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燕
(安徽省合肥市朝霞小學 安徽 合肥 230601)
過去的幾十年,素質教育已經成為自國家至每一個公民所熟知的概念,我國的方針政策、課程體系設計等都在為素質教育而努力。而近幾年,國際上興起了關于“核心素養”研究的熱潮,相較于傳統的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則被賦予了新時代的內涵: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核心素養是對當今時代合格公民素養的高度概括,它可以讓一線教育者更準確地把握教育的方向,為培養出國家需要的、社會認可的、人民滿意的、自我肯定的等多方位為一體的合格公民而努力。
語文課程是一門集工具性和人文性為一體的課程,同時兼具審美性和應用性。而當前社會是信息化社會,坐車掃碼,購物掃碼,甚至去旅游景區都可以線上買票掃碼進入。信息化社會中孕育出來的學生,對于“掃一掃”“拍一拍”“曬一曬”毫不陌生,再加之“打破學科界限”“開放式教學”“學科融合”等教育理念的沖擊,語文課程和信息技術的融合迫在眉睫,核心素養和語文課程的交織事不容緩,如何基于核心素養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務好課程成了每一名教師思考的難題。
課前預習是基于幾個因素的考慮:有助于學生提前了解文本;課堂時間有限;根據預習反饋情況,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對教學進行調整。傳統意義上的預習環節有:熟讀課本,會讀能識生字詞,初步掌握文本內容?,F階段增設了這樣幾個步驟:請家長幫忙搜索文本音頻、課本相關視頻資源、生字演變動畫等內容,供學生課前觀看。有條件的家長甚至可以收集翻轉課堂的資料,對照課前預習單讓孩子有目的地觀看課前視頻,通過對預習單內容的完成反饋孩子預習的情況。這期間,信息技術貫穿始終,將原有的預習更改為信息技術含量高、文本內容拓展廣、學習興趣氣味濃的新型預習模式。
課堂是學生的陣地,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新課程改革呼吁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參與者,教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教育教學全過程中教師起主導性作用,學生占主體性地位。在新課程中,傳統教學模式將被代替,教學過程不再是忠實地執行教學計劃,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與豐富課程,真正將課程變成動態發展與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想好上好一節課,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合作。少了誰,都只是一場唱不下去的獨角戲。在課堂上,學生的有效教學就要抓住其興趣點和注意力,如何做到?這就需要一定的教學策略。
2.1 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就愿意投入全副精力在課堂上,愿意參與課堂互動,從而產生進一步的思考,促進其更深入課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其上課情趣,讓學生能夠在樂中學,學中樂,教師做到寓教于樂。例如:在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蠶姑娘》一課中,導入時我沒有采用常見的開門見山式,而是給孩子們播放了一段蠶從孵化到結繭過程的動畫,在觀看過程中,孩子們全神貫注,津津有味,還不時發出贊嘆之類的聲音。一段動畫,在上課伊始,首先起到了將低段學生迅速帶入上課情境的作用,其次激發了學生對于蠶的一生的興趣,在這個情況下,我再引入課題就順理成章了,并且因為動畫的畫面沖擊力和視覺效果,學生對這段動畫印象深刻,在接下來的課文講解中也起到了輔助的作用。
2.2 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行為中多給學生主動權,把課堂還給學生。新部編版教材開始實施后,我在一年級班級上了一堂公開課,大膽采用了信息技術手段,將課堂有策略地還給孩子:
(部編版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課堂實錄節選部分)
初學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一)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想要知道小猴子下山都去了哪里,做了什么,我們趕快來讀讀課文吧。
自讀要求:①標出自然段序號;②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生回答有幾個自然段,相機出示電子課本,進行反饋。
(3)依次出示生字、生詞,通過指生讀、帶讀、男女生讀、齊讀、去拼音讀、小老師帶讀、開火車讀等多種方式朗讀。其中,相機指導輕聲和后鼻音,重點指導“掰、摘、抱、追”,通過做一做、演一演的方式讓學生掌握。
(4)生字教學,“塊”“?!薄?/p>
①“塊”
分析結構偏旁,書寫時的要點。
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給“塊”組詞。
遷移學習“一塊”的用法。
②“?!?/p>
分析結構偏旁,書寫時的要點。
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給“常”組詞。
選擇一個詞語造句。
③學生分別描一個寫兩個。指生評價并直接在白板上標注星級等級。
(二)再讀課文,說清小猴子下山過程
(1)請五位同學分段讀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故事。指生點評。
(2)指生來到講臺,完成線路圖。
(3)指生看圖說話練習。
提示:小猴子來到( ),看到( ),心情( ),做了( )。

一年級的學生超乎我們的想象,他們不怯場,勇敢走上臺,在希沃白板上直接標注。也因為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多學生熱情地想要參加接下來的環節,課堂氣氛空前熱烈。
新課改在評價方式上更注重過程性評價,而信息技術手段就給了教師有效進行實時評價的有力抓手。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們會及時給予學生回答問題后的相關評價,點評得好,學生會因為回答問題而感到驕傲,其他學生受到鼓舞也會爭相效仿,學生參與度高,課堂氛圍自然濃厚??梢?,評價對于一節課是至關重要的??墒窃趯嶋H操作中,由于評價方式復雜,回答學生過多等往往存在各樣的問題:如發放積分卡,教室面積大,回答學生多,這樣會浪費大量的時間在發放卡片上;貼小星星,低年級學生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小星星上,高年級學生則是“不屑”于這樣幼稚的方式;口頭表揚,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興趣;課后評價,往往會忘記某些學生,反而失去了評價應有的意義。希沃白板提供了一種評價方式:班級優化大師。在這個系統中,是采用進階式鼓勵學生力爭表彰的,每個學生在系統中會有一個專屬頭像,如果被老師表揚了,老師會點擊頭像進行加分,分數會在屏幕最右側有所體現,而每個學生的專屬頭像也會發生變化,一開始頭像上會有個小星星標志,加的分數多了,星星會變成月亮,再然后是太陽。系統可由管理者進行分數清零的設置,比如一個禮拜后進行分數的排名再給予獎勵,之后清零到下個禮拜開始新一輪的周期,當然也可以扣分。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系統具有個性化設置,可以根據自班學生情況設置不同類別,我設置的有:讀書認真、書寫工整、積極回答問題、樂于合作、善于溝通、知錯就改等選項,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不同程度的加分。班級優化大師操作便捷,可觀性強,學生通常會在下課或放學后去查看自己的分數,分數也會同步到家長的手機,可以實時觀看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動向和表現。
自從實施班級優化大師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升高,各方面表現也有所改善,這種有趣美觀的交互式界面極大地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讓教師的評價變得及時而有效。
有效的學習離不開課后的鞏固和拓展。信息技術在時空上解決了師生的課后指導和監督難題。
4.1 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指導平臺。QQ群、微信群、作業盒子、喜馬拉雅都是我們班級常用的平臺,在這些平臺中,學生可以交流作業中的難題,解答過程中的疑惑。家長會把學生的作業拍照發在群中,教師進行電子批閱,及時反饋。每天晚上我們班級學生會進行半個小時的閱讀,并上傳在喜馬拉雅上,同步分享至班級群,這一“打卡”讓每個學生參與其中,并且是持之以恒,從二年級開學始到暑假,孩子們都在堅持,21天會養成一個習慣,這一個又一個的21天,已經讓學生把這種習慣深入日常生活了,有個家長說到,即使是去旅游,孩子都要帶本書,因為晚上回賓館要讀書給喜馬拉雅“聽”!

4.2 利用信息技術拓展廣闊的課外空間。這學期我們班在學校組織的經典誦讀比賽中得了二等獎,孩子們誦讀的是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比賽后孩子們的激情很長時間沒有褪去,他們在班級的表演上,在家庭的聚會上總是驕傲地再次誦讀這首詞。于是乎,我和有興趣的家長們一合計,建了一個古詩文群,每周二、五、日定期播送一首詩,孩子們每日打卡將朗讀錄音發在群里,每天會有一個孩子擔任小組長,認真聽每個孩子的錄音,并指出讀音、技巧上的問題。孩子們有的在上學途中朗讀,有的在休息時朗讀,群里只有十來個孩子,人數不多,所以小組長的負擔不重。后來到這個暑假,想要參與的孩子越來越多,于是我們又建了一個全班的誦讀群,孩子們在群里“之乎者也”地讀著,聽著錄音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信息技術對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滲透與助力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核心素養在其間的體現還需要進一步思考。信息技術在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負面作用,和課程的融合需要教師對課堂有一定的駕馭能力,否則易讓教者淪為信息技術的附庸,本末倒置,誤了教育事業,更誤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