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芳
【摘要】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將高中語文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進行深度融合,傳承傳統文化經典,領會精髓,賡續文脈,重塑學生品格,讓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一座座民族文化的豐碑,我一直在探索實踐。
【關鍵詞】傳統文化? 學科素養? 立德樹人?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2-0191-02
在新課程背景下,語文教學的基本理念是堅持立德樹人,增強文化自信,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1]。高中語文學科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部分[2]。依托語文學科素養,立德樹人,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生立起道德形象,精神豐碑,形成人格,服務新時代,這是語文課程和課堂應擔當的使命,基于此,我通過實踐探索,總結以下幾點共勉。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如何誦讀千古美文,提升語文學科素養,賡續文脈,領會精髓?如何發展學生素養,立德樹人?這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教學的課程、教師、課堂。將高中語文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進行深度融合,讓學生走進民族優秀文化的殿堂,讓學生在靈魂深處夯筑起一座座民族文化的豐碑,重塑學生品格,在新課程背景下,將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有機的結合起來,任重而道遠。下面就談談我在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一、吟誦千古美文,品味語言之精妙,在學生心中樹形象豐碑
“古文不厭百回讀”,古詩文不吟誦,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音韻之美,文字之精;不吟誦,不足以體會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蘊之深;不吟誦,不足以體會文章的風格之新,手法之巧;不吟誦,不足以體會文章的形象之高,境界之遠。
在語文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吟誦千古美文,讓學生在體會文字之精練,音韻之和諧之中,建立具體可感的文學形象,樹起作者的高大形象,在心中建碑塑像。
通過誦讀教學,可以品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語言之美,意境闊大遼遠??梢宰寣W生感受一個躊躇滿志、叱咤風云的英雄,樹立一個招賢納士將領形象。
通過帶領學生吟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笨梢栽趯W生心中自然而然會樹起一位壯志未酬、心潮澎湃、仰慕古賢、渴望建功立業的賢達志士的形象,在這“須關西大漢,指彈銅琴琶,手持鐵綽板”的豪放詞風中樹立起豪邁詞人的英雄形象。
文學形象的建立,品德修養的教化,靠的是吟誦,所以在基礎教育階段倡導吟誦經典詩文是很重要的。讓學生吟誦一些好的詩文,讓我們的民族英雄、名人、偉人走進我們的國人心中,活在后世的文字里。
新時代,讓我們高高站起,挺直腰桿,端好文本,高聲吟誦“關關雕鳩,在河之洲……”;讓這經典之聲,通過校園,傳唱到每個國人心中,經久地響徹神州大地,化作燦爛的明星,照耀歷史的天空。
二、聆聽千古佳話,形成審美與創造,在學生心中樹精神豐碑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痹娢氖亲髡咧饔^感受的表達,是內心情感的流露,是個人見解和智慧的展現,也是人類共同的精神家園。
大家都清楚,學習古詩文除了語言文字障礙外,還有一個時代久遠,生活狀況不同,時代價值取向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的問題。讓學生的精神得到滋養,受到熏陶,決不是游離于語文之外,而滲透到語文的課程里,我認為要讓一個遠古的文化感化學生,在心中樹起精神之碑。介紹文人相關的典故、傳說,不失為一條重要途徑。讓學生在聆聽一段段千古佳話中,漫漫走進古代傳統文化的精神殿堂,領悟作者,體會作品的文詞之美、意蘊之美、精神之美,并從中得到精神的濡染,升華自己的精神世界。
當我在教學生學習《蜀相》時,我會講劉備三顧茅廬求賢才的真誠,介紹孔明征師北伐的知恩圖報的竭誠,會抒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感動,正是這千古不朽的佳話,正是我們有選擇真情表白,進駐學生的心靈世界,我們的經典篇目,傳統文化才得以世世代代的傳習。
當每位遠賢古圣,名作佳篇,在社會的流傳中,會因時代的需要,或傳播途徑的不同,會有各式各樣的傳聞、花絮。作為語文教師,應在尊重歷史客觀現實的前提下,有選擇地挖掘作者,作品的精神內核,作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明文化的傳承人。所以我們要將陽光的一面介紹給學生。
以美言敘佳話,以陽光之心播千古美談,客觀公正,有選擇地結合時代發展的需要去引領學生體會傳統文化,讓他們心更純、情更誠、精神更崇高,這就是我們語文的責任使命。
三、品味苦樂人生,理解傳承文化,在學生心中樹人格豐碑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文化人因其是文化的締造者、守護者和傳承者而成為社會人群中身份地位都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命運也因此與一個時代文化的興衰、發展、變異緊密相連。
一篇文章是一個作家思想的結晶,一種精神的升華。讀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超避之”等就會得到高尚的人生價值觀、道德觀教育等等。在我教學解析這些范例,訓練學生閱讀的時候,就會不失時機地引導他們努力把模范人物的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這些得天獨厚的育人因素,優化學生的人格結構。
例如,蘇軾一生先是年青得意,順意進士,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謫黃州,在沉浮不定、變幻無常的苦樂人生面前,蘇軾表現出極強的適應能力。當我們學習《赤壁賦》時,要理解作者復雜的思想,就必須品味作者的苦樂人生。
通過品味這一個個文化人的命運,往往可以捕獲一個時代精神發展的脈胳,折射出當時風俗時尚的變化。通過品味中國文人的沉浮不定、變幻無常的苦樂人生,我們會自然而然地放低自我,在心中升騰起座座人格極其完善、精神永遠不倒的豐碑,經過這種文化的陶冶,品味不同的苦樂人生,連苦難和滄桑都會顯示出平和的美麗,只有這種文化,這種人格,這種藝術的天賦,才會讓我們的靈魂擺脫羈絆,讓我們目明心清洞悉他們的人生歷程,生成我們獨立的人格,鑄就民族人格豐碑。
所以,在引導學生學習經典的同時,我覺得引導學生品味作家的苦樂人生,能更全面感知作者,客觀地評價作品,深刻地體會生活,正確地引導人生,在自己的心中雕塑出一個鮮活的人格完善的名人、偉人之碑。
四、挖掘現實內涵,發展提升思維,在學生心中塑時代豐碑
語言總是和社會發展同呼吸、共命運,彼此息息相關;文化總是在社會發展變化中衍化升華;思維總是和時代不斷創新。
古代作品、傳統文化或文化傳統都有其鮮明的時代印記,隨著時代的進步,哪些東西是精髓要保留、傳承,哪些東西是糟粕要剔除,這些都要依據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新時代的發展要求來繼承。
所以,我們在學習古代文化,鑒賞古代詩文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時代的特征,挖掘古代傳統文化的現實內涵,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放出時代的眼光,推陳出新。讓這些文化的精義,在時代光芒的照耀下,矗起一座座閃爍時代之光的豐碑。
漢語的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中,深深地打上了民族的、歷史的、地域的、心理的烙印,是一種從形式到表達都充溢著濃郁的人文精神的語言,所以,語文教學應充分發掘漢語所滲透、蘊含的人文精神和審美因素,尊重和發展閱讀主體的個性和現實的創造性,以此來充分體味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來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創造能力,重塑時代形象。
例如,教《歸去來兮辭》一文,我們不僅只從獲取知識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還可以領會到其語言精練、行文流暢、文字表意清晰,還要以通過陶淵明娛情詩酒、崇尚自然的描寫,反映作者厭惡官場、鄙棄功名的超脫態度,但這僅是閱讀過程中的表征印象,還未觸及文章的內核,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那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態度和精神需求,從某種意義上講,其實包含著陶淵明強烈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意識的思維特征,這是一種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試想,倘若沒有這人文思想底蘊深層探索,不去把作品置于廣闊的人類文化背景以歷史的透視,又怎能引領學生去探索作品所包含的人生意義和美學價值呢?但僅此還不夠,我們還要置于時代的背景之中審視作品和作者,把住作者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文意識,去引導學生討論體會,找準其作品及作者思想的現實內涵,讓作品的精神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煥發出新的光芒。
五、結語
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結合部編新課程,經過幾年的課堂實踐,我深刻地領會到:人才的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其中育人是根本,體現為立德鑄魂[3]。語文教育,實際就是一種精神培植,就是個體精神經驗的豐富、個性生命的成長、生命本體的活躍及文化涵養的加深。新課程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應積極以教材為依托,更新觀念、改變教法,使課堂不僅成為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能力、開發智力的場所,更要成為體驗人生、陶冶情操、升華精神、完善人格的地方,做到語文學科素養與立德樹人的深度融合。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2]顧之川.論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北京,2016,12(3):14-15
[3]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教育部考試中心編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