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娟
【摘要】外語教師是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構建勢在必行。然而,情感素養是這一切的內在原動力,教師只有具有對社會、對職業、對學生、對自己積極的情感素養,才有動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專業技能素養、傳統文素養等思政教學能力素養。情感素養的提升需要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需要從教師本身,培養制度,管理制度,工作環境,生活氛圍等多方面入手。
【關鍵詞】外語教師? 情感素養? 課程思政教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48-03
在當今社會,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各民族的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的交互空前頻繁,外語是大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建設不僅有助于守好意識形態陣地,更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同時,外語課程思政建設極大地服務于國家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過硬的國際專業人才的戰略目標,因而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建設對新時期高校教育完成“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有著非凡的意義。
一、大學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的構建
大學外語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是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需要具備的一種基本教學能力,即外語教師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融入外語教學的能力。新時期,好的外語教師的評價標準不再僅僅是語言能力和外國文學文化的傳授能力。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是一個全新的教育觀,是一個教育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各個環節都對作為主導者、設計者和實踐者的外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外語教學內容環節,外語教師首先要確保自己具備扎實的外語語言能力和知識,優秀的教學設計能力,精準把握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強大的課堂教學能力。除此之外,外語教師本身必須具有優秀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傳統文化素養,只有外語教師自身將這些思政教育元素了明于心,才能在外語語言教學素材中精準挖掘并傳授這些元素,才能真正做到于無形中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外語環境治理環節,教師必須具備優秀的教學執行和教學管理能力,為學生創建一個和諧與情緒飽滿的學習氛圍。在外語學習評價環節,教師的教學評價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教師不能總停留在語言知識點的考察上,也不能一次考試決定一切,評價內容、評價方式、評價主體都要做到多樣化,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育人。在師生互動環節,教師的個人精神素養,堅定的政治素養,良好的溝通能力都會影響到課堂外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在整個育人環節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科技發展的成果源源不斷地被引入教育系統的各個環節中。因此,外語課程思政教育也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熟悉新的教學途徑和環境,熟練掌握新的教育教學技術,不斷創新,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
二、大學外語教師的情感素養
(一)大學外語教師情感素養的定義
我們將大學外語教師的情感素養理解為大學外語教師對社會、對教育事業、對教育對象以及對自己的綜合情感認知。積極的情感體驗會促進教師以愉悅的精神投入工作,提升教育成效;消極的情感體驗則會降低教育效率。積極的情感素養主要包括:
1.對社會的熱愛之情——責任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師這個崗位,天然與人,與社會,與民族國家的未來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一個教師不能將自己與國家、社會的命運對接起來,那么他永遠達不到“真教師”的最高境界。作為新時期高等教育的主力軍,外語教師的眼光絕不僅僅局限在三尺講臺上,只有心里裝著民族和國家的大情懷、大格局才能讓外語教師在教育事業中,對學生負責,對事業負責,對社會負責。
2.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之情——敬業
教育是一項神圣的事業,是一種信仰,一種精神,一種責任。從走上教學崗位的那一天起,教師就要對教育事業有一種情懷:讓更多的學生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只有具有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的信念,外語教師才能成為一個道德高尚、受人尊重的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當代外語教師的基本情感素養。
3.對教育對象的熱愛之情——關愛、尊重、理解
關愛學生是當代教師應該具有的一種高尚的情懷,因為有了愛,才有了教育的先機。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讓師愛伴隨學生的健康成長。因為愛學生,教師才有親和力,師生關系才會被拉近。因為愛學生,教師才有同理心,學生才會被尊重。因為愛學生,教師才有溝通力,師生溝通才會更有效。由于語言學科的特殊性,外語教師與學生進行思想、文化的交流機會會更多,一顆仁愛之心可以喚醒學生迷茫的心智,點亮學生的智慧之燈。
4.對自己的熱愛之情——自我實現
在平凡的崗位上燃放激情,用有限的歲月譜寫豐滿而絢麗的人生,教師的自我實現是一種高級的需要,自我實現的情感也是一種高級的情感。生活領域對自身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滿足和享受,事業領域對自己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方面成就的滿足和享受,都是教師自我實現的情感素養。高校外語教師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去努力完成自我實現,只有熱愛自己,才能發展自己,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發展學生。
(二)大學外語教師的情感素養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素養在外語教學內容環節的重要作用
在大學外語課程思政體系中,外語教學內容環節是起點,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抓手。在整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外語教師的情感素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首先,只有外語教師具備了對社會對國家的熱愛之情,才能真正從思想根源認識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才能主動探索外語課程思政的有效途徑,將課程思政變成自下而上的主觀意愿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真正做到思想與行動的高度統一。除了主觀上的重視,在教學內容這個環節的一個最關鍵的節點就是發掘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心懷天下的外語教師才會真正有動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養,才會堅持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會將具體的思政教育元素了明于心,有效提煉,內容到點。其次,在這個環節中,外語教師需要設計課堂教學方案,設計有效的課堂活動,這些都需要外語教師具有極強的教育教學能力。一個不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沒有理由去潛心鉆研教育理念,教學策略,更不會去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一個不熱愛學生的教師,沒有理由為了一節課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設計活動,提升教學育人的效果。一個不愛自己,不愿實現自我的教師,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更不會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由此可見,教師的情感素養是有效完成外語教學內容環節的原動力,外語教師如果沒有積極的情感素養,這個環節的實施無從談起。
2.情感素養在外語環境治理環節的重要作用
制度空間、人文空間、物理空間形成了一個外語教學環境的生態系統。班級是這個生態系統的基本單位。制度空間指教師帶領學生共同構建的人造軟環境,它涉及的內容很多,包括出勤、請假、提交作業、遲到早退、座位安排、考試作弊、學術誠信等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制度。人文空間指班級的風氣,人與人的關系等。物理空間指教室內的桌椅安排,黑板的清潔度,學生在教室內的分布情況等。學生在學校里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處在這個教學環境的生態系統中,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學生,在無形中塑造了學生的道德規范、精神風貌和生活態度。在積極的外語環境的構建中,教師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則,自己先是最遵守規章制度的那個人,才會讓學生信服。自己先與人為善,有積極的精神風貌,才會影響學生形成良好的班風,關心集體,互幫互助。此外,構建完善合理有效的制度空間、物理空間、人文空間,教師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這些時間和精力都不會算在工作量里,別人是看不到也無法衡量的。只有教師對教育事業和教育對象有著極強的情感,才可以做到這樣不計較個人得失,不放過任何機會,花費比備課,上課等教學環節多無數倍的時間和精力去打磨,去雕琢,去實現真正的立德樹人。
3.情感素養在外語學習評價環節的重要作用
外語課程思政的建設也體現在外語學習評價環節,因為外語評價內容,可以對學生進行價值導向,幫助學生提高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這個引導的過程不是生拉硬拽就可以起到作用,本身學生對考核、測驗等評價方式就是被動接受,如果再強行進行勸導式說教,不僅不能起到積極作用,更有可能適得其反,讓學生厭惡。這就需要教師比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環節更要精準把握,精心設計,恰如其分。只有充足的內在原動力——對社會、國家、事業、學生及自我的熱愛之情,才能驅動一個外語教師將思政教育與評價內容有效融合。此外,隨著教育目標,教育對象,教育渠道,教育策略的不斷發展,評價方式和評價對象也在不斷發展。一個教師的自我實現情感可以促使其不斷思考,不停實踐,持續反思,在教學中實現自己,在科研中完善自己,最終實現自己的終極職業目標。
4.情感素養在師生交流環節的重要作用
在師生交流環節,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教師的外在表現,是學生能夠通過肉眼直接觀察形成的教師形象;第二個方面是教師的精神世界,是學生通過教師的言行間接推斷而獲得的深層信息;第三個方面是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學生對此能夠親身體驗,并能用言語描述。一個愛自己,對自己有高要求的外語教師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自己得體的外在表現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一個愛國,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外語教師,其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在教師的一言一行中,無時無刻不為學生樹立行為規范的榜樣。更為重要的是,教師熱愛學生的情感素養,可以讓教師用學生的心態去貼近,培養教師的親和力;可以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喚起教師的同理心;可以用學生的語言去交流,增強教師的溝通力。最終,在良好的師生關系中,引領學生不斷進步。
三、大學外語教師情感素養的提升策略
首先,在教師教育中增加情感修養的內容必不可少。在教師入職前要進行情感教育,甚至可以考慮在師范學校開設專門的情感修養課程,入職后,也可以采用專題講座、參觀展示等方式,進行情感教育。其次,要完善教師的管理制度,不能一刀切,一言堂,破壞教師對教育事業的信心和熱情。管理者與教師之間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情感投入,心靈交流,達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作為教師本身,要養成讀書的習慣,提高自身的情感修養。讀書使人明智、聰慧,讓人情感更加豐富,一個博覽群書的教師情感會更加豐富,會有更強的情感素養。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與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在交往中獲得各種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熱愛生活,渴望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并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實現自我價值。
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建設需要高質量的外語教師隊伍,而情感素養的培養是建設這支隊伍的首要任務之一。但是,情感素養的提升需要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只有從教師本身、培養制度、管理制度、工作環境、生活氛圍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保證思政教育在大學外語教學中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語“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138-140.
[2]郭巧芹.論教師情感素養的養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2(2):50-52.
[3]何其宗,李楠.論大學教師的情感素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9(6):60-65.
[4]胡蕾.情感素養:未來教師專業發展的生長點[J].教育現代化,2019(5):83-86.
[5]李晨.大中小學外語教育銜接中的教師情感素養研究[J].教師發展與培訓,2021(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