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晶晶




【摘要】職業體驗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的延續和補充。基于豐富育人途徑、完善生涯教育、迫切解決當下問題的需要,借力“良渚文化宴”多功能平臺,不斷探索和創新,形成具有地域文化和校園文化的“個性化定制”職業體驗套餐。該套餐從“我與自己”“我與職業”“我與社會”三維度設置不同體驗目標,圍繞目標設計良渚文化認知類體驗活動、自我認知類體驗活動、職業認知類體驗活動、職業技術類體驗活動四模塊體驗內容,通過準備階段、體驗階段、總結階段等三過程開展體驗活動,取得一定成效。
【關鍵詞】“良渚文化宴”平臺? 職業體驗套餐? 中職職業生涯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38-04
一、問題提出
(一)基于豐富育人途徑,成就良匠人生的需要
近年來,我校遵照“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指示精神, 堅持走“質量強校、文化潤校、特色亮校”的特色內涵發展道路,厚植良渚文化發展優勢,踐行”精雕細琢成就良匠人生”的辦學理念,致力于為當地餐飲行業培養“懂良渚文化、習傳統技能、能融合創新”的德才兼備、復合型人才,即“如玉良小匠”。而目前,我校專業教育及育人途徑過于單一,重專業知識的傳授掌握,輕專業知識的體驗應用;重校內課堂封閉教育,輕社會學堂的開放教育;重烹飪專業的整體發展,輕專業學生的個性成長。這導致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缺乏對專業知識的社會認知和實踐,出現學生從事工作專業不對口、頻繁跳槽與被辭退的現象,這大大增加學生畢業后首次就業的壓力和困境。為此,融合文化與專業、學校資源與社會資源,破界創新,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職業體驗活動,能平穩、循序漸進實現從學校人轉向職業人,最終實現人職匹配十分必要。
(二)基于完善生涯教育,提高教育成效的需要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對于中職學生而言十分重要,是探尋自我、重塑信心,明確目標、重新起航的重要途徑。通過前期調查顯示,烹飪專業入學新生對自我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較普遍、淺層,主要集中在興趣、性格上,對能力、價值觀、學習狀態的認知不多;對職業的了解具有普適性,主要集中在專業大致對應的職業類別、工作內容、工作環境等,但對于專業的橫縱職業群、從業者應具有的職業素養、該職業的發展動向等認知不多。由于學生對自我、環境的認知是不斷更新、完善,其規劃途徑是螺旋式循序上升,故規劃教育應貫穿整個高中三年。而前期我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將教育單純地局限于高一中職政治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堂中,共32學時。圍繞教材內容,以德育教師講授為主,再加以零散、大眾化的職業體驗和普遍性的就業指導,教育空間有限、時間短暫、形式單一,內容講解剛性硬化,理論教學落后于實踐,學生嚴重缺乏職業體驗感,學生單純輸入原理知識,無法輸出到應用,無法滿足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實際需要,教育成效低。為此改變籠統、形同虛設的生涯教育,完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內容,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質量和效率,豐富教育方式和途徑,形成完善、系統的學生職業體驗活動體系,提升職業體驗感尤為重要。
(三)基于解決當前問題,實現由“虛”轉“實”的需要
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學校育人理念的改進,我校職業體驗活動開展不斷提升,但仍處于起步階段,存在一些問題。前期對我校三個年級八大專業300名學生開展《關于我校職業體驗活動開展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有49%的受訪學生對于我校職業體驗活動開展情況不滿意,僅有15%的學生表示我校開展的各類職業體驗活動對于自己非常有幫助。出現以上結果存在體驗主體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教師的指導能力問題,但根本原因在于職業體驗活動的開展存在以下問題:
1.形式單一,體驗不深刻。目前我校職業體驗活動主要是組織學生參觀調研、認知實習,節假日社會崗位體驗,邀請校企合作單位來校講座,時間“少得可憐”,形式“簡單粗暴”,過程“走馬觀花”。為此,學生職業體驗感不強,體驗成果甚少。
2.內容常規,針對性不強。我校職業體驗活動內容通用于三大專業群、三個年級段的所有學生,固定、普遍,受眾面廣,普適性強,但針對性弱,存在“大統一”現象,缺乏差異化、個體化和特色化,未有效融合地域文化和校園特色、專業特點,與企業需求、學生需求脫軌,未遵循學生成長規律。為此,學生缺乏體驗興趣,體驗結果“千篇一律”。
3.活動零散,實效性不高。我校職業體驗活動零散穿插于專業實訓和德育活動中,呈現碎片化,圍繞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還未形成系統的、全面的、進階的活動設計和構想。為此,學生職業體驗實效低。
二、概念界定
(一)“良渚文化宴”平臺
“良渚文化宴”平臺是我校傾力打造,融合良渚文化、校園文化,以學生需求為根本,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有文化味的技能人才為目標,從“立足傳承、融合創新、傳播文化”為出發點,打造“探尋良渚文化,傳承傳統技藝,尋求現代融合,培育文化自信,助力地方發展”的多功能平臺,該平臺構建文化認知類、文化技能類、文化融合類、文化創意類四大課程,探索田野課堂、學校課堂、民間課堂、企業課堂、云端課堂五大課堂,具備“參觀、體驗、教學、實訓、展示”等五大功能。
(二)職業體驗套餐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職業體驗是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或模擬情境中見習、實習,體認職業角色的過程,它注重讓學生獲得對職業生活的真切理解,發現自己的專長、培養職業興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規劃能力。基于我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良渚文化宴”平臺下的職業體驗套餐具有以下內涵:
1.四模塊:根據體驗形式和內容不同,將職業體驗活動分為文化認知類活動、自我認知類體驗活動、職業認知類體驗活動、職業技術類體驗活動等四個模塊。“四模塊”體驗活動分為普適和拓展兩種,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個人興趣和成長需要一鍵點擊,自由選擇。其中普適類體驗活動在全校各年級各專業大范圍的展開,要求所有學生參與;拓展類體驗活動不做硬性要求,學生按需選擇。
2.三層級:結合學生高一、高二、高三不同的生涯規劃時段和成長需求,根據我校“如玉良小匠”的“璞玉”→“琢玉”→“美玉”成長步驟,圍繞體驗目標,職業體驗活動從“玉鳥(高一)—玉璧(高二)—玉琮(高三)”三玉進階層級,對良渚文化實現從認知→傳承→傳揚,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實現從感性→知性→理性,職業技術從實訓能力→專業能力→職業能力的依次進階、逐級深入過程。
三、創新實踐
(一)三維共育,明確職業體驗目標
學生在不同學段、不同階段因身心發展、認知水平、能力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其對職業體驗活動的認知、體會、感悟、要求都存在。中職階段圍繞“生涯規劃”開展體驗,目的在于樹立明確目標,具有規劃能力。為此,在設計職業體驗活動內容前,必須確立高中三年的職業體驗目標,具體如下:
維度一:我與自己
新入學學生普遍缺乏自信,對自己和職業缺乏深入、全面、科學的認識,而正確認識自我是開啟成功職業生涯的前提,高一學段體驗以重塑自信、探索自我為主,明確自己的興趣(對什么感興趣)、性格(適合做什么)、能力(擅長做什么)、價值觀(關注什么)以及自己的優勢劣勢等,同時以初識所學專業及對應的職業群,加強專業實訓,感知良渚文化為輔。
維度二:我與職業
高二學段體驗側重于探索職業,明確有關專業及職業的信息(了解社會整體就業趨勢和目標行業產生的新職業、新崗位,熟悉目標職業的工作內容、工作環境、典型生活方式、薪資待遇、發展前景、最新的發展動態、對從業者的素質要求及職業資格證書等),具備一定的專業能力,同時不斷更新自我認知,感悟良渚文化。
維度三:我與社會
經過兩年的職業體驗活動,對自我認知和職業認知有了深度的認識,在高三學段體驗測重實現人職匹配,根據目標職業,在體驗活動中提升職業能力,培養職業精神,同時發揚良渚文化。
(二)頂層設計,構建職業體驗內容
圍繞學校的育人目標,依托“良渚文化宴”平臺中的“參觀、體驗、教學、實訓、展示”等五大功能,構建以下四模塊體驗內容,引發學生內心真實的感悟、感觸,學生根據自身的需求出發有選擇性、方向性參與,制定獨一無二的體驗套餐,實現了職業體驗的多元化和個性化,促進學生職業生涯成長。
1.文化認知類:我校地處“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化核心保護區內,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底蘊,賦予我校“弘揚良渚文化、傳承良渚精神”的歷史使命和培養一批良渚遺址守望者、良渚文化薪火傳人的艱巨任務。為此,學生通過此類職業體驗活動,接受良渚文化的熏陶,了解良渚文化內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做好良渚文化的薪火傳人。 例如良渚文化講解員活動、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活動、良渚文化進校園講座活動、良渚文化宴制作體驗活動、“良渚文化宴”展覽參觀活動、良渚玉雕體驗活動、良渚黑陶制作體驗、非物質文化體驗活動等等。
2.自我認知類:自我認知是規劃職業生涯的基礎,它是個體對自身進行全面分析,即引導學生思考“What am I”,問自己我是怎樣的一個人,相關研究顯示自我認知與生涯發展相輔相成,對自己了解越全面、透徹,其對未來的生涯發展認識就越清楚明白,在職業選擇時更加明朗清晰,因此自我認知類職業體驗活動十分有必要。例如云端課堂的職業生涯測評活動(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MBTI測試、職業能力測試、職業價值觀測試等)、各類職業角色扮演活動、模擬面試活動、校園招聘會、良渚文化宴各類社團類活動(興趣類社團、公益類社團、專業類社團)、田園課堂勞動教育活動等。通過此類體驗活動,學生不斷更新和完善對自身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等認知,同時在體驗中培養新興趣、調適性格、提高能力等,培育健康體魄、積極心理,不斷提升個人的綜合素養。
3.職業認知類:通過職業初體驗活動、琢玉講堂系列活動、三美人物進校園活動、“良匠”職業人物訪談、職業體驗周活動等職業體驗活動,學生對于所學專業對應行業及職業群的認識、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及強度、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薪資待遇、對從業素養要求、升遷要求、行業證書、代表企業文化、行業工匠及勞模的認識實現單一到多樣、從片面到全面、從淺層到深層的轉變,有利于學生樹立合理、正確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意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更有方向性、針對性地投入高中三年學習生活。
4.職業技術類:通過真實或仿真工作情境體驗,學生在體驗中了解未來職業的具體專業要求,同時檢驗、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提升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例如專業實訓、校園美食節、拜師學藝活動、良渚文化宴主題開發活動、職業技能比賽、職業定崗實習活動、職業跟崗實習活動等。
(三)有效運作,推進職業體驗實施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指出:“職業體驗的關鍵要素包括:選擇或設計職業情境;實施崗位演練;總結、反思和交流經歷過程;概括提煉經驗,行動應用”,結合綱要和以往體驗活動開展經驗,學生自主選擇后,確立職業體驗活動過程分為三階段:準備階段、體驗階段和總結階段。下面圍繞文化認知類職業體驗《良渚文化宴菜品設計比賽》為例,闡釋實施過程。
1.準備階段
●教師設計情境
設計依據:設置此體驗情境符合高二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動手能力,通過高一一年的專業學習,已積累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實操能力,該體驗活動設計與學生專業、體驗目標契合。此活動為拓展類活動,學生自主選擇,不做強制要求。
●學生制定方案
學生自主選擇,在教師的指導下單獨或自由搭配組成體驗活動小組,根據小組成員的擅長和意愿進行分工,擬定活動方案。活動方案內容包括主題、內容、小組成員及分工、時間與地點、步驟、預期成果及表現形式等具體要求,教師做好方案攥寫的指導。
2.體驗階段
教師定位:在學生體驗過程中,教師做好指導工作,引導學生根據活動實施方案開展職業體驗活動,此時要給予學生足夠的信任和信息,擺正職業體驗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導師”,時刻準備好幫助學生解決可能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根據方案,小組合作完成體驗活動,并保留活動過程資料。
3.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一般分為成果展示和總結報告兩個環節。 學生整理好活動材料,按照文字類、實物類進行分類。同時小組討論展示方法,此體驗活動有小組通過視頻還原整個活動過程,有通過PPT圖文結合說明,也有通過文字總結展示成果,形式多樣,隨后師生評價,互動交流。而職業體驗活動的落腳點是圍繞此次職業體驗的反思與收獲撰寫職業體驗報告。
(四)三玉徽章,探究職業體驗評價
職業體驗評價是職業體驗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合理地實施職業體驗評價,是引導職業體驗科學發展、促進學生積極體驗的根本保證。基于層級定位、標準、方式協同構建“三玉徽章”職業體驗評價體系,采用多元化評價和過程性評價,針對高一年級形成“玉鳥”評價體系,針對高二年級形成“玉璧”評價體系,針對高三年級形成“玉琮”評價體系,這三個層次互為基礎,螺旋式循環上升,根據表現授予相應升級迭代的徽章和獎勵機制,激勵職業道德養成,促進職業素養提升。
四、總結反思
(一)創新亮點
1.文化融合,體驗套餐凸顯“個性化”。立足良渚文化,借助具有“文化味、良渚味、專業味”的體驗平臺,根據區域人才需求和我校育人目標,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職業體驗套餐,創新體驗活動,實現文化育人和生涯育人兩目標,打破了以往“千篇一律”的體驗模式,具備個性化選擇和階梯式遞進,形成菜單式,實現私人定制。
2.破壁跨界,體驗活動實現“高效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本職業體驗模式打破傳統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體驗活動的封閉化、單一化、表面化,具有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系統性、教育性、全員性、自主性等特點。體驗時間分為高一、高二、高三三個階段,是長期的、連貫的、系統的,突破傳統體驗的時間界限;體驗形式上分為校內體驗和校外體驗,不再局限于課堂內情景體驗,將體驗從課堂延伸到課外,突破空間的界限;體驗主體從孤立無援到全社會全員參與;體驗內容從淺層單一到多元全面。破壁跨界,多功能一體化,使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無效到有效,最終實現高效率大大推動我校職業教育發展,特色專業實現高質發展,助力“良小匠”幸福成長。
(二)成效分析
1.學生層面:增強規劃能力,提升職業素養。通過豐富、系統、深入地職業體驗,學生有了全面、合理、科學的自我覺知和職業認知,進而能夠樹立正確、適合的職業目標,大大增強了規劃能力和行動力,能自覺尋找“現在的我”和“未來的我”的差距,從而通過各種方式努力縮小差距,提升個人的職業素養,最終實現人職匹配,有助于職業生涯的良好發展,實現良匠人生。近三年,無論是升學率還是就業率,節節攀高;各級各類的比賽捷報頻傳。尤其是2021年的高職高考,連翻一番,本科上線人數突破兩位數,創歷史新高。
2.課程層面:完善課程建設,推動生涯教育。職業體驗活動是中職思政課《職業生涯規劃》課后延續,動靜結合,有效彌補該課程偏理論性的特點,轉變該課程可有可無的尷尬局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推動生涯教育健康、長久地發展。
(三)探索展望
1.細化“三玉徽章”評價體系,建立電子體驗手冊,構建網絡評價平臺。該評價體系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應繼續細化評價標準、優化評價形式、外化評價效果,充分利用成長手冊作為體驗活動過程性,逐步建立電子體驗手冊,對于職業生涯發展形成大數據,可分析、可追蹤,更有利于學生的職業成長。
2.立足“互聯網+”背景,開發線上云體驗活動,推動體驗平臺信息化。目前體驗活動以線下實地體驗為主,隨著信息化高速發展以及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后期將借助VR、3D虛擬技術,結合專業開展需求,不斷深入開發線上體驗活動,實現虛體驗和真演練,增強學生體驗感。
3.深化職業生涯教育,形成“一校一品牌,一專業一特色”職業體驗特色。繼續深化職業生涯教育職業體驗教育,深挖“良渚文化宴”平臺資源,實現體驗活動以點到面,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體驗需求,促進和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教材〔2017〕4號《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2]李曉娟.中小學職業體驗教育的現實關照與理性回歸[J].教學與管理.2021(12).
[3]李沿知.中小學職業體驗的概念理解與價值向度[J].職教論壇.2019(11).
[4]陳志雁.普職融通,構建職業體驗課程的實踐探索[J].現代教學.2020(22).
[5]肖素芳.職業體驗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導向作用研究[J].科技資訊.?2020,18(32).
[6]左耘.中職職業體驗教育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