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光

【摘要】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教育的關鍵所在。良好的習慣,是促使一個人向善、向美、向好的一種無形力量。良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教師、離不開課堂、離不開異彩紛呈的教學活動。本文將主要圍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導讀、研習寫法以及閱讀評價的小細節,詳細論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學以致用習慣以及總結反思習慣的一些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細節;好習慣;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7-0183-02
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绷己玫牧晳T,猶如一種無形的力量,能夠促使一個人向善、向好、向美。因此,各種行為習慣養成教育也就成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了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地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筆者對所在學校學生的行為習慣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調查表明學生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家長疏于管教,導致子女出現了邋遢、霸道、懶惰、散漫等不良行為習慣;第二,教師疏于培養,只注重教書不注重育人;第三,教學評價單一,只注重學習成績評價,不注重行為習慣評價;第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張皮”,學生在校一種“模樣”,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這些行為習慣方面的問題,不僅有礙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還有礙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下面筆者將針對學生在行為習慣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結合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詳細論述關注課堂教學小細節,培養學生好習慣的一些有效策略。
一、關注“問題導讀”小細節,培養獨立思考好習慣
無論是擺脫生活中的困境,還是解決學習中的難題,都需要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精準理解文本的主旨大意,真切體會文本的思想情感以及深刻感悟文本的表達方法,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通常會有的放矢地提出一些問題,即“問題導讀”。面對教師的“問題導讀”,部分學生在內心深處存在“等”與“靠”思想,“等”著讓其他同學思考、讓其他同學說出正確答案,“靠”著讓教師講解分析、讓教師點撥啟發。顯然,這種“等”與“靠”的思想,是有礙學生獨立思考習慣培養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問題導讀”小細節,潤物無聲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搭石》這篇課文,為了引領學生品讀文章的細節,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如,“當上了點兒年歲的人,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時,心里會想些什么?”“此時此刻,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當上了點兒年歲的人,擺好搭石之后,心里又會想些什么?”“在這樣的時候,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的?”“搭石已經擺好了,他們為什么還要在上面踏上幾個來回?”……為了避免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出現“等”和“靠”的思想,筆者不僅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之內完成這些問題,還要求學生將問題的答案書寫在練習本上。片刻之后,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檢查練習本上的答案,并進一步討論交流。以往,筆者首先會讓學生自主思考,然后,點名學生回答這些問題。這種方式,盡管簡單易操作,但是非常容易造就一些“南郭先生”。顯而易見,相比于讓學生直接口頭回答的“問題導讀”方式而言,這種間接書寫回答的“問題導讀”方式,更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二、關注“研習寫法”小細節,培養學用結合好習慣
研習寫法,即研習文章的寫作方法。研習寫法,既是讓學生賞析文章的一條途徑,也是讓學生讀寫結合的一條渠道。通過研習寫法,不僅可以讓學生感知到文章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恰如其分”,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文章在遣詞造句方面的“精美絕倫”。事實上,教師讓學生感知文章表情達意的“貼切”與遣詞造句的“準確”,并不是閱讀教學的終點。讓學生將這些表情達意的方法和遣詞造句的方法,運用到自己的寫作過程中才是閱讀教學的終點。而這也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學用結合的一種具體表現。
有鑒于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關注“研習寫法”小細節,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好習慣。
例如,《四季之美》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就寫作方法而言,這篇課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每一個自然段中的第一句,都是這個自然段的中心句。聚焦這四個中心句,學生不僅能一目了然地知曉“四季之美”,還能言簡意賅地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旨大意。在本課時教學過程中,筆者在引領學生研習這些寫作方法的同時,還精心設計了一項小練筆活動,以此提升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此項小練筆活動的內容,是讓學生利用這篇課文中的這種寫作方法,細致入微地描寫一處景物或一種動物。
在本課時中,一項小練筆活動,是一個“研習寫法”的小細節,能將閱讀與寫作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能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學用結合的好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引領學生研習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等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三、關注“閱讀評價”小細節,培養總結反思好習慣
適時總結,能夠將原本“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及時反思,能夠將原本“殘缺”的知識完整化。總結與反思,既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也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在引領學生的閱讀方向時,還是在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時,無論是提升學生的閱讀效益,還是觸發學生的閱讀動力,都離不開科學、及時、有效的閱讀評價。不僅如此,通過關注“閱讀評價”的小細節,小學語文教師還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總結反思的好習慣。
《竹節人》是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筆者在課堂總結環節設計了這樣一項教學活動,即讓學生總結回顧一下,這篇課文主要敘述了幾部分內容?分別是哪幾部分?自己對課文中的哪一部分內容印象最為深刻?通過總結回顧,學生就會明白:這篇課文主要敘述了三部分內容,分別是“做竹節人”“斗竹節人”以及“老師也喜歡斗竹節人”。而歸因于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所以他們對這篇文章印象最深的部分也不同。有些學生喜歡自己動手做玩具,所以他們對“做竹節人”這部分內容印象最為深刻;有些學生喜歡玩“竹節人”這種傳統玩具,所以他們對“斗竹節人”這部分內容印象最為深刻……在學生總結回顧、匯報交流的同時,教師還對學生進行了適時的閱讀評價,如哪一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得興趣濃厚,哪一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表現得特別專注,哪一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運用的閱讀方法非常恰當,哪一位學生在交流閱讀收獲時表現得積極主動……這樣的閱讀評價,有助于指引學生及時總結與反思自己的閱讀行為、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效果等,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總結與反思習慣。實踐證明,當學生逐漸養成了總結與反思的習慣之后,他們就會不斷優化自身的閱讀方法,著力提升自身的閱讀效益。與此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會在總結與反思過程中穩步提升。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既需要一些有效的方法,也需要一段持久的時間。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關注閱讀教學的各種小細節,并堅持不懈地從這些小細節著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學用結合以及總結反思的良好習慣。
(責編 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