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小維 蘇文捷
【摘要】文化是大學的靈魂,是凝聚師生精神力量的紐帶。在高校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過程中,無論是培育師生的德操和品格,還是提升師生的素養與才干,都離不開文化的支撐。地方高校作為區域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陣地,應切實發揮黨建對文化建設的引領作用,引領大學文化建設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實踐中實現以文化人、文化育人。
【關鍵詞】立德樹人 ?地方高校 ?黨建 ?文化建設
【課題項目】2020年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重點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地方高校黨建與大學文化一體化育人體系構建研究(課題編號:2020GXDJ-ZD055);2021年沈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點課題:沈陽大學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探究(課題編號:SDSZ-2021-005)。
【中圖分類號】D267.6;G6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62-02
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將“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高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服務國家戰略是應有之義、應盡之責。地方高校黨組織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掌舵者,要堅定這一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黨建工作對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與大學文化建設的多元共融,不斷優化文化建設的物質環境、精神環境、制度環境,以文化育人能效提升立德樹人的內生動力與工作成效,更好地對“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做出積極回應。
一、黨建工作對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高校黨建是大學文化建設的政治引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建設做出了一系列決策部署,大學文化建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將“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要求的大學文化”作為高校黨建的主要任務之一,并強調“要切實加強黨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明確了黨的領導是推動大學文化繁榮創新的根本政治引領。同時,隨著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深化,高校治理水平不斷提升,大學人文精神、核心價值和辦學特色更加強化與彰顯,進而對高校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形成了方向引領和實踐推動,有力說明高校黨建直接引領著高校文化建設的取向與成效。
(二)高校黨建是大學文化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保證
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高校立德樹人成效。《意見》指出:高校黨委書記、校長要旗幟鮮明地站在意識形態工作第一線,充分發揮高校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大學文化是高校學術傳統、文化精神和基本理念的總和,對校園思潮影響重大,其建設和發展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為“以文化人”注入正確的時代內涵。因此,高校必須以黨建作為文化建設意識形態的根本保證,確保正確政治方向,切實引導廣大師生做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切實為立德樹人筑牢思想防線。
(三)高校黨建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是高校“以文化人”賴以實現的基石。高校黨組織作為管理體制核心,為大學文化建設提供機制規范和制度保障。因此,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能否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各項建設能否落到實處、發揮作用的根本前提,更關系到大學文化能否通過機制創新,構建起統一協調、組織嚴密、功能健全、力量聚合的大學文化建設工作體系,提升大學文化的育人效能。可見,發揮好黨建工作對制度建設的引導作用,是實現大學文化育人目標的重要保障。
二、新時代高校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
(一)要加強理念創新
當今時代,任何國家和民族置身于信息全球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都避不可免的受到多元多極文化的沖擊。在推動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吸收和整合世界先進文化的同時,也面臨著各種意識形態相互融合沖擊的挑戰。為此,黨中央把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文化發展,作為新時期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戰略任務。高校黨建工作要牢牢把握好這一時代脈搏,從工作思路上強化文化建設工作的“開放性”理念,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本,深入思考吸納整合世界多元多極文化為己所用的思路和方法,確保文化建設始終與黨中央的戰略布局步調一致、同頻共振,不斷增強廣大師生的文化自信。
(二)要加強機制創新
高校以黨建引領大學文化建設,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基層黨組織和廣大師生來推動。因此,高校要加強文化建設的機制創新,樹立以科學理論武裝人、以正確輿論引導人、以優秀作品鼓舞人、以崇高精神塑造人的目標追求,著力在基層黨組織中建設高素質的黨務工作隊伍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引導和鼓勵師生特別是優秀教師、教學名師、學生干部參與并承擔文化建設工作,豐富文化建設工作形式,健全完善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的運行機制和工作體系,使之更好地為立德樹人發揮作用。[1]
(三)要加強實踐創新
大學文化建設是立德樹人的重要實踐內容,以黨建引領文化建設需要高校結合時代要求和任務,在實踐中不斷加以總結和改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建設進行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指示,高校要引以為綱,認真審視已有的文化育人效果,在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的工作實踐中不斷優化方式方法,不斷豐富文化建設內涵,以行之有效的黨建工作方法和創新可行的實踐手段來促進文化建設的進步,實現文化建設的目標。
三、立德樹人視域下地方高校黨建引領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一)明確自身文化建設的目標定位
對于地方高校而言,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育人質量,為區域經濟社會培養適應需求、素質過硬的可用之才。因此,地方高校要時刻牢記自身辦學使命,緊密圍繞辦學宗旨和理念,以強化黨的執政能力和黨委科學決策為引領,深入研究在辦學歷程中取得的育人經驗和發展優勢,準確把握自身在高等院校和同類院校群體中所處的位置和存在的差距。以此為依據,放眼傳統文化傳承方向和世界文化發展潮流,在立足校情、認清形勢、開放包容的基礎上,實事求是的打造既滿足自身辦學需求和追求,又適應屬地化人才需要,中外文明兼容并蓄的大學文化,努力在共性中凸顯個性,形成獨具自身特色的大學文化品質和風貌。
(二)促進環境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協同建設
環境文化是對大學文化的視覺表達和內蘊彰顯,其融匯校園規劃布局、校舍建筑、人文景觀和校園綠化美化而綜合形成的靜態文化,是學校歷史文脈、人文精神、校風學風和辦學特色的集中體現,更是學校精神文明最直觀展現,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師生的思想道德和價值取向。地方高校要著眼于“兩個文明”一起抓,充分認識環境文化對精神文化的重要促進意義,立足傳承和發展所屬地的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區域內的經典故事、杰出人物、歷史遺跡、英雄事跡和學校積淀淬煉出的文化特征,以及引導教學研風、師德師風建設的典型人物來合理規劃校園建設,將區域的文化亮點、學校的文化傳統與時代風貌有機融合,突出“現代、人文、開放、生態”的特點,一體打造具有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彰顯學校精神文明的校園環境文化,一方面使校園更加整潔美觀,富有濃郁的人文氣息,為師生教學科研提供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突出地方高校濃厚的精神文化色彩,彰顯大學精神,使師生在環境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進一步陶冶性情、錘煉品行、培養情趣、激發潛能,培育更為深厚的愛黨愛國愛校情懷。
(三)不斷完善和加強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為大學文化中的內在機制,以學校章程、規章制度和工作規范為主要元素的制度文化是大學日常運行中對權責義務的綜合體現,是高校在發展實踐中總結形成的對師生行為的統一管理準則。大學文化蘊含于管理之中,而制度是對管理行為的規范和約束,其面向對象和執行主體是廣大師生。因此,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設中應切實突出師生在大學文化中的主體地位,通過著力在全校上下樹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執紀必嚴、違章必究的良好風氣;以制定或修訂學校章程為契機,完善校內治理結構及議事規則與決策程序;加強民主管理,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代表大會等制度,制定擴大學院辦學自主權、教授治學、加強學術權力的相關制度;健全完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的規章制度等舉措,推動文化建設從觀念價值層面固化為制度形態,進而在立德樹人實踐中不斷完善和加強制度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成為大學文化建設的有力保障,切實保證文化建設的科學性、先進性、實踐性。[2]
綜上所述,高校作為文化育人的重要陣地,黨建工作是文化建設的靈魂指引和根本保證,要使文化建設切實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支撐和動力,高校必須要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地方高校要圍繞貫徹這一理念,結合自身特色,切實通過強化黨建工作成效,打造適應自身發展需求的特色文化,以獨特的文化內涵推動文化建設為立德樹人工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晗.高校黨建引領大學文化育人建設研究[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8):50-52.
[2]白雙翎.新時代大學文化建設的使命及要求[J].理論視野,2021(8):68-73.
作者簡介:
齊小維(1999年-),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工作。
蘇文捷(1963年-),男,河北辛集人,博士,碩士生導師,沈陽大學黨委書記,主要從事高校黨建和教育管理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