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玲
(浙江省杭州市嘉綠苑小學 浙江 杭州 310000)
故事教學的優勢在于它能以一種整體的、具象化的方式關注生活,這正是兒童意義世界建構的前提。杜威曾指出,成人的世界是關于一般原則的邏輯組織,它來源于真實世界的分類和抽象,兒童的世界卻不同。它們是一個個直接的經驗世界。因此,“兒童理解道德問題通常使用的是一種人際間的、情感的、想象的和像故事一樣的方式,而不是像理解科學知識那樣通過邏輯推理或者實驗證明(證偽)的方式”。
【鏡頭回放】

【深入思考】
1.1 知偏:故事選材簡單化。很多教師由于時間或能力有限,在故事教學上依然采取“照本宣科”的陳述式教學法。而教材中有些故事已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如果不選擇與時俱進的故事,往往是很難讓學生理解故事所要表達的含義,而且也容易讓學生注意力分散,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2 情淺:教學過程形式化。德育是在學習過程的展開中,“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產生觸動與影響。但實施過程中,教師卻容易關注教、忽視學、重預設、輕生成,缺少情境,缺乏活動,使得學習活動干澀無味,形式大于內容,使得閱讀故事的課堂教學缺乏激情與靈性,學生共情不深。
1.3 行弱:路徑探索流程化。學生喜歡新穎、有趣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故事,如果只是簡單處理閱讀角的故事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碎片化學習,學生也會缺乏主動性和興趣度。學生沒有經歷探究的過程,無法提起學習興趣和踐行的行動力,導致道德素養落實缺乏有效的載體。
2.1 梳理故事教材,構建載物體系。教師深度分析理解教材,準確把握閱讀角教材所傳達的課程理念,滲透的時代精神,在深刻理解與認同的基礎上貫徹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追求。構建科學性、系統性的閱讀角教學課程體系。
2.2 浸入多元樣態,增強情感體驗。用心設計閱讀角的學習過程,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入高效、合理的教學媒體資源,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活動的實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主動性,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
2.3 強化生活關聯,提高德育認知。故事來自生活,超越生活,但同時又重返生活。全面掌握教學閱讀角的主要內容,通過關聯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和事件,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在潛移默化之間增強學生的德育認知。

3.1 知明:打開認知視野,開啟學程之路。知情行學習中的“知”指的是認同性學習,在學習中對所涉及到的文化達到認知上的認同,消除意義障礙。而達到知明,則需要多方途徑打開學生的認知視野。
(1)開放信息窗口,探尋故事素材。閱讀角板塊中有部分故事內容距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遠,因此在課前,通過向家人詢問、網絡、書籍、電視等媒介搜集資料,提取信息,補充認識,強化學習的認同感。
(2)發揮插圖價值,創編趣味故事。部編版教材中,不僅是一門學科的教科書,更應該把它看作一本具有教育意義的連環畫冊。利用教材中簡潔的文字表述,再配上色彩鮮艷、內容豐富的圖畫,使整個章節的學習內容變成一個個獨立卻又連貫的小故事。小學生十分喜愛閱讀教材,也容易從中理解其文字含義,進而引發聯想,使教材中的教育內涵發揮其應用價值。
(3)聯合學校德育,拓寬故事深度。小學生常常會對周邊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巧妙利用學生身邊發生的實際例子作為教學素材,不但能夠有效提升教學目標的達成率,更能夠幫助學進行知識內化。此時我們可以有效聯合學校的德育機制及大隊部活動,收集典型活動中的典型故事,使課堂再現活動場景。
【案例——二上《假期有收獲》】

教師讓學生交流假期收獲的場景,聯系自己在假期中進行的有趣的大隊部活動,感悟假期收獲的同時,繼續在活動中與同學交流感受,互相學習,總結提升獲得的經驗和信息,為接下來即將到來的假期做好打算,在互相的交流中獲得愉悅體驗。
3.2 情切:引發情感共鳴,注入學程活力。知情行學習中的“情”是一種信奉性學習,在情感上引發共鳴,消除情感障礙。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故事教學中,我們應重視引發孩子的情感共鳴,以建構通達兒童的意義世界。
(1)創情境——走進真故事。在課堂中合理適宜地設置一些學生能立即體驗的較為真實的生活活動情境和特殊典型的生活活動場景,巧妙地聯接學生過去、當下和未來的生活,能有效地開啟學生當下和未來生活的實踐成長通路,內化兒童的成長體驗,幫助學生建構意義世界。
如在《我們小點兒聲》一課中,老師創設了“調小小課堂”的情境,進行了一次課堂討論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落實了“如何小點聲”方法的指導,如湊一起、輪流說、小點聲、調音師等辦法。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得到了體驗,能夠抒發最真實的情感,感受小點兒聲的魅力。
(2)設討論——觸發新體驗。德育課程中常用的故事教學策略是讓學生閱讀或傾聽他人的故事并由此展開討論,這一教學策略可以豐富和拓展兒童的意義世界。但設計行之有效的故事討論問題才能達到情感體驗,使個體經驗得以提升。
【案例——一下《大家一起來》】
師:他們這次是代表班級去參加比賽,剛才小朋友們說的方法真的都合適嗎?如果要去比賽,我們還要考慮什么?播放《小鹿和猴子》的故事視頻。
問題1:小鹿和小猴為什么都吃到了自己想吃的美食呀?
問題2:他們是根據各自的什么來分工的?
問題3:在這次表演比賽中,選擇哪種方法最合適呢?為什么?
問題4:如果根據特長分,孫悟空的角色應該分給誰呢?學生自由討論。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為了讓學生更為有效地討論故事并有所收獲,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小問題。通過這些討論問題的設計,學生更愿意傾聽故事并投入討論,也更容易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有效地互動,進而更好地體會合作對于生活的重要意義,更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開展合作。
(3)借媒體——調用多感官。在故事教學的課堂上有效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可以通過錄像、動畫、音樂等輔助創設情境,進行故事的講解,使故事語言形象化,簡單的畫面豐富化,深奧的道理具體化,從而真正通達學生的意義世界。
3.3 行達:內化行為規范,滿足學程需求。知情行學習中的“行”是依從性學習,在行為上加以引導,形成規范,消除行為障礙。故事教學的最終目的除了提升孩子的德育認知,更是為了真正落實行為規范。我們應該重視其行為上的指導,做到力學篤行。
3.3.1 “引用榜樣”,互幫互學。
(1)身邊榜樣我來學。兒童對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模仿是他們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榜樣故事可以把抽象的道德認識具體化、形象化,可以啟發兒童主動按道德行為準則行事,使兒童經常用榜樣來對照自己,主動克制自己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并克服自身的缺點。
(2)偶像榜樣促激勵。明星偶像往往能夠起到激勵引導的作用,如年齡相仿的王俊凱或者遠近聞名的馬云等,我們都能通過他們的個人經歷帶給學生無數的正能量,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引領,從而提高行動力。
3.3.2 “虛擬舞臺”,角色扮演。在故事教學中,有一些故事學生需要通過游戲或扮演活動才能更好地體會主人公的情感,理解主人公的想法和行為。在游戲和扮演故事教學策略中,學生更容易獲得內心的悸動和愉悅,由此實現故事與自身經驗的有效互動,促進意義世界的生成。
(1)校內扮演提信心。為學生搭建班級或校級的舞臺,在扮演故事中,小學生常常將故事安放在自己身上,將自己當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不但給了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而且能增強其行動上的信心。
(2)校外演繹增體驗。社會這個大舞臺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體驗場,在一些故事教學中,我們可以直接讓孩子們成為故事主人公,在各種公共場合去演繹教材或生活中的故事,獲得最真實的情感體驗,以落實行為規范。
3.3.3 “巧設彩蛋”,自主探究。在故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故事和學生的生活經歷融合互動,教師還可以采用“故事留白法”,以此促進意義世界的生成。
(1)故事轉折促思考。通過故事的轉折處來設計懸念,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探尋故事多維交互的對話場,開展行動研究。如在《這些是大家的》,引入公共物品“開水間”的故事,讓孩子們在故事轉折處去探索開水間哭泣的原因,下課以后自會看到他們圍著開水間在想辦法解決呢!
(2)情節留白引認同。通過故事情節上的戛然而止來設置懸念情境,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實現故事的延續性和價值,以達成知行合一。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采用了“故事留白法”,讓學生續寫為什么要給“明明”送上大拇哥,在這個續寫的過程中不僅激發了學生閱讀故事的興趣,而且促使學生帶入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理解,更好地豐富了故事的內容,也加深了對什么才是“我能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