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余 華,范羅丹,莫雅楠,楊雁涵昆明醫科大學護理學院,云南650500
人文關懷是支持、尊重、幫助他人或組織,以滿足其需要、提高其生存狀況或從容面對死亡的有證據支持的活動或行為[1]。Watson[2]在其著作《護理:關懷的哲學和科學》中提出: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本質和核心。我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 年)中也明確指出,護士要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體現人文關懷[3],意味著護理人員在護理實踐中不僅要關心病人的疾病,更要把病人看作一個完整的人,尊重病人權利,維護病人尊嚴,促進其達到身心一體的健康和諧狀態。因此,人文關懷能力成為護理人員必須具備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已有研究對護士及不同實習階段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現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探討,但關于在校護生,尤其是包含本科、專升本及專科等不同教育層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報道還較少,故本研究旨在調查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后續開展相關教學研究、進行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1 對象 于2019 年7 月整群抽取我校即將進入臨床實習的2016 級護理專業學生588 人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知情并愿意參與本研究者。排除填寫問卷不完整或規律性作答者。
1.2 調查工具
1.2.1 一般資料問卷 在查閱文獻基礎上由研究者自行編制,包括性別、民族、家庭所在地、是否獨生子女、教育層次或目前學歷、是否擔任職務、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與父親關系、與母親關系、與老師關系、與同學關系、專業態度等。
1.2.2 關懷能力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 該量表是由Nkonghon[4]編制,是國際上最常用的人文關懷能力評價工具,2006 年由馬芳[5]進行翻譯修訂形成中文版,中文版CAI 的Cronbach's α 系數為0.86,折半信度0.82,包括理解(14 個條目)、勇氣(13 個條目)、耐心(10 個條目)3 個維度,共37 個條目,其中反向條目13 個。采用Likert 7 級評分法,“強烈反對”計1分,“強烈贊同”計7 分,反向條目反向計分,總分37~259 分。國外CAI 總分常模為(208.58±23.32)分,總分>220.30 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強,203.10~220.30分為中等水平,<203.10 分表示人文關懷能力較低[6]。國 內CAI 總 分 常 模 為(191.04±19.49)分,總 分>210.53 分為關懷能力高,210.53~171.55 分為關懷能力中等水平,<171.55 分為關懷能力低[7]。
1.3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者統一解釋說明調查目的及問卷填寫要求,護生匿名填寫,填寫完畢后提交問卷。共發放問卷694 份,回收問卷603份,剔除無效問卷15 份,有效問卷588 份,有效回收率為84.7%。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經雙人核對錄入SPSS 25.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定性資料采用頻數進行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t 檢驗、方差分析進行比較;非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秩和檢驗;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分析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在校護生基本情況 588 名在校護生中,男56人,女532 人;居住地:農村479 人,城鎮或城市109 人;獨生子女85 人;本科231 人,專升本150 人,專科207 人。
2.2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得分及其與國內外常模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在校護生CAI 得分及其與國內外常模比較(±s) 單位:分
表1 在校護生CAI 得分及其與國內外常模比較(±s) 單位:分
注:t1值、P1值為本組護生與國外常模比較結果,t2值、P2值為本組護生與國內常模比較結果。
組別護生國外常模[4]國內常模[7]t1值P1 t2值P2總分181.70±16.94 208.58±23.32 191.04±19.49?38.487<0.001?13.374<0.001人數588 75 8 574理解維度67.35±8.77 80.22±7.56 73.22±9.82?35.600<0.001?16.237<0.001勇氣維度59.43±8.02 68.25±11.57 59.31±10.43?26.670<0.001 0.369 0.712耐心維度54.92±5.62 63.11±4.19 58.51±6.17?35.334<0.001?15.496<0.001
2.3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s,n=588)
表2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s,n=588)
注:僅列出有統計學意義的項目。
項目是否擔任職務分類P是否統計值t=2.890 0.004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F=34.623<0.001與父親關系F=5.737 0.003與母親關系F=11.370<0.001與老師關系F=4.733 0.009與同學關系F=26.346<0.001專業態度經常參加偶爾參加從不參加很融洽一般不融洽很融洽一般不融洽很融洽一般不融洽很融洽一般不融洽喜歡一般不喜歡人數125 463 224 344 20 423 147 18 453 126 9 246 329 13 411 166 11 172 373 43 CAI 總分(分)185.56±17.68 180.66±16.60 187.49±16.77 179.09±15.81 161.75±10.66 183.16±17.32 178.10±15.46 176.78±14.50 183.24±16.66 177.46±16.44 163.56±18.72 184.14±16.89 180.08±16.50 176.54±23.26 184.67±16.68 175.64±15.39 162.18±11.57 185.85±17.89 180.60±16.20 174.63±15.79 F=9.993<0.001
2.4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護生CAI 總分為因變量,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3,結果顯示,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與同學關系、專業態度、與母親關系為護生CAI 總分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4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3.1 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有待提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校護生CAI 各維度得分及總分顯著低于國外常模(P<0.001),與相關研究結果[8-11]一致,表明我國在校護生的關懷能力水平較低。可能原因為:國外重視醫學生關愛能力的培養,而我國的醫學教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導致人文底蘊不足,從而使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較低。本研究結果顯示,除勇氣維度外,在校護生CAI 其他維度得分及總分也顯著低于國內常模(P<0.001),表明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水平還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可能原因為: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我國醫學教育雖逐漸重視人文,但人文教育起步晚,發展還不夠成熟,阻礙了醫學生人文關懷素養的形成。護生作為未來臨床一線的主要力量,其人文關懷水平決定著護理質量的高低[12]。因此,對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是當代護理教育的重要任務,各高校作為培養護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應加強和教學醫院的合作,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探索并實踐有效的教學策略,改革教學方法,如敘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反思教學等,其中敘事教學法富含人文特點,借助敘事素材創造真實情境幫助護生加深對關懷的理解和體驗,增強同理心,從而促進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13]。目前,國內對敘事教學法的應用還在探索階段,在提升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方面值得探討研究。
3.2 在校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3.2.1 社會實踐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護生CAI 得分較高(P<0.05),與孟巍等[14-15]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護生在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如志愿者服務、社區義診、“三下鄉”等活動的過程中,人際溝通、團結合作、樂于奉獻等綜合能力都得到鍛煉和提高,從而間接促進人文關懷能力的培養和提升。人文關懷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環境與教育的雙重作用下,通過個體自身不斷的學習與社會實踐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16]。因此,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護生參與各種教學、學校文娛、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公益、“三下鄉”等社會活動,鍛煉護生的綜合能力,并根據專業特點加強科學與人文的結合,在專業實踐課程或臨床見習、實習中,融入人文關懷教育,提高護生對關懷的認知和理解,鼓勵護生主動關心病人,在實踐中感知關懷的意義,激發護生的內在品質外化于實踐,在護理實踐中踐行人文關懷行為,促進護生潛移默化地形成人文關懷素養。
3.2.2 關懷氛圍或社會支持因素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父母、老師、同學關系越融洽的護生CAI 得分越高(P<0.05),與相關研究結果[15,17-18]一致。社會學認為,人文關懷能力是一種內化品質,人文關懷具有模仿性,良好人文關懷素養的形成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他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19]。父母、老師、同學是與護生相處接觸最多的人,從他們身上感知到的關愛氛圍及長期相處過程中他們的關懷語言、行為對護生的關愛能力形成耳濡目染的影響。所以,各院校應注重營造良好的關懷校園環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增加與護生的良好互動,增進師生友誼,引導和促進護生之間形成團結協作的氛圍,平時相處過程中與護生建立平等的關系,關心他們的學習和校園生活,不斷營造良好的關懷教學環境,并且發揮教師的模范作用,在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言傳身教,體現關懷行為,將關懷貫穿于教學的整個過程,引導護生感知關懷、踐行關懷行為,起到模范作用。
3.2.3 專業態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生的專業態度是影響其人文關懷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喜歡護理專業的護生其人文關懷能力較強。提示護理教育者應穩定護生的專業態度,提高其職業認同感。學校和醫院應積極開展人文教學和關懷實踐教學,引導護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職業態度,可以通過榜樣人物進行教育,邀請護理專家開展專題教育講座;或者帶護生回顧歷史事件,如學習“提燈女神”南丁格爾的事跡;開展一些相關主題活動,如進行“我是護士我驕傲”的演講比賽或主題活動;舉辦護理漫畫展,展現護理工作的風采,讓護生體會護理的價值和意義,從而提高職業認同感,促進人文關懷能力的提升。
本研究表明,在校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還有待提高,且影響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主要因素為參加社會活動的情況、專業態度及其與母親、同學的關系。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男護生樣本量較少,后期研究可進一步增加男護生樣本量,以驗證本研究結論。建議今后在護理教育中應加強學校和醫院對護理人才的共同合作培養,根據影響護生人文關懷能力的因素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實踐,拓寬人文關懷教育的途徑,改革教學方法,在進行專業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人文教育,真正實現科學和人文融合的護理教育,開展并鼓勵護生積極參與關懷實踐活動,營造濃厚的關懷氛圍,穩定專業態度,從而提升護生關懷能力,滿足當代護理教育的需求,為培養更優秀的護理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