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鋒
【摘要】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發展學前教育,越來越多的民辦幼兒園、街道幼兒園轉為普惠性幼兒園,增加幼兒入學機會、緩解了學前幼兒教育需求矛盾。但公辦幼兒園與民辦幼兒園辦學水平相差甚遠,存在缺乏科學的幼兒園管理、教師流動性大、課程設置隨意等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市教育局決定依托公辦幼兒園實行公帶民的片區管理,以提高片區內公辦幼兒園辦園水平。我園作為片長園,利用片區管理這個平臺,定期或不定期派出骨干教師到片區內街道園,幫扶其提高保教水平。
【關鍵詞】幼兒園? 對口幫扶? 有效性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課題:“依托‘區片管理平臺’,提高幫扶有效性的行動研究”(立項批準號:FZ2014GH035)研究成果之一。
【中圖分類號】G61?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28-02
為解決民辦幼兒園管理問題,根據文件精神,我園作為片長園,承擔了幫扶片區內街道園、民辦園任務,開展“保教常規、科學合理組織一日教育教學活動、開展園本教研”等幫扶活動,利用片區管理這個平臺,定期或不定期派出骨干教師到陸莊園,在制定幼兒園一日活動作息制度、環境創設、材料投放和指導策略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幫扶園老師的教育理念和專業素質。而如何提高有效性,我在對口園大班幫扶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探索:
一、制定符合大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作息時間表,保證充足的戶外游戲活動時間
幼兒園一日作息制度的管理應該遵循其教育的基本規律,尤其應該考慮幼兒的年齡特點,遵循合理和安全的原則。陸莊幼兒園由于生源多且環境小,出于安全的考慮,原先所制定的“幼兒的作息時間表”則呈現為幼兒中午的睡眠時間過長,上午以集體教學活動為主,區域活動、游戲及戶外體育活動時間難以保證。為了確保幼兒園一日生活作息制度的教育價值,根據本園的實際情況,采取動態活動與靜態活動的交替,集體活動與個體活動的交替的形式。尤其在上午做了較大的變動,調整為一個集中教育活動和區域活動為主,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保證了幼兒充足的戶外活動和游戲時間。
二、調整符合園所實際的戶外活動區域,促進幼兒活動多樣化
幼兒戶外活動區中的游戲活動,不僅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還能寓教于樂,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為幼兒終身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因此,幼兒園戶外活動區的創設極為重要。陸莊幼兒園戶外環境比較小,戶外活動區的創設比較零散,沒有歸類。如一間活動室多用途,可以看書,可以開展音樂活動,還可以建構,這種混雜的情況容易讓幼兒相互影響或產生矛盾,不利于合作協商,達不到教育的效果。因而我們巧妙利用現有環境進行調整,開辟多個單一的功能活動區,如建構區、游戲區、音樂區等。幼兒分班輪流進區,按班級分時段游戲,時間統籌安排。這就滿足了幼兒充分進行多樣游戲活動的愿望。大班的幼兒在這些區域活動中學會了合作協商,增強了規則意識,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積極主動性;以及與同伴的關系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都得到提高;還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重視區域活動環境的創設與指導,豐富幼兒的區域活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頒布后,幼兒園區域活動倍受重視,區域活動成為孩子與環境、材料相互作用來獲得經驗的有效平臺。華愛華教授指出:創設能激發幼兒游戲興趣的環境,和能有效推進幼兒發展的游戲指導能力,是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體現。在陸莊幼兒園我發現大多數教師因為怕亂、怕麻煩,剝奪了孩子游戲的權利,很少組織區域活動。集體游戲多,自由活動少;智力游戲多,其他游戲少;訓練項目多,動手操作少;教師包辦多,幼兒獨立完成少。他們的做法抹殺了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禁錮了兒童的創造力,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為此,我們從環境設置、區域分隔、材料投放、內容等方面進行整改,幫助他們正確貫徹落實《指南》精神,指導他們積極開展區域活動,引導幼兒快樂學習、健康發展。[1]
(一)投放多種低結構區域材料,促進自主學習。《指南》[2]中指出:“幼兒對周圍的事物、想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區域活動中,活動環境和材料是活動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在與環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幼兒才會獲得經驗和知識。所投放的各種原生態的低結構材料滿足了不同層次的幼兒需求,很多結果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因而在區域活動中指導他們投放多種低結構的材料,如標有不同數量的圖卡、衛生紙筒、各色吸管、木棒、毛根、貼紙、光盤等,讓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調節、自主選擇、自主計劃,讓材料與幼兒積極“對話”。讓幼兒在感興趣的活動中,以他自身的能力進行學習,并不斷創新,收到了很大的成效。
(二)有效調整室內各區域分割,優化墻面環境。陸莊幼兒園班級環境小,幼兒人數多。提高區域活動的有效性,首先要解決區域環境創設,這是關鍵。我們與教師協商根據班級現有的情況,有效調整區域間的分割,充分利用墻面、過道等環境,擴充幼兒的區域活動范圍,讓幼兒的活動更加寬松自主、有效。尤其在優化墻面環境方面,在墻上設計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內容,讓幼兒與墻飾積極互動。我們還巧妙利用現有的環境進行班級內外區域調整,讓部分幼兒在活動室外開展區域活動,減輕班級區域活動的壓力,這樣有效利用區域“環境”這一教育資源,幼兒各方面能力均得到顯著提高;這一突破性的做法讓陸莊園的區域活動有了很大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三)遵循幼兒興趣探索多種玩法,學會合作學習。陸莊園的區域活動步入正軌后,幼兒對區域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天集中教學活動后總愛問老師:“今天我們有區域活動嗎?”可見幼兒喜歡區域活動,對區域活動有很大的渴望。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探索,自主調節、自主選擇、自主計劃選擇喜歡的材料,促進了幼兒身心和諧全面的發展。我們還發現幼兒在區域活動中不光自己會獨立思考學習,還與身邊的同伴相互學習產生互動、與周圍的事物產生互動,學會了合作,進一步發揮主動性與能動性。
四、按《指南》要求選擇課程內容,加強區域活動的指導,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
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課程內容,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大班幼兒自主合作學習能力較強,可以實行以主題教育區域為主,領域教育為輔的課程模式,重視一日活動中多種有效師幼互動的運用,重視家園間的密切配合。但幾次接觸中,發現陸莊幼兒園老師課程是隨機選擇,想上什么就上什么,周計劃制定也不規范。因此我們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調整教學進度,課程內容追隨幼兒生活,從幼兒的真實生活中發現“真問題”,以小見大,從細微之處挖掘幼兒需要解決的真問題。而后滿足幼兒興趣與發展的需要,與幼兒共同創設環境,通過與材料和同伴的互動,提升幼兒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幼兒個性化的發展,真正做到讓教育源于生活。
(一)共同學習,增強區域活動開展意識。針對陸莊幼兒園老師對區域活動的認識和理解表面化,以致區域活動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這個問題,我們采取定期下園,通過講座、交流討論等形式,學習《指南》內容,共同探討區域活動開展的意義及有效開展區域活動的途徑和策略,大大增強陸莊幼兒園老師開展區域活動的意識。多次共同學習《指南》之后,陸莊園的老師對區域活動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明確了區域活動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老師們能從被動到主動,積極嘗試,從而保證了幼兒每日開展區域活動的時間。
(二)一一對應,多途徑進行具體指導。為了讓陸莊園的老師更好地開展區域活動,做到心中有數。除了定期下園直接指導外,我們還利用QQ、微信等平臺對老師們開展區域活動的情況進行一對一個別指導,及時修改區域活動的設計方案,根據幼兒在區域活動中觀察表現進行適當調整。陸莊園的老師在我們的指導下,漸漸能自主設計、組織實施區域活動;并在區域活動中學會觀察幼兒,適時給予幼兒幫助,并且在活動后能及時進行反思,自覺調整區域活動內容的安排,增強區域活動的有效性。
(三)雙向交流,引領參觀示范園區域活動。本園是示范園,又是片長園,經常開展有關區域活動的觀摩活動。為加強教育教學的交流與溝通,我們以此為契機,對陸莊園進行雙向交流,開展參觀引領。每個月定期觀摩我園的區域活動,從環境創設、材料投放、方案設計等多方面進行逐個研討,將區域活動的準備活動、組織活動、評價活動等更細化地進行指導,引領陸莊園的老師從觀摩活動中得到啟發,并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中去。
(四)教師意識增強,角色意識轉換。一年來,我們從環境設置、區域分隔、材料投放、指導策略等方面進行整改,幫助他們正確貫徹落實《指南》精神,指導他們積極開展區域活動,增強區域活動的有效性。陸莊園的教師意識逐步增強,能自主設計活動方案,為幼兒創設寬松自由的活動空間;能改變以往傳統教師指揮者的角色,所開展的區域活動具有開放性,內容豐富,教師漸漸地轉換成為觀察者、記錄者、啟發者、引導者、參與者等多個角色。
通過一年的幫扶活動,陸莊園的教育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針對大班幼兒的實際,能較合理安排一日活動時間,動靜結合;有效創設各區域環境和戶外環境;投放幼兒感興趣的游戲材料;按《指南》[3]要求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并將規則融入到環境中,開展豐富的區域活動。有效的幫扶活動大大激發了陸莊園教師參與教研的欲望,提高了教育教學水平,促進了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霍力巖,王微麗主編.《幼兒園區域活動——環境創設與活動設計方法》,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