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迎春 姜有榮
家長的身教對孩子“為學"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廣大家長只有做好了身教,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家長的“身教”是一種無需多大投入卻能收到良好效果的家教方式,諸多家長的實踐證明,它往往比“言教”更能收到應有的教育效果。
用身教教孩子如何“為人”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里,耳濡目染后也會學著去做?!盎⒏笩o犬子”“上梁不正下梁歪”等俗語說的就是家長的身教對孩子成長所產生的潛移默化影響。因此,要端正孩子的“三觀”,家長就要在孩子面前釋放正能量,比如,想讓孩子懂得感恩或有孝心,家長就要孝敬父母。
春運期間一票難求,但有這樣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六七歲的女孩,因沒有買到票而非常著急。就在這令人焦灼的時刻,小女孩卻在地上撿到了一張她們需要的車票,雖然內心掙扎,女孩還是把票還給了失主。這位媽媽很支持女孩的做法,她對女孩說:“好孩子,你做得對?。尨饝悖退悴荒芑丶疫^年也要給你買新衣服!”
這位家長是有教育智慧的,她把車站變成了課堂,把車票變成了教具,并用“買新衣服”對孩子的正確行為進行了評價和贊賞。她以自己不貪便宜、明辨是非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一個做人的道理:為人一定要誠實,無論在怎樣的困難下,只要不是自己的東西,都不能拿。
用身教教孩子如何“處事”
現在許多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往往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這“福”是怎么“苦”來的。為什么窮人的孩子能早當家?因為他們的父母在居家度日中能省則省,受其熏陶,孩子往往也懂得勤儉持家;而“小窟里難爬出大蟹”說的是有的家長目光短淺,處事畏縮,受其影響,孩子的發展格局往往也不會太大。
南通街市上有這樣一種現象:許多家庭是一棟臨街的二層小樓,一層臨街是門市,后院是作坊,白天經營,晚上生產。二層一間是臥室,一間是客廳,孩子的學習就在這間客廳里。家長如此安排就是要告訴孩子:家要血汗來持,錢要日夜來苦。大人沒日沒夜干活,孩子就該去找事做、拿書看。
這樣的家長無疑是睿智的,他們不是把財富傳給孩子,而是把孩子變成了財富。大道至簡,有勞才有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對這些樸素的道理,廣大家長要用自己的立身處世去教。也只有這樣去身教,孩子才能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感同身受,受益終身。
用身教教孩子如何“為學”
學習氛圍要靠家長去營造,家長要放下身段,與孩子分別制訂各自事業和學業上的學習目標,然后約法三章,展開競賽,互相監督,彼此促進。這樣,家長就可以用自律去驅動孩子學習上的自覺。在家庭學習氛圍的營造上,最忌諱的是家長管不住自己的玩心,卻要孩子專心;家長自己不求上進,卻要孩子好學上進。
有這樣一個家庭,家長喜歡打麻將,飯都要孩子送到牌桌上。班主任反映孩子厭學,家長抽出皮帶要動手,孩子犟著說:“你們整天玩兒,我才不替你們學呢!”與其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浙江的一位家長,她花了整整四年時間,繡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圖》,以常人難以置信的決心和毅力,與自己叛逆厭學的孩子展開競賽,終于將孩子引上了努力學習的正道。
在家庭學習氛圍的營造上,親子共讀、齊進、同發展,才是最和諧的氛圍。家長的身教對孩子“為學”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廣大家長只有做好了身教,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奔议L對孩子的教育亦同此理,身教永遠比言教更重要,做好榜樣永遠比喊破嗓子更重要。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