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云娟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喜歡探究新鮮事物,正是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語文的載體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但從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況來看,還存在諸多問題。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針對語文教學中培養想象力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文教學? 想象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185-02
想象力是小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教學為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載體。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功能,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語文課程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但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語文教學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想象力的培養。因此,文章首先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象力培養出現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出現的問題
(一)情境創設脫離實際。創設情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最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在學生想象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也會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探究學習。但實際上,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部分教師的情境創設脫離了學生學情實際,導致學生對教學目的理解偏差,因此無法和教師開展有效的合作,不僅難以達到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預期目標,也會使學生理解不夠透徹,增加學習的困難。
(二)忽略了學生的自主性。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需要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力,使學生投入到課程活動中,更好地提高想象力培養的效果。但部分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依然沿用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通過講述式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無法激發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導致學生缺乏思維活力,難以達到培養想象力的預期目標。
(三)教學模式缺乏創新。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當不斷研究新的教學理論,豐富自身的教學理念,并且創新課程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想象力的培養效果。[1]但實際上,大多數教師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學模式,長期在這種固定教學模式下,教師的教學思維越發僵化,不僅難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使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學心理,培養想象力自然也無從談起。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想象力的意義
首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能夠激發學生對生活和生命的熱愛。[2]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過程中,需要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豐富學生生活體驗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更加熱愛生活,能夠在生活中發現美和感受美,進而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這樣的教學活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其次,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關鍵因素。具備想象力的小學生,能夠將頭腦中已有的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形象。這一過程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這樣的培養,能夠在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最后,培養學生想象力能夠促進語文課程教育教學的改革。教師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需要不斷創新自身的課程教學方法,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通過積累課程教學經驗,能夠為促進語文課程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更多的參考,使語文課程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更能夠發揮育人功能。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培養的策略
(一)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閱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形式豐富的閱讀活動,能夠更好地啟發自身的思維,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激發想象力想象出具體的畫面,將抽象的文字內容轉換為具體的事物形象。這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制定豐富的語文閱讀活動,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古詩詞朗誦,也可以對閱讀文本進行情景演繹。總之,教師需要借助具象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想象,才能取得良好的想象力培養效果。
例如學習《村居》這首古詩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展開朗讀,在朗讀活動中想象“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景色,并且將自己帶入場景,想象早早放學歸來,和小伙伴一起放風箏的感受,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通過將自己帶入場景,能夠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在發揮想象力的過程中感受古詩描述的內容,進而增強學習的體驗和樂趣。又如在學習《秋天的雨》這一課程時,教師引導學生從題目著手,通過讀題目,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想象一下秋天的雨是什么樣子的,然后再進行閱讀活動,看自己想象中的秋天的你和作者描述的秋天的雨有哪些不同,有哪些相似。在這樣的閱讀活動中學生能夠活躍自己的思維,想象秋天的雨的畫面,進而達到培養想象力的目的。
(二)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語文教材是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載體,在培養學生想象力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語文教材的載體作用,豐富課程教學的內容,為學生的想象力培養提供豐富素材。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用好教材中的插圖,通過插圖豐富學生的想象,圖畫是小學生認知新事物的重要方式,利用圖畫也可以讓學生具體而形象地感知課程內容。因此,教師利用課文插圖,讓學生仔細看圖,多看多想,啟發學生進行想象,使靜態的圖畫轉換成動態的畫面,更好地進行想象力的培養。
例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望天門山》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體會古詩描繪的壯麗畫面。然后讓學生想象自己看到天門山是什么樣的感覺,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發揮想象力的同時,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及感情。又如在指導學生學習《大自然的生命》這一課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入校園中感受自然環境是什么樣的,然后通過閱讀文章,結合自己觀察的自然環境進行配圖,通過圖畫抒發自己的情感,這樣的方式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三)抓好學生的寫作練習。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四大能力,因此,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模塊。通過寫作能夠使學生將抽象的想象畫面轉化為具體的形象,進一步提高想象力的培養效果。具體來說,利用寫作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可以通過續寫故事、仿寫故事等多種寫作活動首先讓學生在原作的基礎上展開想象,以這樣的方式為學生的想象力發揮提供基礎,讓學生以想象力進行加工。教師也可以在寫作練習中,為學生提供相應的素材,讓學生對素材內容展開想象,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將想象力轉化為直觀的形象。
例如在習作練習《推薦一個好地方》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熟悉且喜歡的好地方,想象一下自己在這個地方會發生哪些事情,然后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寫作練習,通過這樣的引導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又如在指導學生學習《扁鵲治病》這篇課文時,在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將故事進行改寫,學生可以將自己想象成扁鵲,寫一寫自己在遇到蔡桓公的時候,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在給他看病的時候又會是怎樣一副畫面。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提高想象力的培養效果。
(四)促進語文教學的生活化。生活經歷是學生發展想象力的基礎,[3]因此,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還要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景,豐富語文教學的元素,實現語文課程教學的生活化,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培養想象力。具體來說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溝通,通過互動溝通總結學生的生活元素,將這些生活元素進行提煉總結,使之成為語文課程教學的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利用這些生活化資源創設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展開想象,這樣才能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較多的內容,教師需要對這些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展開想象。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爬山虎的腳》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上課前帶一片植物的葉子,在課堂上觀察自己帶的這一片葉子,總結這片葉子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想象這片葉子從生長到落葉會見到什么樣的風景,并且運用擬人化的思維進行想象,想一下這片葉子和大樹之間會發生什么樣的故事。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基于生活中的常見元素進行想象,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除此之外,教師在課程教學中還要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通過信息技術為學生直觀地展示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想象。同時借助信息技術也能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彌補學生在想象思維中的不足,進一步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力。
例如指導學生學習《飛向藍天的恐龍》這一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視頻,向學生播放恐龍從陸地向天空進化的過程,幫助學生直觀地理解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想象恐龍從陸地飛向天空,克服了哪些困難,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然后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進行分享交流,彼此之間通過思維碰撞,這樣的方式也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依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影響了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因此,在語文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強化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充分發揮語文教材的作用,抓好學生的寫作練習,加強語文教學的生活化。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語文學科的素材和載體作用,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景提供更多的平臺,使學生更好地激發想象力,在培養想象力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自身的綜合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崔晉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新教育時代,2018(8):16.
[2]范林.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數碼設計,2020(13):215.
[3]金宗會.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教育的培養[J].報刊精萃,2019(7):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