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姍姍
【摘要】鄉村社區是幼兒生長的大環境,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教育資源,適宜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更為貼近幼兒本身的生活,對鄉村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筆者通過問卷調查了解鄉村社區教育背景下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現狀,提出社區教育資源中促進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正向作用,探討出優化鄉村社區生態教育資源,家園社區共促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有效策略[1]。
【關鍵詞】鄉村社區? 生態教育資源? 親社會行為
【中圖分類號】G43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153-02
一、鄉村社區教育背景下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現狀分析
(一)鄉村學前兒童“放養自由,社交力弱”的現狀
近些年,農村逐漸實現城鎮化,人口外出打工數量增多,老齡及小齡人口較為穩定,因此“鄉村式隔代家庭”成為當下的主流家庭模式,鄉村學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親職教育,以祖輩保育為主,社會交往對象局限,社交能力較為薄弱。筆者針對“鄉村學前兒童同伴交往發展情況”制定了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03份,有效回收率85.8%,受訪者基本以該鎮學前兒童父母為主。
根據對研究結果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鄉村家長雖然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但非常重視兒童同伴交往,認同親社會行為對幼兒一生成長的重要性。第二,居住的周圍環境是孩子同伴交往的重要場地,但這種交往常常頻次低、質量差、缺少良好的引導,孩子缺乏自己探索交往技能,往往由祖輩拒絕或者打壓而限制親社會行為發展,最后對嬰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幫助比較有限。第三,調查對象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同伴交往問題,由于成長環境的無拘無束讓兒童缺乏規則意識也會阻礙了親社會行為的關鍵期發展,很多幼兒在上幼兒園或者小學后逐漸出現社交障礙,如分離焦慮、攻擊性行為、交往自閉等問題。
(二)鄉村社區教育“多元資源,低效使用”的原因
1.鄉村忽視社區資源,社區教育發展滯后
我國社區教育起源于80年代初期,至今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踐層面都處于探索階段,而鄉村社區教育發展更是近幾年才受到重視,存在領導管理體制不夠完善,群眾終身教育觀念落后,教育資源缺乏本土特色等問題。因此在鄉村社區教育方面還有很大提升和進步的空間。
2.鄉村社區教育對象偏離,重成人輕兒童
在政府大力宣傳和發展學前教育的背景下,農村居民對學前教育的認同感逐漸提升,但認知程度仍參差不齊,容易重智商輕情商,特別是在幼兒心理教育方面容易忽略。[2]還有不少村民認為幼兒園就是看管孩子的場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以X鎮社區為例,面向群體大多是鄉村成人的終身教育及再就業指導,忽視了學前兒童的社會活動及家長學校的建設,因此導致鄉村社區豐富多元,極具生態特色的教育資源閑置浪費。
3.鄉村多元資源布局分散,無法集中利用
X鎮地處城區西部的核心城鎮,特色工貿與休閑產業綜合發展的生態型宜居新市鎮。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教育資源和人文優勢,但由于資源的分布比較零散,能夠受益的往往僅限于當地的學前兒童,阻礙了全社區普遍兒童共享教育資源,開展親社會活動。在當地的許多幼兒園即使有這種因地取材的意識,生成了屬于自己特色的園本課程將自然資源納入課程資源庫中,但也只是利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資源,特別是人文資源有待開發。
4.鄉村家庭、幼兒園、社區教育脫節
(1)在教育方式上,鄉村學前兒童以祖輩照顧為主,脫離社區,重在農活,缺乏與外界互動;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問題時,鄉村家長經常是語言警告、動作懲罰來給幼兒立規矩,習慣給孩子貼標簽,劃界限,對幼兒的常規培養忽略,認為都是老師的教育問題,或者將問題歸責于孩子的個性問題,缺乏教養方式的能力,桎梏了幼兒的親社會能力的發展和健康身心的成長。[3](2)在幼兒園管理上,出于保證兒童安全為重,往往舍棄了寶貴的社區教育資源。造成家、 園、社區之間存在一定的的隔閡,彼此間的距離無形中疏遠,缺乏密切的溝通交流。(3)在教師素養提升上,隨著兒童觀的更新,鄉村幼兒教師也在不斷學習如何從兒童立場出發,看見兒童生長的力量,從而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但具體到如何提高教學能力、如何觀察分析幼兒親社會行為,如何指導家長正確認識自己的教養方式影響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發展,教師的綜合專業能力都有待提高。
二、鄉村社區生態教育資源中促進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條件分析
(一)本土資源,打造親社會環境
鄉村兒童在上學前除了在幼兒園上學外,他們的活動范圍極其有限,這使得他們所在的社區及周邊環境成為影響學前兒童最直接、最深的社會環境。農村聚居的特點是發展社區學前教育的基礎,將社區生活與教育鏈接,既為幼兒提供更廣闊的親社會學習渠道,也能為社區中其它成員尤其是撫養者構建一個學習、分享學前兒童親社會教育相關知識的平臺。創設有利于學前兒童的親社會活動的設施場所,開展平民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豐富實踐,拓寬親社會形式
陳鶴琴“活教育”理論倡導的就是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的教材。應該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去欣賞大自然,學習大自然。用兒童的視角發現大自然的事物,感受一年四季春耕秋收的變化;另一方面將大自然請進幼兒園,在幼兒園種植花草,用石頭作畫,用蓑草編織,用玉米葉做手工;充分利用農村的公共設施,如商店、醫院、集市等學習社會生活經驗;收集挑選當地的民間傳說、傳統歌謠、戲曲、舞蹈等來對幼兒進行本土化教育,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產生對家鄉的歸屬感。
(三)家園聯動,助力親社會發展
以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理論為視角,分析得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社區教育生態系統——“家園社區聯動”能有效地利用了鄉村社區教育資源,形成家庭、幼兒園、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同時促進了幼兒精神文化建設,為幼兒一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優化鄉村社區教育資源,共促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策略分析
在2016 年 2 月,國務院下發的《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以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安全、健康、受教育等權益得到保障。另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打破城區與農村社區教育的固有模式,采取共享教育資源系統,以組織、人力、物力、情感以及文化資源的整合為導向,縮小城鄉地域之間的差距,交互式發揮各自教育資源的優勢,將教育價值最大化,達到全區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為孩子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不能只靠幼兒園或社區,必須結合多方力量實現多向互動才能達到目的。但是,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的主體,應該扮演重要角色。
(一)整理親社會資源
根據幼兒的興趣點和發展需要,前期由家長及教師調查幼兒的興趣與發展特點一起對幼兒園周邊的各類社會資源進行摸排,具體了解資源的類型、數量、地理位置等信息,教師、教育支持者對幼兒園、社區及周邊場所進行了解后,將其進行分類整理,來繪制資源分布。通過幼兒園開放日、家長助教請進園和傳統節日文藝活動等形式,在提升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同時為鄉村的家長傳授育兒知識,增強他們對學前教育和社區學前教育的認知。鼓勵家長轉變固有的育兒觀念,重視幼兒的心理教育,多提供幼兒親社會交往的機會,在共同實踐中和幼兒一起共同成長。
(二)挖掘親社會價值
對搜集的資源進行教育價值分析,篩選出適合各年齡段考察對象及親社會內容后,將這些資源的教育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要與日常主題教學有機結合形成園本化課程,通過課程結合實踐的教育模式,從農田種植、農家節慶、農戶手工、農田種植、農莊游戲等方面將童年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在同伴交往中實現親社會行為的健康發展。[3]
(三)預設親社會方案
親社會活動從確定參加對象和內容后開始預設活動方案,預設活動方案前老師必須進行細致的前期實地視察,前期視察后再根據實地情況聯動家長志愿隊伍商議參觀目的、交通安全、路程距離、參觀路線、參觀內容、活動前期準備,包括物資準備和經驗準備等。再選擇合適的活動方案,通過集體教學、家長助教、社會實踐等活動形式展開親社會活動。
(四)“再續”親社會活動
選取親社會活動中的各類元素,創造讓幼兒反復實踐社會行為的機會,如尋找父母的童年回憶,傳承爺爺奶奶的風俗技能。讓親社會活動成了幼兒實現社會人的手段和媒介,幼兒在活動中獲得認同感、歸屬感,從而更加自信地參與活動。鄉村社區教育資源豐富多元,并且貼近兒童社會化生活,重視社區教育資源對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發展的正向作用,一方面能夠轉變家庭尤其是農村祖輩家長的教育理念,深化家長終身教育意識;另一方面也為幼兒園在新教改背景下生成課程提供豐富素材,提升教師合理整合有效資源的素養技能,最后將社區教育資源發揮最大效益,面向全體學前幼兒提供生態化成長環境,促進學前兒童親社會行為習得,從而為兒童可持續身心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李偉林.資源整合視角下的社區教育共同體探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4(5).
[2]王微.基于演化博弈視角的溫州城鄉社區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2)
[3]沈賢蕓.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培養幼兒親社會行為[J].家長,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