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科技的發展帶來生活方式的改變,也帶來了教學模式的變革。善用信息技術,可以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化、多元化,使高中物理的教學更加精彩紛呈。文章以三個案例分享信息技術應用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信息技術? 高中物理?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9-0060-02
“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是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的綱領化要求。隨著信息技術2.0的開展,越來越多的信息化工具、軟件被教師所熟知、認可,現代化信息技術正在為教學模式帶來一場深刻的變革。
信息技術手段,特別是計算機、手機提供的教學條件、實驗條件可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加大實驗比重,優化實驗現象,突出實驗結果,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思考,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學過程的重難點,“化虛為實”。筆者以自身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案例,談談信息技術應用的心得。
案例一:Phyphox軟件與超、失重問題教學
超重與失重問題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類問題,卻是學生理解上比較模糊的一塊知識點,屬于學生在學習了牛頓第二定律及第三定律后的實例應用問題。這類問題的一個難點在于加速度與合力方向的理解。加速度在高中物理中屬于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分析超重與失重問題上,往往加速度的分析直接影響著整塊內容的解答。解決這類問題中加速度的特點,可以嘗試利用Phyphox軟件中的傳感器功能,利用Phyphox軟件中的圖像,很直觀地體現出來。
打開手機Phyphox軟件中的Acceleration(withoutg)功能,能夠發現該功能可以同時測量x、y、z三個方向上的加速度,并能夠以圖像形式顯示出大小變化。由于研究場景為電梯上升與下降過程,所以我們只需要研究豎直方向(即z方向,該方向定義豎直向下為正方向),實驗者拿著手機記錄電梯在上升與下降過程中的加速度變化如圖1和圖2。
圖1中顯示,電梯在上升過程中加速度先負后正,即加速度先向下后向上,表現出先超重后失重的特點
圖2中顯示,電梯在下降過程中,加速度先正后負,先失重后超重,且由圖中可以看出,加速度大小值約在0.5m/s2左右。
另外,在超重與失重這節課后面,還可以讓學生現場分析下蹲和起立的過程中超、失重問題,現場驗證。
采用同樣方法,記錄先下蹲后起立過程的圖像,如圖3。可以看出,下蹲過程(圖中用下劃線標注部分)加速度先正后負,先失重后超重;而起立過程(圖中未劃線部分),加速度先負后正,先超重后失重。
這兩個小實驗中,既強化了學生對加速度的矢量性分析,也可以清晰感受到生活實例中的加速度變化,這種新穎、直觀的實驗模式,可以幫助學生突破知識的難點,同時又提升學習的興趣及探究能力。
案例二:數字化信息系統與牛頓第二定律實驗
“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之間的關系”作為必修一教材中的重要內容,是一節典型的實驗探究課。但是如果利用傳統的打點計時器、紙帶等器材完成實驗,在平衡摩擦力以及后續的數據處理上,將消耗大量的時間,無法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很容易變成先講授知識,再驗證實驗,而不是探究實驗了。而采用數字化信息系統(DIS軟件),利用傳感器采集數據及計算機分析,不僅更高效,且數據更精準、結果更直觀(傳感器代替紙帶與打點計時器,減小了摩擦力對實驗數據的影響)。
第一步,按照傳統實驗方式調節、擺放好實驗儀器(不用連接打點計時器及紙帶),將位移傳感器接收端固定在導軌一側,將位移傳感器發射端固定在小車上,連接數據采集器通道。打開“DISLab軟件”進入教材“專用軟件”界面中的實驗項目“牛頓第二定律”。在彈出窗口中,輸入實驗所用小車質量及拉力值(砝碼和小桶的重力之和)。
第二步,開始正式實驗,打開小車上的位移傳感器發射端電源開關,點擊DIS軟件中“開始記錄”按鈕,釋放小車,小車開始運動;待小車停止后,點擊DIS軟件中“停止記錄”按鈕,拖動顯示窗口中的滾動條,將實驗獲得的v-t圖像顯示于中間區域,點擊“選擇區域”按鈕,選擇需要分析的一段v-t圖像,軟件自動算出加速度數值。
第三步,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拉力,重復第二步步驟,至少獲得6組數據,點擊軟件中的“a-F圖像”按鈕,得到如圖4所示圖像,即得出: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拉力成正比。
在指導學生使用過一兩次后,就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驗證,在拉力一定時,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了。本實驗注意事項:不掛重物下先平衡摩擦力;砝碼質量應遠小于小車質量;位移傳感器接收端與發射端應保證在同一水平面上。
相比于其他動畫實驗、“黑板實驗”,DIS實驗原理與傳統實驗原理相同,更加易于接收,且數據更精確,結果更直觀,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獲得實驗結果,可以極大鼓舞他們的實驗探究之心,增加學習動力。
案例三:虛擬實驗室與測量電源電動勢及內阻實驗
不同于一般的動畫實驗,中央電教館的虛擬實驗室提供了3D、VR實驗等更加真實的實驗素材,且包含了初中到高中的物理、化學、生物等主流實驗,不僅方便了教師的備課,且當疫情影響時,對線上教學需要用到實驗的課程起到了很大的幫助,甚至于學生可以自己動手進行更多方式的實驗探究與驗證,操作上也極為簡單。筆者以自己的一堂《實驗: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的公開課為例,簡單介紹下該系統。
打開中央電教館虛擬實驗室網站,點擊“高中物理實驗”,選擇“測量電源電動勢和內阻”章節,進入系統后可以發現,該章節提供了三種方法進行實驗,分別是“伏安法”“伏阻法”“安阻法”,選擇需要的測量方法,點擊“實驗步驟”“知識點”等,可以自行了解實驗基本操作與注意事項,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按電路圖連線,進行實驗。實驗時,電源電動勢及內阻、滑動變阻器等均可以調節,電流表及電壓表可設定有無內阻模式,當實驗出現問題時,電路中相對應的原件會燒壞,以便提醒操作者。點擊電壓表及電流表,將電表讀書放大,以便觀察。在實驗中移動滑動變阻器,記錄六組數據,點擊“數據”,在彈出的表格中填入對應的六組數據值,點擊計算圖標,系統自動生成三組E和r的值,并求出E和r的平均值,接著點擊圖像按鈕,系統生成U-I圖像,根據圖像可利用圖像法的相關知識求解E和r的值,比較計算法及圖像法,發現圖像法求出的E和r的數據更加接近預設值,更準確。然后就可以布置同學自己動手進行“伏安法”實驗,課后拓展內容可以布置學生自行研究“伏阻法”及“安阻法”的相關實驗。
通過以上過程可以看出,虛擬實驗室基本包含了課堂需要強調的重點內容及拓展內容,且實驗要求低,只需要有能連上網的電腦就行,真正實現了居家就可以實驗的條件,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操作。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出現與發展,帶來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我們帶著友好的態度去接納它時,或許它帶給我們的幫助也將是巨大的。
參考文獻:
[1]蔣濤.信息技術與高中物理教學的深度融合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1(5):23-24.
[2]孔祥勝.信息技術在物理實驗的教學實踐[J].電子技術,2020,49(8):154-155.
作者簡介:
陳暉(1988年-),男,福建寧德人,中學物理一級教師,從事高中物理教學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