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龍 蒲敏 陳雅婷
【摘要】隨著中國大學的擴招,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加,家庭貧困的大學生人數也相應增加,產生心理問題的貧困生也不斷增加,如何疏導和解決家庭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讓家庭貧困生自信、健康發展,避免大學生產生“心理貧困”是文章主要研究方向。
【關鍵詞】貧困生? 心理問題? 心理貧困
【中圖分類號】G44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07-02
在當今大學的校園里,每個學院、每個班都存在一定數量的家庭貧困生,而這些家庭貧困生由于經濟條件差,生活花費都相對少于正常大學生。因為經濟問題他們也沒有受過太多的興趣培訓,綜合素質相對薄弱,在當今對大學生的評價方式是多方面發展,多元化的,這讓他們產生了從家庭貧困到“心理貧困”的遞進,主要表現出不自信、自卑、脆弱,甚至出現抑郁等心理問題。所以高校要很好地重視家庭貧困大學生這方面的心理疏導,避免讓這批特殊群體從家庭貧困走向“心理貧困”,讓家庭貧困生能健康地成長
一、目前大學生“心理貧困”的狀態
文章說的大學生“心理貧困”是指家庭困難所引起的大學生對經濟方面產生巨大的壓力,進而產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負面問題,而這些負面的現象主要表現為焦慮、自卑、孤僻、敏感、抑郁,有的還出現了逆反的思想,甚至做出了違法犯罪的事。作為學校的思想教育部門、學生工作部門、輔導員老師,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的重視,必須采取相應的對策。
在大部分的家庭貧困大學生中,他們中很多在學習、生活中很積極,自強不息,能正視自己的家庭經濟問題,并為之努力,健康成長。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家庭貧困大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導致“心理問題”,也就是我們說的“心理貧困”。這些同學為自己的家庭出身而感到自卑,對自己失去信心,人際關系變得敏感,不愿與同學、朋友過多地交流,也不愿意參加班級、學校的活動,喜歡獨來獨往,產生自我封閉的態度。同時他們又不太愿意接受自己是貧困生,在平時從各方面有意遮掩這一事實。這類心理問題的學生甚至出現因家庭貧困而羞恥,他們埋怨家長,埋怨家庭,埋怨他人,埋怨社會,他們自暴自棄,進而產生心理疾病。
二、大學生產生“心理貧困”的原因探索
大學生家庭貧困的很多,產生“心理貧困”的也不少,而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也很多,本文將四個方面進行探析。
(1)經濟方面的壓力是造成大學生心理貧困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很多家庭不僅一個孩子上學,他們往往對于孩子的學費都是東拼西湊而得,還有的是通過社會資助或國家助學貸款來維持的。這些同學平時生活費都比普通大學生少得多,然而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電子產品更新飛速,各種聚餐聚會盛行,奢侈品日益侵占高校學生生活的時代,大學生不時興起的各種高消費熱點,這些讓家庭本來就貧困的大學生產生巨大的經濟壓力,讓他們容易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進行產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他們會漸漸地脫離團體,不愿與人過多接觸,自我封閉。在一次與學生聊天中得知:她是來鄉下中學,在他們初高中時,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差不多的,但是到了大學,同學來自天南地北,來自不同的家庭,貧富差距很明顯,這讓她心理產生了很大煩惱。由此可見家庭經濟問題已成為大學生心理方面的一個主要負擔,他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2)貧困大學生人際交往關系這方面壓力也是促使他們“心理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貧困大學生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渴望人際交往,渴望人文關懷,渴望與大家一起參加活動,然而現實往往是很難達到理想的狀態。許多貧困大學生來自農村,他們所受的教育相對落后,所處的人文環境也相對落后,整體綜合素質相對薄弱,在學習生活中,又與其他普通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甚至價值觀的差異,讓貧困生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貧困大學生因為經濟問題,他們很大一部分課余時間會選擇勤工儉學或者社會兼職,他們并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同學們交流感情,這也導致他們與同學之間比較少交集的原因。經與一位專升本的貧困學生座談得知,因為他們只有兩年在校時間,所以課程也排得很滿,在有限的課余時間她為了生活費選擇在外當家教,基本上沒有參加同學們之間的活動,所以很多貧困大學生都奔波于學校與各兼職崗位之間,根本談不上人際交往。
貧困生特有的人格特性主要表現為內向、敏感、自尊心強、社會參與度低,他們因為與同學們之間的消費觀、生活觀等不同,很多時候是獨行的。其實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比其他同學多得多,也比其他同學更艱難,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當他們遇到困難和無助時,他們較多的是找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傾訴,而不會讓自己的同學知道,因為自尊心的原因他們甚至埋在心里,隨著困難增多,積壓更多,更深。
(3)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也是造成貧困生大學生“心理貧困”的重要因素。貧困大學生在長期經濟困難下,他們的自尊心變成更加敏感,社會的現實與貧困生的自尊心相沖突,這也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貧困”。在經濟社會,校園各種名牌盛行,貧困大學生由于“吝嗇”而倍受人們的歧視,各種“以貌取人”“以錢待人”的現象都在向他們進行了自卑的心理暗示。不少社會機構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的同時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心理壓力。他們為了自己的宣傳不考慮貧困大學生的感受,暴光貧困大學生的隱私,這讓貧困大學生產生了反感與懷疑,從而使他們覺得這是社會對他們的施舍,導致加重了他們的自卑心理。
(4)貧困大學生對學業的要求,對就業方面的壓力也是造成他們“心理貧困”一個因素。這些學生正因為來自貧困家庭,家里供他們讀大學很不容易,所以他們都希望自己學業優異,畢業能找個理想的工作。正是如此,他們在學習等方面付出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當某一次的考試不理想或畢業就業前景不是很好時,他們覺得有負于父母、覺得對不起父母,會很自責,從而變得焦慮,甚至變得抑郁。
三、避免貧困大學生出現“心理貧困”的對策
(1)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老師,應該做到增強家庭貧困大學生的自信心,積極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整,讓他們從內心正視貧困,并把這個作為自己艱苦奮斗的動力,而不是讓它成為自己前進的障礙。
在適當的時候跟他們分享一些貧困生成功的案例,通過這些原本跟他們一樣是家庭貧困的學生是如何經過自己的努力最后全面發展,現在在社會上也有不錯的成績。從這些案例中他們找到自我,重新定位自己。貧困大學生現在是處于物質貧乏的階段,但是他們也是正處于精神財富的道路口,要真正遠離“心理貧困”還是要靠自己,要讓他們認識到精神貧困遠比物質貧困更可怕,要珍惜自己上大學來之不易,樹立科學的“三觀”,從現有的條件發奮向上,多參加學校的活動,多與人接觸,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2)學校應該對家庭貧困生進行物質幫助和健全“心理輔導”機構,這兩方面要同時進行,為貧困大學生身心發展提供有利保障,促進他們人格的健康發展。學校可針對家庭貧困大學生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提供各種長期、精準的扶貧政策,保證他們能順利完成學業,同時在校內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學崗位,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相應該的報酬。并在每學期開學時對他們進行心理普查,對貧困生的心理測試進行分析,發現有問題的進行關注,建立貧困生心理檔案,并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學校針對這類貧困生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幫他們樹立信心,讓他們保持良好的心態。
(3)我們應該對貧困大學生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貧困大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渴望溫暖的,是渴望與普通大學生一樣的。不可否認,現在國家、社會、學校、愛心人士都在全力幫忙家庭貧困生解決各種困難,在經濟脫貧中也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卓越成績。但作為貧困生來說經濟上的幫忙固然對他們很重要,但他們更需要的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在貧困大學生的潛意識里,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低一等,覺得跟別人格格不入,這種不自信、自卑心理一直困擾著他們,所以精神食糧對于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在社會各界及學校對大學生進行資助時應該尊重大學生的隱私,杜絕商業炒作為目的資助,給貧困生營造一個平等、寬松的環境。學校和輔導老師要保護好貧困大學生的信息的同時,在班級開展相關的主題班會,大力宣傳一些自強自立、發奮圖強的貧困大學生的典型事例,讓貧困生正視目前經濟困難是暫時的,是可以通過自身改變的。同時呼吁大家關心和正確對待貧困生,師生一起鼓勵貧困大學生參加學校的團體活動,糾正那些對貧困生有偏見的錯誤行為,讓貧困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一樣健康成長。
四、結束語
在大家的意識里,作為貧困生,只要解決了他們的經濟問題就解決了全部,然而并非如此,經濟上的支助只是解決了他們的物質需求,貧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更要心理上的引導,如心理疏導不及時,將會成為“心理貧困”。作為貧困生經濟困難只是暫時的,應該以平常心對待,不能失去信心,更不能自慚自穢,要把貧困當作一種學習的動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奮圖強,爭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大學生。
參考文獻:
[1]周仕興.幫助貧困生心理脫貧[J].中國高職教育網,2002(10).
[2]張鵬.論西部地方高校貧困生問題及應對策略[J].陜西教育.2006(12)
[3]歐洪湛.淺談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問題及對策[J].惠州學院報.2004(24).
[4]金春雷,晏超.大學貧困生“心理貧困”的分析及教育對策[J].社科縱橫,2008(6):158-159.
[5]李英.高校貧困大學生“心理貧困”問題分析及對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7(8):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