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曉華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深化推進,幼兒園科學教育成為時下素質教育的主要教學內容。具體是指對幼兒開展的科學啟蒙教育,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理解能力,有計劃、分層次的組織幼兒進行科學研究,通過理論結合實驗的方式幫助幼兒獲得科學啟蒙。在此過程中,重點是要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知識和現(xiàn)象的興趣,教師以合適的方式引領幼兒主動參與到探究過程中,體驗活動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產(chǎn)生對科學活動探索的欲望。基于這一背景,本文結合在幼兒園日常教學中開展的“氣球變大”科學活動案例,探究提升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有效性的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 科學活動? 趣味性
【中圖分類號】G6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7-0122-02
傳統(tǒng)的幼兒園科學教育模式枯燥乏味,無法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需要教師結合幼兒理解能力和興趣點,找尋難度適中的生活現(xiàn)象,設置合理教學步驟,引領幼兒一步步完成實驗的探究,從實驗過程中獲取知識,提升對科學活動參與的主觀積極性。本文以“氣球變大”這一科學活動案例為基礎,探究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有效性策略。
1.選擇適宜的探究內容
1.1 探究內容需要具備趣味性
可以說是否具有趣味性是教師選擇科學探究內容的首要條件,如果缺乏趣味性,便等同于失去了幼兒參與的積極性,那這樣的科學探索活動便會毫無意義。趣味性并非有趣就行,還包含兩個深層次的要素。一是熟悉的內容,也就是說探索的內容要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一方面貼近生活經(jīng)驗能幫助幼兒快速熟悉探索流程和步驟,更易操作和理解,另一方面貼近生活經(jīng)驗的內容背后的奇思妙想更容易引發(fā)幼兒的關注。二是要保障探索內容的新穎,完全因循守舊的內容固然能令幼兒快速上手和理解,但其對幼兒的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
1.2 探究內容需要符合幼兒學識水平
選擇的科學探究內容具備趣味性之后,還需要考量選擇的內容能否為幼兒所認可和理解。作為教師,要細致分析當前幼兒的已有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選擇超出幼兒認知水平的科學探究內容,幼兒無法理解,自然也就起不到教育作用。不同年齡的幼兒認知水平差異明顯,即便是同年齡段的幼兒也因家庭成長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影響,其眼界和見識差異明顯。因此教師要掌握一個水平基準線,以此為標準選擇合適難度的科學探索內容。
2.確立科學的啟蒙教育目標
2.1 帶領幼兒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并能熟練應用
帶著幼兒們做科學探索活動不是目的,帶著幼兒們觀察、探究、體驗,遍歷整個過程,是為了積累與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引導幼兒將自己親身體驗過的科學探索過程,和他們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有效結合,透過現(xiàn)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在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后,也能夠將掌握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服務自己的生活。在“氣球變大”這一科學探索活動中,引領幼兒將其熟知的醋和蘇打粉混在一起,幼兒們可以看到會產(chǎn)生氣體,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取到的知識將更加立體和具象,在幼兒腦海中留下深刻的記憶,并且通過和此次活動內容的連接,將二者產(chǎn)生的氣體用來吹氣球,本身也是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一種表現(xiàn),相當于幼兒在探索科學活動中,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同時也實踐了一次。
2.2 帶領幼兒實際操作掌握方法
開展科學探索活動,重點在于教師的有序引領,激發(fā)幼兒產(chǎn)生求知欲和探索欲后,親身參與到科學活動的過程中,像電視里面鼓搗瓶瓶罐罐的科學家一樣,親自“做科學”,這不僅僅是儀式感,更是通過這樣的過程,加強幼兒對科學探索結果的記憶和應用,同時也能幫助幼兒逐漸掌握問題思考的方法和科學的實驗方法。于幼兒而言,科學方法包含觀察、分類、測量、思考、總結與交流等通過這樣的過程與形式,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親自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幼兒在一次次的科學探索活動中能有所收獲。
2.3 激發(fā)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科學探索活動之所以稱之為科學啟蒙教育,是寄希望通過科學探索活動,讓幼兒們在認知周邊世界、認識科學,學習知識和應用知識的同時,也能產(chǎn)生對科學的興趣,激發(fā)其對世界的認知和探索欲望,這也是科學啟蒙活動開展的最終目標。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和激發(fā)幼兒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鼓勵幼兒多觀察周遭事物,多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fā)幼兒們的思考,促進幼兒熱愛科學和熱愛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在“氣球變大”科學探索活動過程中,一方面幼兒親身經(jīng)歷了探究過程,從觀察、操作、記錄到總結和交流完全由幼兒獨立完成,在探究和交流過程中幼兒感受到了趣味,另一方面這種探索的趣味性也能成為日后激發(fā)幼兒繼續(xù)對世界展開探索的內驅動力。
3.引導幼兒主動探究
在選擇好幼兒科學探索活動的內容,確立完畢幼兒科學啟蒙活動的教育目標后,關鍵便落到了科學探索活動的落地執(zhí)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作為探究科學的主體,教師應當如何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有效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把握課堂節(jié)奏,成為每一個幼兒教學工作者比較關心的一些問題。在此,筆者提出幾點教學策略,權做拋磚引玉之舉。
3.1 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首先,教師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引領幼兒進入氛圍。在“氣球變大”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首先穿戴上如博士一般的裝束,通過音頻或者視頻資料的方式,為幼兒創(chuàng)設“博士奇妙夜”的情境,教師作為博士的老師,而幼兒們則扮演小博士。通過這種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幼兒的熱情被點燃,對教師接下來說的話聽得格外認真。
其次,不設限制。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即便教師的教學節(jié)奏把握再好,基于幼兒的本身理解能力較差,幼兒在探索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奇思妙想或者說異想天開的想法出現(xiàn),這些想法往往與開展的科學探索活動關聯(lián)性不強,教師不能批評幼兒,而是要以接納的形式來看待幼兒的錯誤或者提出的問題,借此機會對幼兒展開針對性地教育。之后再引領幼兒,將其思維帶回到正常的科學探索活動節(jié)奏中去。例如在“氣球大了”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為幼兒分別展示醋和蘇打粉,幼兒們對醋比較了解,能夠通過觀察和聞氣味準確認出醋,但是蘇打粉幼兒接觸較少,會有不少幼兒將蘇打粉錯認成面粉,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能武斷地批評幼兒的錯誤,以免挫傷幼兒的自信心,影響幼兒的學習興趣,而是要轉換展示形式,或者通過摸一摸的方法,讓幼兒識別出蘇打粉。
最后,教師要多給予幼兒正向性的鼓勵和評價。幼兒的心思脆弱敏感,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引領幼兒完成觀察步驟后,在提問環(huán)節(jié),要鼓勵幼兒積極提出自己的看法,無論這種看法是對還是錯,教師均要給予正面的鼓勵和評價。例如“這個觀點很新穎”“這個想法很好啊”諸如此類的點評話語,可以有效激發(fā)幼兒的自信心,進而在后續(xù)科學探索活動過程中,全程熱情參與,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效提升探索效率和探索質量。
3.2 合理提出問題激發(fā)幼兒探索欲
如果一味地由教師布置任務,由幼兒去完成,這樣的科學探索活動意義將減弱不少。這種情景下開展的幼兒科學探索活動,幼兒雖然是親力親為,獨自去完成探索活動的觀察、記錄、總結與交流,能夠在教師引領下看到醋和蘇打粉二者發(fā)生的奇妙反應,但在這整個過程中,從本質上來講,幼兒依然處于被動學習的位置,缺乏對問題的主動思考和猜想提出,不利于其科學思維的養(yǎng)成。只有帶著自己的猜想探究,幼兒才能真正進入積極主動的探索狀態(tài),通過自主的論證和驗證,才能幫助幼兒養(yǎng)成科學思維。因此,教師不光要引領幼兒按部就班地展開科學探索,還要在恰當?shù)墓?jié)點停頓,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的方式鼓勵和引導幼兒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內容,由幼兒自己大膽提出假設并主動去通過自己的雙手驗證。
3.3 對探究結果進行記錄
科學探究結果由觀察、實驗、記錄、交流組成,并非只有觀察和實驗才是科學探索活動,記錄與交流同樣是科學探索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幼兒養(yǎng)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與精神,主動建構知識體系和經(jīng)驗有深遠意義。幼兒提筆記錄自己的觀察、操作和實驗結果的過程,實際上是強化自己理性邏輯思維的過程,對于其未來學習、生活乃至從事科研工作具有基礎性的作用。作為教師,要引導幼兒重視科學探索活動的記錄和交流環(huán)節(jié),幫助幼兒明確記錄目的,闡述記錄原因、哪些內容需要記錄以及怎樣記錄等,同時要注意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幫助幼兒選擇適宜他們特點的記錄方法,例如通過九宮格漫畫的形式記錄。
4.結語
綜上,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首先結合趣味性和難易性選擇合適幼兒科學素養(yǎng)提升的活動內容,制定富有層次性的步驟,貫徹落實將幼兒放置在主體地位的原則,引導幼兒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提出猜想,用自己的雙手去驗證猜想,實現(xiàn)整個科學探索活動的觀察、探索、記錄、交流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切實提升幼兒的科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莫義省.幼兒園大班開展科學區(qū)活動的探索[J].中外交流, 2019(3):384-385.
[2]張雪琴.幼兒園科學活動教學的有效性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8(2):124-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