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金娟
【摘要】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幼兒園要重視對幼兒品德的教育,正確引領孩子。考慮到幼兒年齡的特殊性,教師可以靈活運用繪本故事,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接收信息,在故事化情境下,形成優良的品格與習慣。
【關鍵詞】繪本故事;幼兒品德;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7-0079-02
幼兒是教育的重點對象,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幼兒要深入探究分析幼兒的品德習慣,并采取針對性培養手段,引領幼童均衡發展,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教師和家長需加強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們的內心成長,在學習和生活層面,正確教導,無形滲透道德教育內容,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本文從多個角度論述繪本故事在幼兒品德教育的應用,并提出相應的教學措施。
一、繪本故事的概念和特點分析
繪本是幼兒教學的重要媒介,也是幼兒所感興趣的。插畫故事是其中的關鍵性元素,主要是以圖畫代表文字來講述故事,促使幼兒更好理解。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幼兒教師要充分利用豐富多彩的繪本故事,集中孩子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對幼兒來說,繪本是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也是拓寬知識視野的工具書,能夠最大化培養閱讀和學習能力。繪本會單單是用文字來表述,更是配合圖畫,向孩子們傳達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與此同時,繪本還覆蓋了多種類型的文體,如童話、詩歌等,素材多元化,并且融入了一些特定的人物角色,敘述著有趣的故事情節,能夠調動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促進身心健康成長。繪本對3~6歲的幼兒來說非常有意義,教師與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閱讀,營造良好的外在氛圍,促進兒童良好品德與習慣的形成。
二、繪本故事對促進幼兒發展的作用與意義
繪本故事閱讀對幼兒的心理情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幼兒在閱讀繪本故事過程中,情感體驗會按照故事內容變化而變化,學習其中正面的人物形象,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素質的全面發展。繪本故事是以圖畫形式為主,幼兒可自主探索研究,深刻感受人物品格特征和情感起伏變化。幼兒故事情節簡單,情感細膩豐富,教師要正確利用,引領幼兒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為以后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繪本故事在幼兒品德養成教育的具體應用
(一)巧妙運用繪本故事,正確引導幼兒
繪本故事是幼兒教育教學的關鍵,能夠為幼兒展現直觀化知識,巧妙滲透良好的品德教學思想,促進可持續發展。針對幼兒,教師要準確把握,深入分析,依托繪本故事有計劃性進行品德指導,充分展現繪本故事的價值。另外,考慮到幼兒年齡的特殊性,在前期課程內容規劃時,要正確選擇繪本類型,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點,繼而踴躍參與到課堂活動,逐步認識其中所蘊含的高尚思想品格,提升道德修養。基于“新課程改革”與《繪本故事對小班幼兒良好品德養成的意義及研究》,教師要加強對孩童的調查研究,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帶領幼兒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思想品德與行為習慣。從實際調查發現,現在大多數幼兒的道德判斷能力較低,而繪本故事則詳細講述了一些生活道理,對幼兒價值觀選擇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影響著道德品格的形成。總之,教師要靈活運用,綜合考慮,以繪本故事讓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促進健康成長。
例如,針對小班幼兒,教師可以選取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繪本故事,滲透品德教育。以《花木蘭代父從軍》為例,繪本詳細展示了花木蘭的外在形象特點,長相清秀、英姿勃發。在國家危難時刻,不忍父親上戰場,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朗讀,并模擬扮演人物角色,深刻感受“孝敬父母”的品德思想,樹立榜樣,學習花木蘭的優秀品格,提升道德修養。課后,教師可以組建“繪本圖書館”,其中包含著豐富的學習資源,如“武松打虎”、雷鋒故事等,幼兒可自主借閱學習,深入理解,形成良好的品德,實現道德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正視繪本故事作用,有計劃實施教學
繪本故事對兒童早期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對培養幼兒性格與品德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能夠引領兒童自我約束控制。因此,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特點,挑選合適的繪本故事類型,加強與幼兒的交流,強化安全意識,提高文明禮儀和行為素質,豐富品德素養。而繪本圖畫則涵蓋了多樣化元素,滿足了兒童的內心需求,在快樂閱讀的同時,可以接受系統的審美與思想教育,鍛煉思維,養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達到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同時,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繪本故事的內涵,適當開展趣味性活動,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繪本故事的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加強幼兒對文本內容的認識與理解,端正學習態度。首先,組織幼兒們自主翻閱,了解基本的故事結構與內容;之后,教師可以采取實物進行表演,輔助配音,讓孩子們直觀地感受情境畫面。除此之外,也可以舉辦一次“舞臺表演”,以小組為單位,讓孩子們自由搭配合作,輪番口述蝌蚪、魚、蝦、青蛙媽媽的特點,并進行角色對話表演,增強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在表演交流過程中,孩子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樂于助人、團結合作的重要性,體會小蝌蚪與其他伙伴的親密關系。在繪本故事的無形引導下,幼兒會形成助人為樂的優秀品格,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念,完善道德行為規范,實現良性發展。課余時間,教師可以開展“學習雷鋒”的主題活動,組織孩子們到戶外練習,如撿垃圾、宣傳“綠色環保”口號等,加強認識,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
(三)開展長期教育指導,注重教育質量
幼兒階段是人格形成發展的關鍵期,繪本故事的指導能夠給予學齡前兒童各方面成長足夠的推動,增強認識,提升道德水平與氣質內涵,學會判斷是非,培養良好的思想品格。繪本的功能比較完備,不但可以指導幼兒形成正確的生活與學習習慣,還能增加閱歷經驗,培育道德價值觀念。如果在幼兒園階段不能正面引導孩童健全人格,則會阻礙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幼兒教師要開展長期的教育指導工作,正確使用繪本故事,改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與思想,規范行為舉止,最大化實現教學目標。
例如,教學《好朋友》繪本故事過程中,教師可以先題設問題“這個故事講了一些什么?”鼓勵孩子們積極發言,教師會讓舉手的孩子回答問題。并告知其他孩子“要想獲得答題權利,就必須提起舉手,征取老師統一”。在講述繪本故事中,師生要安靜地聆聽,不能隨意打斷。在情境化背景下,能夠有效規范幼兒的言行舉止,學會尊重他人,逐步形成良好品德。又如,教學《猜猜我有多愛你》,如果教師單純剖析這一繪本中的善良、愛等優秀品德,幼兒無法與自身言行真正融合。因此,在閱讀繪本故事后,教師可以將幼童劃分為多個小組,開展角色模擬活動,如“小兔子、兔爸爸”等,教師可以用攝像機錄制下來,放映在多媒體中,方便孩子直觀化感受自身的表演與故事內容,實現積極情緒品質的轉移,繼而踐行善良的品格思想。總之,在實施品德教育過程中,教師要遵循幼兒的特點,有意圖性開展教學活動,逐步完善幼童的品德結構,促進積極健康成長。
四、結語
總之,繪本故事時幼兒教育的重要元素,不但可以為幼童展示形象化知識,還能滲透良好的品德思想課程,推動孩子們的學習發展。在對3~6歲幼兒實施教育時,需利用繪本故事發現兒童的特性,深入挖掘孩子們的內在潛力,養成良好的品德性格。另外,教師還可以以優秀的繪本故事為參考,開展豐富的教學角色扮演活動,對幼兒進行指導建議,促使孩子們在游戲活動中認識到品德的重要性,提升道德修養。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