐富,且表演韻味濃厚,所以學生能通過模仿學到一些動作,然后稍加改動,將其轉化為舞蹈動作。由此一來,舞蹈教學活動會更加具有實效,能夠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了解德安潘公戲,并從中挖掘舞蹈動作。
2.剖析美觀的動作并將其融入現代舞蹈
高校舞蹈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德安潘公戲時,也要抓住關鍵,將其中比較美觀的動作與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并融入到現代舞蹈之中,然后教學生練習,以此豐富其學習形式,使之儲備更加多元的舞蹈素材,有助于切實提高教學成效。例如,舞蹈教師首先要認真研究德安潘公戲,從中選取操作性強、美觀典型的動作,解析其演繹方式,然后將其與所教內容聯系起來,合理融入到理論教學過程中,并為學生示范,讓他們掌握動作的精髓,同時能夠根據個人理解對舞蹈動作的力度進行優化,使之更為準確地傳遞情感信息。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教學生練現代舞蹈時,將德安潘公戲中的某個經典動作融入其中,以代替原來的動作,并保證和諧性,以此使學生在參與中接觸更多小劇種的內容,有助于提高其學習成效,為德安潘公戲在舞蹈教學中的融合創造有利條件[3]。
(二)以項目教學法促使學生合作編創舞蹈
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德安潘公戲,并從中汲取更多舞蹈藝術元素,高校舞蹈教師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導他們學習,促使他們在調研、實踐、應用中產生獨特的感悟,真正領會這一劇種的魅力和價值,同時以其為依據進行創新,編創出更加優美的舞蹈作品,以便推動其綜合能力的發展。例如,教師可以以“德安潘公戲中的舞蹈元素”為項目主題,要求學生10人為一組開展研究,此時,學生既需要通過走訪、調查了解該劇種的起源、發展歷程,并把握其類型和特征,同時會接觸更多表演形式,也要通過研究挖掘其中的舞蹈元素,同時以現代舞蹈為參照物,分析傳統藝術的內涵,最后小組成員可以任選一首古風曲或流行音樂編創舞蹈,并將自己喜歡的、從德安潘公戲中挖掘的舞蹈動作融入其中,也可以適當變形,使之更加美觀和流暢,再于分享環節展示給教師和其他小組看,并接受投票。據此,學生的藝術創造力會不斷提升,其舞蹈能力也會得到發展,還能使之更為深度地了解德安潘公戲,有助于促使學生在創新中將其傳承下去。
(三)邀請行業內的優秀表演者到校指導學生
在開展舞蹈教學工作時,高校教師還可以邀請擅長表演德安潘公戲的演員到學校,利用課堂時間為學生演示某個片段,并講解該劇種的表演風格、注意事項、表演規范等,也可以手把手教學生演繹。而后,學生可以與業內的優秀表演者合作,共同演繹一段兼具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劇目,使小劇種和舞蹈課程有機結合起來,以便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感受到小劇種的魅力,同時不斷強化其思維能力,為他們在舞蹈表演中進行創新創造提供助力。
(四)組織實踐活動擴大德安潘公戲的影響力
根據高校舞蹈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教師還可以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使之在表演中積累更多經驗和技巧,并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可以融入德安潘公戲的內容,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從而推動該劇種的發揚與傳承。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學校的“迎新晚會”上表演融合了現代藝術和德安潘公戲元素的舞蹈,使更多新生對舞蹈和這一劇種產生興趣,還可以成立社團,讓班級學生參與其中,專門研究融合德安潘公戲與現代藝術的舞蹈,且可以在元旦晚會、“校園藝術節”、運動會上表演,也可以精心培養一支舞蹈隊,并組織他們參加省市級的比賽,展現他們的風采[4]。通過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會讓更多的人了解德安潘公戲,并主動進行研究,也可以使創新后的舞蹈藝術走進大眾視野,在良好的氛圍中推動德安潘公戲的傳承與發展。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將德安潘公戲融入到高校舞蹈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素材,使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演舞蹈、編創舞蹈,同時可增進其對地方小劇種的了解,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具體來講,舞蹈教師要善于挖掘德安潘公戲中的音樂、表演元素,結合舞蹈教學的目標和任務開發全新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中不斷探尋,汲取其中的精髓,以完善個人的表演思維,儲備更多舞蹈技巧,同時結合現代審美觀開創更多優質的舞蹈作品,將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完美結合,從而不斷增強舞蹈教學質量,在教育工作中推動小劇種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金莉.民俗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尚舞,2020(8):104-105.
[2]盧堯.探討高校舞蹈教學與地方文化的融入[J].南國博覽,2019(8):335.
[3]李澤華.地方高校戲劇戲曲專業的舞蹈教學研究——以黃梅戲人才培養為例[J].青年與社會,2018(32):119.
[4]葉玲.論地方高校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民俗文化滲透[J].藝術評鑒,2017(17):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