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自己
黃曉(化名)最近正在坐月子,親友們一波一波到家里拜訪。令她苦惱的是,長輩們常常招呼都不打一聲就進房看孩子,嚴重干擾到她的休息與隱私,有時候她正在換衣服,長輩們就進來了,令黃曉十分尷尬。跟老公溝通,他表示理解。但也不知道該怎么跟長輩溝通,家里從小就是這個樣子。最后只能跟黃曉說:“我代替他們跟你道歉吧!沒辦法!他們是長輩。你就不要太計較了。”
黃曉聽后,一方面知道面對長輩,老公溝通了他們可能會不高興,覺得自己的計較是不是讓老公為難了。另一方面又真的受不了那種盯著看她的眼神,好幾次做夢夢到,都讓她夜半驚醒。黃曉有些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黃曉的經歷,總結起來就是自己的“心理界限”與“身體界限”被跨越的經驗。
每一個人都有兩種生存空間——物理空間和心理空間。這種空間與外界的界限,也稱作邊界。相對有形的物理空間,我們每個人還需要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空間,被一道無形的心理邊界環繞著。心理界限代表了個人尊嚴,對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
界限的存在其實是為了建立健康的關系,每個人必須有屬于自己的界限。它們傳達了你希望如何被對待的基本準則,讓身邊的人知道要用怎樣的態度與方式與你舒服的相處。在《心理界限》一書中提到:界限,就是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心理界限是看不見的,但并非不存在。當你的界限被侵犯時,你會有一種被人在胸口重重掄一拳的感覺。黃曉的經歷就是這樣,一方面她期待著有自己的隱私空間,長輩進房看孫子可以先詢問你是否方便,進門前敲敲門;另一方面又不知道如何實現這個想法。
1.寫下你的界限,理解自己的界限在哪里,記錄下會讓你不舒服的行為,并告訴他人可以怎么做。
2.關注自己的感受,并愿意向他人表達。
3.直接表明自己的界限,有時候婉轉的表達他人不容易理解,那么有禮貌的直接表達就是必須的。
4.告訴自己不必愧疚。
5.練習自我覺察,自我覺察可以協助你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以及情緒的變化。
6.反思自己過去沒有界限的原因,并定下可以調整的地方。
7.面對他人的不解時,不要先敗下陣來選擇妥協,而是要多照顧自己的感受,試著去堅持自己的想法。
8.尋求支持你的資源與人。
9.保持自信,當相信與尊重自己的界限時,逐漸的他人也會開始尊重你。
10.從小的界限開始學習建立,一切都從小地方開始,透過練習逐漸養成重視自我界限的習慣。
在中國的文化中強調“以和為貴”,希望大家的關系都能維持圓融和諧,這本身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通過“忍讓”的方式來維持關系的圓融和諧,則需要人們忽略自己的感受了。事實上,這樣的做法只是表面減少了沖突,所有的忍耐會在你心中積攢下來,成為某一天壓力爆發的“導火索”。
忍讓,通常伴隨而來的不是更多的“尊重”或“互惠”,而是越來越多的“不得不”與“勉強”,當心理的意愿沒有被重視時,人的內在只會更加的委屈與生氣。
界限的重要除了心理界限之外,還有所謂的“身體界限(Body Boundaries)”,指的是每個人能夠忍受別人碰觸的限度。它會因對象、時間、年齡、性別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但都由每個人自己決定。
自己制定自己喜歡與需要的身體界限是身體自主權的一種表現,每個人的身體界限是不相同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及成長背景制定自己特有的身體界線。每個人也不可以質疑別人身體界限的尺度,尊重別人的身體界線是一切尊重的基礎。
當身體界限被莫名跨越的時候也都會有程度不等的心情反應。而且身體界限大致可以分為三區:禁區、敏感區、公開區。
禁區,如:胸部、生殖器官、臀部、大腿。只有自己和非常親密的對象可以碰觸,不同的區域都會有特殊的人才可以觸碰的,而且每個人不一樣。

另外,身體界線不只是指身體的接觸,還包括感覺。像帶有“性意味”的語言或噪音,就是侵犯了聽到的人的“聽覺界線”;沒有得到別人的同意就展示黃色圖片或不雅的動作,就是侵犯到別人的“視覺界線”。
黃曉的老公已經代替長輩道歉了,但是她心理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并時常回憶起當時的畫面。
這說明,她其實不喜歡被跨越身體界限。面對這些感受的時候她不需要自責與愧疚,反而更要好好地呵護與照顧自己,明白自己的身體界限是很重要的。
那要怎么照顧自己呢?當負面的畫面出現在腦袋中時怎么辦呢?可以使用一些小方法,比如::
1.放慢自己的呼吸與動作。
2.轉移注意力,例如:移動身體,感受腳踏地板的感覺,或起身去喝杯水。
3.安撫自己,這只是“記憶”,關注目前令你感到安全的環境或人、事、物上。例如提醒自己“我現在正在什么地方,是安全的”,抱抱自己的安心小物,抱抱自己,觸摸自己的肌膚,給自己的身體一些愛。
懂得設立自己的界限,是一種保護自己與愛自己的方式。需要強調的是:有界限不代表自私,不代表對他人冷漠。只是因為樹立界限在國人的關系中并不是習慣成自然的事情,的確一開始彼此之間會遭受一些沖突。
此時,“溫柔的堅持”是必要的。當然,在表達界限時應保持“有調整的彈性”,并且這樣的調整需要是你自己也可接受的,才能緩解沖突的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