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發煒

據澎湃新聞報道,日前在山東濟南,李女士帶著五歲的兒子在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考研點外站著。她說:“想讓兒子體驗下考場氛圍,孩子大約還有16年左右就要考研了,大概還有5840天。這是潛移默化的影響吧。這對他以后的學習生活有幫助。”孩子表示,自己長大了想考清華大學。網友們說,這位媽媽是不是過分焦慮了。
看完這則新聞,我笑了。我問一旁正在玩積木的同樣也是五歲的小兒子:“你長大了想考清華大學嗎?”小兒子仰起頭,一臉認真地問我:“清華大學是干嘛的?有滑梯嗎,有棒棒糖嗎?”看看我家小兒子,怎么就這么幼稚呢?五歲了只知道滑滑梯和棒棒糖。人家李女士的兒子也是五歲,怎么就能說出“長大了想考清華大學”的豪言壯語呢?
沒有雄心壯志的不僅是小兒子,還有我那大兒子。我問他,如果我考博你愿意陪我去考點體驗下考場氛圍嗎?大兒子不假思索地回答:“不愿意,我可以去學校的球場打球等你啊!”
兩個兒子的回答都讓我好失望,讓我對自己的家庭教育產生了懷疑。不過,失望之余,我想,小朋友喜歡滑滑梯、吃棒棒糖,大朋友喜歡打籃球,這不就是孩子的天性嗎?兩個孩子的回答沒有錯,雖然毫不高大上,但是一點兒也不假惺惺。這就是孩子,真實的孩子。可是我們有多少家長,硬生生讓自己的焦慮淹沒了孩子的天性,不僅如此,還讓焦慮沖昏了理性。
莫讓焦慮淹沒了孩子的天性
當下中國,教育變成了令人焦慮的問題,似乎每戶人家都很焦慮:孩子一出生就要考慮給他報哪些早教班,才不會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學齡前已經花費數萬元甚至更多錢報了形形色色的培訓班;為了孩子上所重點小學,已經舉全家幾代人之力早早準備了學區房;為了孩子上更好的初中,已經學孟母多次搬家,折騰得全家人精疲力竭;為了孩子能考上重點高中,十來歲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天天熬夜刷題,已經很久沒能在晚上十二點之前上床睡覺了……
家長為什么如此焦慮?擔心孩子不好好學習,考不上好初中,考不上重點高中,考不上985、211大學,找不到好工作,然后就階層跌落,一輩子生活在“底層”,生活在困頓之中。可是,焦慮真的有用嗎?焦慮真的就能幫助孩子學得更好、活得更好嗎?
我認為,過度的焦慮不僅于事無補,還可能把孩子逼上絕境。正如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副主任、總督導徐凱文教授所說,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還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人生沒有意義——“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這樣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極端的就是放棄自己。
徐凱文教授文中的這組數據并非北大的個案,全國各地因抗拒家長重壓、不堪學業重負而選擇輕生的的中小學生還少嗎?相關的新聞還少嗎?這樣的新聞實在不算是什么新聞了。這樣的事件似乎經常性地在全國各地的學校、家庭上演,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大家的生活依舊繼續,只有發生悲劇的家庭會長久地籠罩在痛苦之中。
痛定思痛,家長不能再無動于衷、袖手旁觀了。因為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可能面對這樣一種風險,那就是孩子在當前通過應試選拔的大背景下不堪重負,身心健康甚至連生命安全都面臨危險的一種風險。家長不能坐等大環境的改變,這個改變尚需時日,而我們的孩子天天都在長大,時不可待。所以,家長莫讓焦慮淹沒了孩子的天性,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絕不能以犧牲童年為代價換取孩子學業上一時的成績。只有尊重生命,呵護天性,孩子才有長遠發展。家長的過度焦慮于事無補,只會讓孩子不堪重負。
莫讓焦慮沖昏了家長的理性
家長要說了:“大家都在焦慮,我不焦慮就落后了。”我想說,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不要讓焦慮沖昏了理性。身為家長,我們要有不盲從的智慧、不加壓的定力、不怕輸的勇氣。
家長要有不盲從的智慧。許許多多的家長都很焦慮,我就一定要跟著焦慮嗎?不,家長要有不盲從的智慧。首先想一想,焦慮到底有沒有用。焦慮之下孩子就更容易成才嗎?心理學常識告訴我們,適度的壓力和緊迫感可以讓人對目標更加重視,對任務更具使命感。但是壓力過大則會成為負累。尤其對生長發育中的孩子,家長過高的期望、過大的壓力、過度的焦慮正在摧殘他們。有些孩子不堪重負選擇輕生,有些孩子不堪壓力患上抑郁,有些孩子不堪焦慮干脆輟學……這些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家長不要跟風去焦慮,要理性思考一下焦慮的后果。
家長要有不加壓的定力。焦慮之下,家長就不斷給孩子加壓。今天增加一個培訓班,明天讓孩子多刷幾道題;今天晚上十一點睡,明天晚上就十二點睡。孩子是機器嗎?即便是機器,如此長時間地超負荷使用也會出問題的。當外界對孩子不斷加壓,家長要有不加壓的定力,更要為孩子減壓。要想方設法擠出時間來,帶孩子閱讀、運動、旅行、游戲,以家庭教育彌補當下學校教育的不足,為孩子減輕心理壓力,幫助孩子成長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完整的人。
家長需要有不怕輸的勇氣。家長又要說了:“如此減壓,我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怎么辦?”我想說,人生不是短跑,而是漫長的馬拉松。你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有不怕輸的勇氣,就要“風物長宜放眼量”,把孩子的長遠發展放在首位。不要斤斤計較于一時一事、一次考試一次排名,而要以孩子的身心健康為重。今天你輸得起名次,教會了孩子“生命第一”的理念,孩子明天才能贏來更加廣闊的人生。
從事家庭教育研究與寫作十多年來,我思考最多的問題是圍繞這五個“本”字,即本質、本職、本分、本來和本然:家庭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家長的本職是什么?本分又是什么?家庭教育的本來面目應該是什么樣?我們應該做些什么讓家庭教育回歸“本然”?
思考之后,我得出的結論是:當下中國,太多的家長忘記了家庭教育的“本”,而去舍本逐末。于是讓焦慮泛濫,被焦慮控制,反過來又去控制孩子。
對這五個“本”,我的回答是: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家長的本職是當好孩子身體成長和精神成長的引領者和支持者;家長的本分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教育的本來面目是父母和孩子一起過正常人的生活、過一種溫暖的家庭生活;堅持陪伴孩子做好吃飯、閱讀、運動、談心、旅行這五件事,讓家庭教育回歸“本然”。要防止家庭教育“學校化”“知識化”“焦慮化”,回到家庭教育本源,要為了孩子的心靈健康、人格健全,切切實實、堅持不懈地做點事。
家庭教育不能忘了“本”,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家長們放下焦慮,回歸本心。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