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倩 肖佃力 殷子峰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對于為我國輸送實用型教育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隨著產教融合理念的提出,該專業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方面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但仍舊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因素。本文詳盡分析當下中職學校學前教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應對這些問題的具體對策方法,并對未來的學前教育專業教育體系進行合理展望。
【關鍵詞】產教融合理念 ?學前教育專業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
【中圖分類號】G61-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189-02
近幾年,教育改革深入細化進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不斷完善。而隨著產教融合理念的提出,更是在這一體系的構建方面掀起了更大的波瀾。學前教育專業作為實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大專業,應努力抓住這一機遇采取一系列措施。然而,中職學校在這一進程中存在著諸多矛盾與缺陷,難以帶領該專業教育改革深化到近乎人意的程度。而積極合理地推進學前教育專業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成了中職學校這一專業發展與人才培養的巨大動力。
一、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由來、含義及對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要作用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興起歷程
21世紀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飛速增長,教育文化方面的變革也應時深入。由于產業結構調整加速,原有的教育模式難以適應新時代經濟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提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家對于創新型、實用型的高品質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注重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材生,以適應新常態經濟的發展。于是,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便應運而生,并在最近幾年熱度持續翻漲,尤其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中廣受青睞。
(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內涵
創新創業教育顧名思義,是把國家培養的創新型人才和就業擇業進行直接掛鉤,而逐步擺脫以往教育與擇業分離的不良導向,從而形成一個更為復雜而豐富的教育體系,讓學生在該教育體系下更為自然地將學習與擇業進行連接和對口,進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和就業壓力的適當減輕[1]。
(三)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對學前教育專業改革的深刻意義
在過去的教育體系中,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校內學習,畢業后直接進行擇業。而這種模式下,學生很難在畢業面臨就業時具備相當高的素質和實踐經驗,這會使該專業畢業生就業后面臨較大的工作壓力,同時也會因為畢業生實踐經驗的不足對部分學前兒童產生影響。因此,這種低效的教育模式亟待改善,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對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就是一個極大的機遇。首先,在這種教育體系下,學校與企業進行銜接互動,讓該專業在校生有更多有效的實習實踐機會,更早地接觸學前教育的基本工作,培養職業基本素質,進而在未來進入相關崗位后更加得心應手,順其自然。其次,對于學前教育這個專業而言,可以提高該專業培養人才的水平高度,更加適應市場對全新人才的需求,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增益在讀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并將學習與就業在有機結合的路途上實現兩者效率提升的共贏局面。最后,由于學生間存在著認知能力和社會經歷的本質差異,這種教育體系可以有效減小這一外在差異,使學習能力很強但缺乏社會認知的學生拓展社會閱歷,在人潮洶涌的市場博弈中更容易脫穎而出,適得其所。
二、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在學前教育專業推行時存在的問題
(一)推行力度不夠,范圍狹窄
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清華創業大賽為開端,至此在各類高校和職業學校流行,但在學前教育專業領域,僅在部分雙一流高校成效顯著,而對于師資生源較差的中職學校卻一直進展緩慢,低效怠慢。部分職校啟動太晚,執行不到位,致使與高校間的差異性越來越大,普通職校的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市場競爭中更加不被待見,從而也拉垮了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整體步伐。
(二)形式主義勢頭高漲,實際效果不夠可觀
在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部分職校在學前教育專業的重視度亟待提高。許多職校在學前教育專業上進行的創新創業教育僅僅體現在口頭形式和基本課程任務的簡單完善,難以深入該體系的真正內涵和改天換地的功效,以致對于學生能力改造方面的成果微乎其微。而在進行具體工作時,極難落到實處,設身處地為該專業學生的未來發展做細致考量。諸如此類的案例數不勝數,具體表現在缺乏專業性強的校內外合作企業機構,缺乏對應的創新創造性的書籍教材,以及僅把注意點放在宣傳鼓勵而未能真正激發學生在該方向上的潛力與激情[2]。
(三)中職學校資源能力有限,難以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一般而言,中職學校的師資、生源、資金場地等條件相對薄弱,政府部門投入的重視度也不夠,很難與高校抗衡,這在學前教育專業領域也是對比鮮明。因此,在新的教育模式推廣和實踐應用本身就會慢上半拍,很難和更好的平臺進行平等競爭,極大地縮小了職校學前教育在前沿教育模式下的發展空間。
三、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在產教融合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發展對策
(一)社會各界扭轉對中職學前教育的觀感
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領域在社會上難受待見的根源在于,社會各界對其認可度不高,了解范圍不深。廣大民眾認為中職的幼師始終不如高校幼師的綜合素質,甚至以為中職幼師在校就讀只是虛度光陰,根本增長不了真本領。而在產教融合的大環境下,部分企業教育單位也會挑剔性地放棄對中職學前教育的支撐,選擇市場需求更強的高等院校。致使中職學前教育仍舊停留在過去的模式下難以融入新環境。而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社會各界轉變對中職學前教育的認知就成了發展的突破點。首先,政府應在順應產教融合的基礎上,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扶持與宣傳,讓廣大群眾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和培養方向。其次,各大教育機構應深刻理解產教融合對國家全局教育發展的意義,為職校幼師教育提供更多的扶持與幫助。而職校本身也不應以外界評估為標準,降低教學實踐的力度,而應配合政府與教育機構培養出更為優秀實用、適應市場需求的高品質幼師,用實力戰勝外界的貶抑。
(二)職校應主動加強與校外教育機構的溝通互動
產教融合理念提出后,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而言想要進一步培養更適應市場的人才,必然離不開與校外幼兒教育機構的良性合作。而職校本身具有自身的劣勢,很難受到校外機構的主動青睞。這時便需要職校主動出擊,找到本校培養的幼師更擅長和更適合的導向,精準對焦,本著校企共贏的基本點,選擇本校幼師在實習過程能帶來更大利益的教育機構,并加強與教育機構的良性溝通,提前爭取教育機構的信任與共點[2]。尤其注意讓機構切實獲得便利與進一步發展,與教育機構的合作才能長足發展。而在合作的過程中,也應盡量保持平等互惠、穩定發展的節奏,同時也適當為教育機構提供本校一些力所能及的優待,建立更為堅固的伙伴關系。
(三)職校內部積極完善教育課程與服務體系
產教融合的本質是培養更為實用更加面向市場的精準人才,而對于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培養在讀學生的實操能力與職業素養。而在以往的中職教育體系中,除了常規的教學內容,學生很難在課堂中接觸更為廣闊的專業天地,很難在綜合素質提升的道路上走的太遠。在產教融合背景下,中職學前教育首先可以在主體課程的設置上大做文章,可以效仿高校的教學模式,在學生高效完成必修課的前提下,適當設置一些與幼師實操與素養提升相關的選修課;同時也可以在課堂中優化教學模式,可設計跨專業交流、課堂實操與分析實例等個性化環節,摒棄分數優先、只傳授理論知識的低效模式,把重心轉移到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上,以適應市場競爭的新環境[3]。
(四)優化師資力量,搭建良好平臺
無論是什么程度的教育,師資力量都對教育機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中職學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而言,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培養實用創新人才,首先得有一個具有創新教育理念和個性化教學模式的教師團隊。而對于教師團隊創新能力薄弱的中職學校,積極引進業界成名人物和領軍大咖進校指導,舉辦學前教育實踐運用和課堂模式創新相關的講座也是一個高效可行的思路。同時在教師應聘時提高學歷要求,并加大對新教師創新水平的評估。平時授課過程中也可安排本校教師去創新模式運行卓越的學習觀摩,從而提高教師團隊適應新環境培養市場導向更強的幼師的能力。以此觀之,以更強大的師資力量、培訓教育機構精準合作、政府機構更大力度支持,為學前教育專業在讀學生搭建更璀璨的奔向新市場新時代的平臺。
四、結束語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職校學前教育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構建正處于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各職校應抓住這一機遇,順時而動,努力克服目前存在的困局與被動。對外通過宣傳展示扭轉各界對職校幼師教育的觀感,同時加強與校外教育機構溝通與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空間;對內積極完善教育課程系統與服務系統,提高教師團隊的整體創新能力,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大更具導向市場的創新平臺。
參考文獻:
[1]韓松,劉曉光.深化推進“產教融合園校共建”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創新實用型人才的可行性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8(26):76.
[2]羅玉萍,賈小玲.在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19, 26(12):261-262.
[3]羅玉萍,賈小玲.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港口經濟,2019(1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