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梓

焦慮的內在心理就是“贏”
我理解每一位焦慮的家長,甚至我也能理解濟南第一中學考研點外帶著5歲孩子體驗考研氛圍的那位媽媽。因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競爭,尤其是孩子學業的競爭真是從“起跑線”就開始了。家長為何如此焦慮?大量客觀事實告訴我們:你不起跑,別人起跑,你的孩子很可能落在別人身后。所以,焦慮自然產生。如果回看剛才的文字,我們就會發現,焦慮的內在心理就是“贏”,“贏”心理的本質就是想給孩子一個好的前程。
分析到這里,問題的核心就出現了:焦慮本質的關鍵詞是“想給”,其出發點是作為家長的“我”的“想”,而不是孩子的“需”。可是,孩子的“需”才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出發點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格拉斯教授曾經說:“我們都被潛伏于基因中的四種心理需要所驅動,它們是歸屬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樂的需要。”而過度焦慮的家長,只想著“我給”,很少關照到孩子的“需要”。如果孩子的這四種需要缺失了,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呢?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里這樣表述: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感覺到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每個人都在尋求得到歸屬和自我價值的方式……當孩子覺得自己沒人愛或不重要的時候,他們往往會以錯誤的方式尋求歸屬和自我價值感。我們稱之為“四個錯誤行為目的”,包括: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認為自己能力不夠(放棄)。
也就是說,當孩子“歸屬的需要”和“力量的需要”缺失了,他就會尋找滿足自身需要的方法。然而,在只關注“我給”的家長那里,孩子是很難求得需要的滿足的,這樣就可能產生錯誤的行為目的。尋求過度關注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常人看來出格的行為,例如,無端喧嘩、故意破壞等,目的是引起別人的注意。尋求權力與報復的孩子,自然會出現欺凌他人的行為。而一旦孩子認為自己能力不夠,產生認為自己不行的心理,甚至可能自暴自棄。這些錯誤的行為目的,只能讓孩子與家長的美好期待漸行漸遠。
過度焦慮要不得
吳言女士說:“人的一生無非需要兩點:歸屬和價值。當這兩點缺失其中一點就會產生心理問題,如果兩點都缺失,將是人生的災難。”與歸屬感和價值感相比,自由和快樂同樣很重要。如果說歸屬感是心靈的依托、價值感是自我認同的話,那么對自由和快樂的需要就是人活著的支點。不是嗎?人為什么熱愛生活,因為生活中有自由和快樂。一個失去自由和快樂的人,他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甚至活著的意義。難怪北大心理學教授徐凱文說:“你們用焦慮養出來的娃,最后都送到我這里了。”徐凱文提到,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當一個人感覺到人生都沒有意義的時候,多么喪心病狂或多么過激的行為都可能產生。
回到家長最關注的學業成績上來,讓孩子“學得好”是這些家長最重要的需求。只是他們除了給孩子補課,逼迫孩子學習之外,很難找到好的方法讓孩子“學得好”。當然,我們也知道,孩子學不會的原因往往是不愿意學習,而不愿意學習的原因就是感覺不到學習是有意義的。如果解決了孩子心靈深處對“學習意義”的疑問的話,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有意義的呢?這里我引用杭州師范大學馬蘭教授的話回答:“只有滿足孩子對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需要的時候,孩子們才會感覺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愿意學,才會學得好。”于是,又回到“歸屬感和價值感”的問題上來了。而這些恰恰是孩子想要的,而不是家長所能意識到的,因為他們關注的是“我給”。
各位家長要注意的是,你們的過度焦慮可能會讓孩子產生出格行為、欺凌行為、心理問題、學業荒廢等一系列問題。如果這些問題產生了,家長的“我給”還能給得到嗎?難怪荷爾德林會說:“把人間變成地獄的,恰恰是把人間變成天堂的愿望。”
把握三點不做過度焦慮的家長
可能有朋友會說:“你說得好聽,你不焦慮別人就走在你前面了啊!”說得也是。那么,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也“走在前面”呢?
首先要用“愛”給孩子一顆健康的心。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不是為他創造了多好的條件,而是用一家人的和樂融融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讓歸宿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用父母肯定的目光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優秀,讓價值感在持續的關注與肯定中得到升華。這兩者的滿足,將會給孩子一顆健康的心,包括內心的和諧、心理的健康、向上的欲望、人生價值的清晰,等等。這些,將是孩子成就未來最核心的保障。
其次要用“伴”給孩子一種溫情的暖。杜威說:“教育人的不是我們,而是環境。”智慧的家長不會用道理去教育孩子,而是會用自己的行為創設環境,影響孩子。2016年,49歲的宿管阿姨原夢園刷爆網絡。2015年,原夢園的兒子考上了上海大學。聽老師說,部分學生步入大學后學習狀態滑坡,于是原夢園決定陪兒子一起學,“我愛學習,也想讓兒子有學習的氛圍”。2018年,她用自己的行動,陪兒子一起考研。結果她考取了廣西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研究生,兒子考取了復旦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正如后來原夢園所說:“教育孩子不是你想讓孩子做什么,而是你跟他一起成長,一起做。”這種陪伴,就是一起做,一起成長。這種“一起”就是環境的創設,就是溫暖的給予。所以,愛孩子就多陪陪他,給他創設溫暖向上的情境,而不是站在家長的立場上為孩子的成長“指點江山”。
最后要用“育”給孩子一生的好習慣。英國著名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良好的習慣。”主宰孩子未來的,不是家長規劃的路線,也不是家長給予的這樣那樣的培訓,而是給孩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才是孩子的內生長,才是孩子成就未來的最大法寶。當然,習慣有很多種,如果僅就學業的成就來說,踏實與嚴謹,是最重要的兩種習慣。踏實是走好腳下路的執著精神,嚴謹是走好腳下路的優質保障。當然,習慣需要家長在“溫和而堅定”的基礎上,用耐心與科學去培育。
倘若能明白上述三點,家長將不再是過度焦慮的家長,而是充滿教育理智與智慧的家長。
最后,我特別想用毛姆《月亮與六便士》中的話作為結束:“我用盡了全力,過著平凡的一生。”孩子努力了,哪怕平凡,也是最好的孩子。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