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艷麗
【摘要】從語文教學角度來看,小學老師在開展課堂活動時不能僅僅局限于生字生詞和課本知識,而是要盡可能培養學生語文學科素養和文化審美意識,這樣才能借助語言文字來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形成更為健全獨立的審美思維。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美育滲透素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135-02
本文從了解當前小學語文老師在開展美育滲透時存在的問題入手,結合具體途徑來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課堂內容和授課模式,從而更好地發揮出語文學科的作用來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1.現存問題
1.1審美教育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大量的優秀詩文,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為學生提供接觸審美教育的橋梁,同時可以更深層次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韻味。但是在實際課堂活動中,部分老師存在本末倒置的情況,他們將技能教學作為重點,更偏重于引導學生提高對古詩文詞義、內涵和語言的分析技能,往往忽視了蘊藏在文字背后的美學,這樣的教學不僅會加劇學生對學科內容的厭倦情緒,而且會影響到相關內容的實際教學效果,久而久之導致審美教學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1.2.審美教育還缺乏系統性和藝術性
從審美教育角度來看,將其滲透到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中時需要注重系統性和藝術性,這樣才能為學生展現出更為立體的美學觀念,從而發揮出課堂作用來培養學生審美觀念。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當前部分小學語文老師盲目追求教學進度和教學效果,往往忽視了審美教育框架的前期搭建工作,這導致相關內容存在乏味的問題,再加上各年級古詩教學中存在內容不系統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整體滲透效果。
2.美育滲透的有效途徑
2.1.挖掘教材審美空間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底蘊的文明古國,借助語文教學開展審美教育具有顯著實踐意義,因此需要立足小學語文教材,進一步挖掘其審美空間,可以為學生講解名家名篇、童話故事、詩文篇章和英雄事跡等,這些雖然形式各異,但都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對美學的興趣,同時有助于發揮出課堂作用來實現系統性教育。例如可以為學生講解歷史偉人的事跡,在這一過程中引導他們感悟不同時代背景下的英雄大愛,這對于引導學生體會藝術之美并提高審美意識而言極為重要。
2.2激發審美情感
為了更好地滲透審美教學,小學語文老師要盡可能立足情感層面,借助語言文字之美和歷史典故之情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從而強化審美能力。從教育教學角度來看,老師需要結合課本教材來觸發學生審美快感,使他們喜歡上語言文字并能夠從課本故事中感受到美學,這對于進一步開展后續活動而言具有基礎性意義。例如在借助《周總理借書》內容向學生介紹周總理人物形象時,老師可以提前整理相關紀錄片,將課本內容與紀錄片內容結合起來,由此來樹立更為立體形象的歷史偉人形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學生的體驗效果。除此之外,老師要嘗試借助文章內容來引發學生的審美聯想,通過想象來進一步健全審美體系,這對于夯實審美能力基礎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為學生講解《蜘蛛織網》相關內容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站在蜘蛛視角進行聯想,思考其在織網時可能遇到的困難,在此基礎上結合課件來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和互動主動性。
2.3在閱覽插圖中感受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插圖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提升小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能力,在編寫教材時,一般會在課文中增添較多的插圖,在小學中,越是年級低的學生,在閱讀課文中越能見到更多插圖。在進行語文教學時,適當使用插圖,一方面能吸引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他們對文章內容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能通過發揮插圖的色彩、補充說明作用,與小學生的情感形成一定的共鳴,從而使最終的語文教學任務圓滿完成。舉例來說,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一篇課文叫作《我的家鄉》,這篇課文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家鄉——月亮灣的美好風景,體現出作者對家鄉濃厚的熱愛和生生不息的思念之情。在教授這篇課文時,便可充分發揮插圖對教學的重要輔助作用,例如,按照方位順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插圖中的事物和風景進行觀察,從村后到村前,從河水到樹木,在方位的轉換過程中,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何為美、何為家鄉、何為思念。此外,在其他一些課文中,也可以借助插圖這一輔助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文章本身的把握能力。
2.4在語句想象中觸摸美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歸根結底,還是在于文字,為提升學生對美的把握和感知能力,教師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語文教學的主題上來,引導學生在語句的想象中觸摸美的脈搏,具體來看,便是增強學生對文字的想象能力,在豐富生動的想象中,提升對于美的感知能力。舉例來說,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篇課文叫作《海濱仲夏夜》,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教師便可隨機提問學生,從這篇課文的標題來看,你能想象到什么樣的場景?給了你什么樣的感覺?有學生回答清爽,有學生回答浪漫,接下來,教師便可進行逐一追問,為什么你會有這樣的感覺?你能具體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場景嗎?通過不斷地追問,帶領學生逐漸走向海濱的夜晚,并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到相關的描寫景色的語句,根據自己的想象,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相應的場景,由此,既考驗了學生對語句的感知能力,又增強了閱讀的趣味性,使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被充分展現出來。
2.5在音樂渲染中激發美
音樂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在增強教學沉浸感、提升教學效果方面,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也可使用適當的音樂教學手段,引發小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共鳴,從而使人沉浸其中,激發對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一篇課文叫作《小珊迪》,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播放相關的抒情歌曲,在歌曲播放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的聲音顯得更加優美、感人,另一方面,學生的情緒也更容易被激發,情感更加真摯,在這一過程中,相關的學習情境便在無形之中被創設。
2.6在語言教學中熏陶美
語文教學,也可稱之為語言教學,語言教學對教師的語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時,首先,教師可以采用聲情并茂、富有感情的聲音進行朗讀,從而將小學生帶入到相關的情景中去,打動小學生的心靈;其次,教師也可采用一定的肢體動作,與課本中的文字語言和圖畫語言相呼應,增強小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感知能力;最后,教師也可以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增強學生對文字美的把握能力,例如,有一篇課文叫作《觸摸春天》,按理說,春天作為一種季節,看不見,摸不著,十分抽象,但這種抽象的存在卻可以通過具象化的事物表現出來,因此,春天也可以被觸摸到、感知到。
2.7用情感美引導學生
在教學時不能強硬地用語言引導學生,應該真正用情感美去感化學生。葉圣陶先生要求應該讓學生對文章的語句進行揣摩,在揣摩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師應該對文章多描述,讓學生在教師的描述中體會文章的韻味和含義。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蘊含著作者濃厚的思想感情,很多作者習慣通過文字的方式將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所以,作為教師,在教學時應該帶領學生一起揣摩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情變化。只有真正通過閱讀和理解掌握作者的感情,才算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觀潮》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朗讀課文,當然,高質量的教學并不只是讓學生朗讀課文,更多的是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后能夠根據自己所讀到的內容完成對課文內容的了解。教師可以配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的方式完成課文內容的了解,并通過看到的景象描述出自己的讀后感。在這一環節中,教師也能夠通過學生的描述,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和性格特征。
2.8用形象美啟迪學生
除了用情感美對學生進行引導之外,用形象美對學生進行啟迪也同樣重要。很多時候,“無言教育”勝過“語言教育”,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描繪各種英雄人物的形象,通過優秀的人物形象,讓學生的內心產生敬佩之情。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治水的大禹”,教師首先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你長大以后在外地讀書或者在外地工作的話,你會想回家嗎?如果恰巧路過家門口,你會回家嗎?”,幾乎所有學生回答都是肯定的,然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講解,大禹當時治水的時候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行為會和學生的想法產生一個強烈的對比,所以學生會從內心深處對大禹油然而生一種敬佩感。
總之,美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重視學生的美育能力培養,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積極正能量的思想感情教育,不斷培育學生的審美情趣。
參考文獻:
[1]王文忠.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滲透淺議[J].新課程研究,2008(8).
[2]周於琴.小學語文教學滲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2014(7).
[3]羅興容.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的途徑[J].讀天下(綜合),2019(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