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之一,新課程標準在“雙基”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基”,這就要求教師既要重視“雙基”的學習與掌握,更要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數學思想,積累活動經驗。只有充分引導學生積累活動經驗,才能保證數學課堂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對于感悟數學思想方法,轉變學習觀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讓學生走進生活,捕捉經驗,并從探究活動入手,豐富經驗,讓數學活動經驗點亮課堂。
【關鍵詞】經驗? 積累? 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072-02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作為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活動與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數學知識、感悟數學思想,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生的學習經驗是否被解題的經驗所替代,由此出現數學活動經驗的單一與不足。于是教師需要反思學生的經歷與體驗該從何而來,如何利用短短的40分鐘的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盡可能多的積累到數學活動經驗,接下來筆者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捕捉活動經驗
眾所周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教學應多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因為教師可以從中提取生活情趣和生活經驗。首先要明確的是學生并不是到了入學后才開始接觸數學,更不是一定要在校內才能接觸到數學。因為很多學生在上小學之前,已經充分接觸到了很多數學的知識,他們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于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積累了初步的經驗。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教師應該要充分地利用好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以此捕捉到數學活動經驗[1]。
(一)提取生活經驗,積累活動經驗
數學離不開生活,因為它來源于生活。離開了生活,數學就失去課堂教學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力求做到生活經驗“數學化”,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體驗中來,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積累。例如在教學《年、月、日》這節課時,課一開始,筆者就讓學生用生活中的經歷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然后筆者再將學生所描述的這些現象進行“數學化”的處理,促發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思考,從而獲得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在鞏固練習環節,筆者創設了“生日快樂”為主題的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學生受父母親的影響只記住農歷的生日而不懂公歷的生日,所以為了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課前筆者要求學生調查自己戶口簿中的生日與父母所說的農歷生日有何不同,再逐步介紹農歷的由來,從而達到了學生對陽歷、陰歷知識經驗的積累。
(二)豐富生活經驗,提煉活動經驗
任何新知的獲取都必須建立在舊知的基礎上不斷得到深化與發展。數學學習活動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作為基礎,例如像辨別方向、購物、看鐘表、玩游戲等等的這些生活經驗都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教師不難發現積累的重要性,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作為前提,學生只有在生活經驗不斷得到充實的同時,才能更好地提煉數學活動經驗[2]。例如在認識《幾時幾分》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較多的是從電子表上獲得時間信息,缺乏對時鐘以及對時針方向的初步認識,他們無法準確地認識到當鐘面顯示4時55分時不是5時,而是4時多,于是為了幫助學生提煉這一部分的生活經驗,筆者就利用實物鐘和多媒體課件演示時針、分針的運動情況,讓學生認真觀察分針與時針的轉動方向,并學會用手勢表示出來,感受順時針方向。
二、從探究活動入手,豐富活動經驗
學生數學活動經驗要在探究中不斷積累,所以學生探究活動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數學學習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生可以通過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想一想、估一估等活動的探究獲取豐富的活動經驗,并將這些零散的、粗淺的感性經驗條理化、理性化,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對于不同的探究活動,它所能積累的活動經驗也略有不同。下面,筆者就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來談談。
(一)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策略性與方法性經驗的形成
思維活動在數學活動中是最有價值的,因為有了思考才會出現問題;有了問題,才會進行反思;有了反思,才會形成思想,學生最終得以感悟數學的本質和價值。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一個過程,作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讓通過觀察、交流等方式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促進他們策略性與方法性經驗的形成[3]。例如學習了《折扣》這節課后筆者設計了這樣一道拓展題:俗話說得好“買東西要貨比三家”,教師想買到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干脆就去各大商場逛逛,看看能不能買到既便宜質量又好的東西。教師發現:一臺三星65寸液晶電視機的原價是5500元,但在各大商場給出了不同的優惠方案,大家看:東方百貨打九折優惠;大洋百貨每滿1000元返還100元現金;國美電器打九五折,使用貴賓卡可以再便宜5%。幫教師算算去哪家店買比較劃算?這樣的拓展性習題,需要一定的思考時間,學生要分別計算出每家店打折后的具體價格,從中找出最便宜的那家店。
(二)操作活動促進學生操作經驗與感知覺經驗的形成
操作活動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去創設,學生通過操作獲得對學習材料的感性認識,學生的思路在這些認知的基礎上得以拓寬,并能從多角度、多層面獲取多樣化的信息,促使操作經驗與感知覺經驗的逐步完善,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積累到更加豐富的活動經驗。例如在教學《面積單位》這一課時,很多教師往往過分依賴于多媒體,希望借助多媒體給學生建立充分的關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表象,但是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這樣的設計常常會給學生的實際感知覺帶來錯誤的體驗,因為屏幕所展示的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與學生手指指甲蓋大小的1平方厘米存在的較大的誤差,因為有了誤差所以他們在建立關于1平方厘米大小的表象上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這些不好的影響就有可能會干擾學生后續的學習。
三、解決問題入手,提升活動經驗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對于問題解決的順利進行和數學活動的有效開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反過來,設置恰當的核心問題,利用核心問題調動學生活動,通過核心問題的解決過程去提升和發展數學活動經驗[4]。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不斷探討新知識的學習,從而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一)挖掘生活資源,形成創新經驗
課堂教學知識的延伸與拓展是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是創設懸念,激發興趣,并在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等方面的再一次升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挖掘一些生活資源,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習題,多關注知識的延伸與拓展,由此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經驗。例如關于數學廣角《雞兔同籠》這一課的教學,因為本節課與奧數的知識有一定的聯系,所以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兩個未知數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如何用一個未知數代替另一個未知數再通過轉化找出問題的答案,這些都是解題時的難點。在教學時,筆者先創設情境進行鋪墊,讓學生明白一只雞和一只兔的腿相差幾只,并且感受當兔子抬起雙腿可以偽裝成雞,雞放下翅膀可以偽裝成兔子,接著從畫表格入手進行思考探究,找出雞和兔腿的只數;再讓學生從表格的第一列和最后一列發現并計算,當假設全部都是雞或全部都是兔子的時候,求出的另一種動物的只數是多少;接著再讓學生嘗試用其他方法進行解答,并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說說自己更喜歡的方法,最后回到本節課最本質的目標,就是讓學生運用這樣的解題思路,去解決生活中關于“雞兔同籠”的問題。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積極性、主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并經歷做與思的學習過程,他們的解題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培養了創新的活動經驗。
(二)關注反思環節,完善活動經驗
在一節課中,當學生經歷一系列探究活動后,頭腦中多多少少會形成一些數學活動經驗,但這些經驗往往是零散的、膚淺的,甚至是不準確的。從“過程”到“經驗”,學生還需要回顧、比較、梳理,反思,最后才能形成完整、準確的活動經驗。通過反思,學生才能將原來凌亂的感性認識提升為完整的理性思維。因些,筆者在教學中會及時引導學生適時總結,不斷完善數學活動經驗,最終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教師在引導學生經歷了回顧、體驗、深化、反思這一系列的教學過程時,應該要時刻關注學生數學活動經驗形成,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感悟數學,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5]。這些是教師一直向往的目標,教師應該站得高,看得遠,不怕吃苦,肯鉆研,與學生一起開展一場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運動,讓學生的數學素養從“雙基”向多元化發展,讓數學活動經驗不斷點亮課堂。
參考文獻:
[1]孫桂瑾.重視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提高數學核心素養[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12):17-19 .
[2]盧敏.積累基本活動經驗提升學生數學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15(35):65.
[3]江樹林.數學基本活動經驗:問題、內涵及習得策略[J].教育研究與評論,2013(4).
[4]武建軍.培養小學生課堂情境下數學操作實踐活動能力的實踐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3(2):32-35
[5]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陳柳華(1978年10月-),女,漢族,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