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洋銘


【摘要】大學生志愿服務在我國整體志愿者服務中占據很大比例,在整個志愿服務的發展中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本文主要分析志愿者實踐活動對于大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提高產生的影響,探討志愿者活動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 志愿服務? 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009-02
志愿者是指在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能夠主動承擔社會責任而不獲取報酬,奉獻個人時間、助人為樂的人。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則是對于社會整體產生重大影響的一種服務活動之一。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學生在自身條件允許情況下,不謀求物質、金錢等利益,資源為社會公益事業而服務,幫助有需要的人士。現階段,我國參與志愿服務的青年已超過1億人次,提供的志愿服務時長超過45億小時。而大學生更因為本身空余時間較多,勞動能力較高,勞動手段多樣等原因,在其中占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1]。
一、綜合素質在各個方面的定義以及其重要性
(一)綜合素質中關于文化素質的定義及重要性
文化素質是人類在文化方面具備的穩定的內在品質,代表著一個人在某些知識方面所具備的能力、水平與個性特點。9月12日,張家口市儒學探研學會舉辦2020年首次活動,學會會長高進富先生做了題為《文化與素養的關系——關于文化內涵的剖析》的講座中提出:①文化既不是學識,也不是學術。文化的本質,就是為社會交流和人際交流鋪墊提供重要鑰匙。從漢字解析中可以看出,“交流”的“交”字,去掉其中的兩點,就變成了“文化”的“文”;同時“文”與“爻”又都把“乂”作為基底。這就說明文化是交流的工具。如果缺乏文化的交融,一切便可消亡。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長期創造而形成的一種產物,并且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歷史發展歷程中的積淀物。但確切說來,文化其實是凝結于物質之中的,也是游離于物質之外的,是一種被傳承、傳播的藝術、技術、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規范,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相互交流、普遍認可、可以傳承的一種意識形態。文化出自于交流,也助力于交流,這是文化的本質,也就是說“有互為才能共運”。如果沒有互為,文化底蘊就不會形成。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文化,并不是看其學識多高多廣,而是看其互為精神是否建立,互為意識是否在意識中鑄就,互交理念是否能夠達到融入的體系。所以,文化這兩個字形成一個詞語。“化”就是融入,只有達到化的界面,才能進入融入高度。可以說文化本身又是交際中的磨合,或者是物質本身磨合形成的光點,相對地,文化體系才在人類體系中形成。所以,互為和擔當以及支撐是文化的主流。只有堅持不懈和精進共進的精神,那才能融入,才能使它化為精神所在。從中體現出文化素質確實是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能力體現。
(二)綜合素質中關于外在素質的定義及作用
外在素質體現在一個人的外在形象、行為舉止等,內在素質則體現在一個人的應變能力、知識水平、思想態度。外在素質與內在素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外在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內在素質,而內在素質需要依靠外在素質得以表現出來[2]。 一個素質較高的人,往往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行為舉止;一個談吐粗俗、舉止不雅的人也很難與高素質聯系在一起。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社會風氣日漸開放,校園超前消費、爭相攀比、抽煙酗酒、夜不歸宿等不文明行為屢見不鮮,考試作弊、戀愛同居等現象已不稀奇,面對上述眾多不文明現象,高校在管理方面卻力不從心、漏洞重重,給校風和學風建設帶來不良影響,不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育。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作為中國夢的踐行者,當代大學生應重視自己的外在素質,外在形象方面做到衣著整潔、儀表端莊,行為舉止方面做到談吐文雅、舉止大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展示新一代大學生的精神風貌與綜合素質。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尤其是對于半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來說,個人的外在素質對于綜合素質有著很大的影響。
(三)綜合素質中專業素質的定義及重要性
在綜合素質中,專業素質是解決工作中具體問題的一種能力,是一個人具備的知識水平、技術水平、應變能力。身心素質一方面包含身體健康,一方面包含面對逆境和挫折時的心理承受能力[3]。基于素質的概念,人才的基本構成要素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能力與素質。在這樣一個變革的時代,職場中人時時刻刻注重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無論你是在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國有企業工作,都不僅僅是打一份工。在職場中打拼,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與新的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工作水平。這對于企業和員工而言,是一件雙贏的事。企業通過開展培訓使員工能力有所提升,使員工產生一定的歸屬感,不僅有利于提高企業整體運行效率,還能夠為企業未來發展積累更多的人力資源。員工通過參與企業組織的培訓,使自身的知識體系得以強化,專業素質得以提升,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還有利于獲得更多的工作報酬。
(四)健康素質在綜合素質中的定義及其重要性
健康素質包含健康知識和健康理念、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健康技能,是一個人獲得健康信息并以此為基礎維護自身健康的能力 [4]。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健康似乎成為一種奢侈。相關調查表明,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僅為9.48%。這表明大多數居民均不具備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并運用這些信息作出正確決策的能力。所謂健康素質,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強壯,而是一個人的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日常生活中因各種問題導致的疲憊、情緒郁結如長期得不到排解,也會引起心理失衡,甚至日久成疾、積勞成疾,給工作、生活、學習帶來嚴重影響,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負擔。正因為如此,健康問題已受到各級部門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高度重視,“健康中國”“全民健身”的提出也是為了促進居民健康素質的提升,健康素質在綜合素質中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五)心理素質在綜合素質中的定義及其重要性
心理素質是綜合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自然素質為基礎,在后天各種因素影響下逐步形成的一種素質。心理素質與先天因素、后天因素均有著重要的關系,是在先天與后天影響下逐步發生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心理素質是在遺傳基礎上,在后天教育環境的影響下,經過實踐訓練形成的性質品質與心理能力。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情緒內核的表現,對內體現在心理健康狀況,對外表現在行為舉止。評價一個人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需要從一個人的性格品質、認知能力、適應能力、內在動力等方面去觀察。作為人的身體、心理、社會素質之一,心理素質包括認知能力、情緒品質、情感品質、意志品質、氣質、性格等,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指良好的個性,還包括正常的智力、較強的心理適應能力、積極而強烈的內在動力、健康的心態、適當的行為表現等[5]。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依靠強大的心理素質而獲得成功的人不乏少數,走向21世紀的今天,心理素質也變得愈加重要,加強心理素質教育也成為社會和時代的要求。可以說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關鍵。
二、志愿者服務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影響體現
志愿者服務是結合政府、商界、民間的力量為社會上有需要人事提供的服務,能夠彌補政府對社會支援的不足。志愿者服務是無償的,不計報酬的,志愿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是處于平等、互相尊重的地位的。在進行志愿者服務時,志愿者不僅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了幫助,同時也得到了收獲,即自我成長。所以說,參與志愿者服務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會有一定的影響。
在本次實驗中,我總計統計了35位參與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大學生,與35位未參與過志愿服務實踐活動的大學生。以100(百分制)讓他們對于自身的綜合素質的各個方面進行打分。詳見表1: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對于自身綜合素質提升作用的總結
從表1看來,在對于已經進行過了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各項綜合素質普遍高于未經歷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其中在心理素質的層成面上更加顯著。
從心理素質層面來看,經歷過了志愿服務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信心往往更加強烈,心理承受能力也更加良好,這對于大學生在步入社會后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
從外在素質角度來看,他們往往也會更加注重儀表,注重言談舉止,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塑造出更好的外在素質。
從健康素質的角度來看,他們具有更加好的身體素質,這在未來參加體力勞動時也將成為他們的一個顯著優勢。
從專業素質來看,做過志愿者服務的大學生在進行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會借助這種社會實踐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參與志愿服務時,大學生會接觸到各類的人群與各種崗位,這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還能夠促進大學生養成理性思考、自我反思的意識,使其社會實踐經驗變得更加豐富,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融入社會、創業就業做準備。在某種程度上,參與志愿者服務實際上是為大學生融入社會提供了一個緩沖的平臺,使其得到了更多的歷練,獲得自我成長。
從文化素質來看,經歷過了志愿服務的大學生而言,雖然短期之內無法看出對于大學生自身文化素質的提升作用,但志愿服務能夠增加大學生的眼界,對于自身專業發展、社會實踐學習而言也是非常有利的。
參考文獻:
[1]鄭永森.建設志愿者之校的思考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7(z1):191-192.
[2]王維.淺談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的意義[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7):163.
[3]王丹.廣西獨立學院大學生志愿者服務長效機制建設初探[J].時代教育,2017(21):84-85.
[4]李苑.大學生社區矯正志愿者隊伍建設[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8(4):38-39.
[5]劉首兵.社區志愿服務中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20,(1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