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險峰
【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倡導“每事問”的思想,而且《初中生物課程標準(2017版)》也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要求。文章通過對初中生物教學現狀的調查和分析看到,“灌輸法”依然普遍應用,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弱化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并阻礙著學生創新思維的提升。基于此,文章結合自身的生物教學實踐,論述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當前初中生物課堂問題意識培養現狀,最后結合實際案例提出了培養初中生生物問題意識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生物? 問題意識? 教學建議
【中圖分類號】G633.9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120-02
科學上的任何重大發明和創新,都是問題探尋者促成的。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強調:發現一個問題要比解答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生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可以從新的角度看待問題,這是科學的進步,也是教育行業的進步。因此,教師必須加強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一、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第一,和語文、英語等學科相比,生物更具探究性,只有將學生置身于探究氛圍中才能讓他們掌握知識,因此在指導學生探究的過程中要注重問題意識的培養。第二,初中生物是學生日后學習與本學科有關專業的根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助于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對他們日后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第三,新課改明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要求,而問題意識是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基礎,所以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第四,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在停留在知識上,更需要具有創新意識、探究能力的人。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順應社會的發展,生物教師就要擔負起自身的責任,將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納入到教學中來。
二、初中生物教學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現狀
(一)不合理的師生關系
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很重要,但是過度的威信會拉開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在大多數學生心里,老師是高高在上的,進而加劇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阻礙著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對剛進入初一的學生來講,教師過于嚴厲會讓他們形成害怕心理,進而在學習中畏畏縮縮,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師嚴肅的態度、威懾的語言會拉開與學生的距離,學生的身心都充滿了懼怕。如若教師不能轉變理念,不能建立新生師生關系,一味的說教只會讓學生感到反感,不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而如若教師可以為學生構建起寬松、民主的氛圍,則會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主動進入到學習中來,并勇敢表達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二)方式不當,學生缺乏問題意識
在現代化理念指導下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很多教師沒有明確師生定位,依然采取灌輸式方法開展教學,在短暫的課堂內不斷地向學生輸出,忽視學生課堂感受和知識學習情況。在這種枯燥的學習中,會弱化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長期處于這一狀態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會不斷地弱化,進而對生物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并阻礙著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
(三)教材權威的限制
教材的權威性被師生所認同,即便有的學生發現了問題,也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懷疑教材出錯。面對具有絕對權威性的生物教材,學生不敢也不會去主動發現問題,進而抑制著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生物教學中,如若教師沒有發現教材的問題,就將正確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基于此,對教材的嚴謹性、準確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時要鼓勵學生發現教材的問題并敢于自己質疑。如若學生不敢問、教師沒有發現,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能力,并影響著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
(四)學生表達能力差
雖然有的學生善于發現問題,也能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質疑,但因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弱,不能將問題完整地表達出來。在日常的學習中,可以和同學們滔滔不絕地討論,到了課堂提問環節卻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圖,受到自身表達能力薄弱的限制,學生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差,加之每次都無法準確地表達,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提問的信心。另外,教師日常也沒有關注到這部分學生,導致這部分學生的課堂發言機會不斷降低,只能聽其他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長此以往下去便會形成心理落差,對生物學習產生厭煩。因語言組織能力薄弱的因素,導致學生生物成績一再減低,同時也抑制了生物教學質量的提升[1]。
三、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建議
這些理論和事實無不體現著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基于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提出了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建議:
(一)轉變觀念,建立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初中生物課堂中,必須做好教師與學生兩大主體關系的管理。教師是生物課堂的引導者,擔負著知識講述的責任,學生是學生的主體。因此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過程中,要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學生主體地位的突顯中,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另外,教師也要做好生物學習成績評定的優化與升級。以往的生物教學測評以大大小小的考試為主,這種測驗方式只考慮了應試教育的有限地位,違背了素質教育理念,忽視了學生主觀努力和其他能力。既沒有按照發展理念評定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情況,又忽視了學生個體獨立能力的發揮。因此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師要轉變理念,創新生物教學評價方法,引導學生敢于質疑,建立起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方式,更好地維護師生關系。
(二)立足開課前的活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在開課之前,教師要全面了解課堂情況,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自身學情,通過掌握學生的學習習慣把握學生的學習特征;另一方面要注重學生自身素養的培育,通過培養學生學習素養的寬度、廣度,為學生制定符合他們自己的學習計劃,以促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提升與發展。另外,教師要提前準備好本節內容用到的素材,并通過整合資源構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探究,進行產生疑問。基于生物課前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對實現高效生物課堂的構建有著積極的作用[2]。
(三)基于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提問
“學起源思,思源于疑”,適當的問題可以營造出嚴格的氛圍,可以調動起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保持學生探究精神。首先,它提升了學生參與度,其次會讓學生對問題產生分析和思考,并結合所學知識探究進而達到提問的目的,以實現學生淺層認知到深層次的過渡,并在問題探索中養成了高階思維方式。比如在教學《單細胞生物》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問題設置于實驗報告單中,讓學生以問題為抓手觀察實驗現象,雖然有了植物、動物細胞的學習做鋪墊,但因學生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單細胞生物,對此并不熟悉。教師在引導學生如何利用顯微鏡觀察之后,為學生播放草履蟲的PPT示意圖以及顯微鏡下的草履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觀察分析和思考。在開展實驗之前,教師就為學生設置了要求,學生要了解自己本節內容要觀察的標本,因此在實驗觀察中學生可以找到相應的內容和現象,之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觀察的現象和得出結論進行總結、匯報。
(四)精心設計課堂,引發學生的敢問、善問
要想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教師就要發揮自身力量和作用,充分體現自己的主導力量。通過精心設計生物課堂,將內容問題化,精心構建問題情境等等,只有以問題環境背景為依托,才能引發學生的敢問、善問。例如,利用多媒體演示構建問題情境,利用生活現象設置問題情境,利用學生認知矛盾創設問題情境,都可以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與社會,走出狹隘的課堂,帶領學生觀察生活中的生物現象,比如“為什么會造成水資源污染”?對人類的影響有哪些?應該從哪些方面努力減少污染呢?通過生活背景的依托,設置系列問題可以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可以促使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矛盾,進而推動初中生物教學的穩定開展。
(五)鼓勵學生質疑,做好引導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發展中,此階段的學生敏感、多疑,而且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特點,如若學生內向、不善表達,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如若一個人內心產生了質疑,不能勇敢地表達,這樣積累的問題會不斷增加,最后對生物學科產生排斥心理。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自己的答案,讓學生認識到老師所說的并非都是正確的,人非圣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此時學生就要肩負起監督員的責任,及時指出教師的錯誤,以實現師生的共同進步與發展。比如在教學《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設置如下的問題:食品為什么會腐敗呢?一般情況下,人們采取什么方法保存食品呢?為什么可以利用細菌、真菌制作食品?生活中的哪些實物是利用哪些菌種制作的呢?通過問題引導,可以引發學生的深入分析和思考,并主動進入到細菌、真菌利用的探索中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歸納,教師再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相應的指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生物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影響著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應試教育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是嚴肅的,學生心理負擔重,不能積極主動地進入到生物課堂學習中來,并阻礙著學生問題意識、邏輯思維方式的發展。在新課改的深入推動下, 初中生物教學標準不斷健全,對教師理念、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不斷發揮自身輔助功能,注重學生問題意識、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期望通過教師的奉獻和學生的努力,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創新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園.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20(17):311-311.
[2]艾則提艾力·買買提依明.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策略[J].文學少年,2020(2):24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