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1年工作至今,淮安市人大代表接興國從事鄉村教師這份工作已30 年。30 年來,除了老師這個身份,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就是上千名留守兒童的“代理爸爸”,盡管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孩子,但是30年來這個身份一直沒有變,因為,在他心中始終堅守著一份承諾,那就是絕不能讓這些留守兒童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1991 年高中畢業的他成為盱眙縣淮河鄉黃崗小學代課教師,雖然每月只有50 多元的薪水,但是他干得十分起勁。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他堅持自學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2005年取得大專文憑,成為盱眙縣希望小學一名在編教師。淮河鄉地處盱眙縣淮河以西,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不少孩子的家長都長年累月在外打工,把自己的孩子留下給父母親、外公外婆照看,造成這些孩子成為“留守兒童”。面對這些留守兒童,白天接興國給孩子們上課;晚上給孩子們輔導作業;夜里陪孩子們睡覺。一有時間,他就陪孩子們談心,讓孩子與父母打電話、視頻通話,緩解他們因遠離父母而產生的不適心理,給孩子們父母般的溫暖。忙忙碌碌30年,從年輕小伙到步入中年,他將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獻給了鄉村孩子。多年來,接興國關心幫助過的留守兒童達上千名,很多孩子都親切地稱呼他“爸爸”。
2003年9月,接興國的妻子被查出患有脫髓鞘病,完全喪失活動能力。妻子住院的兩個多月里,他變賣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東挪西湊給妻子治病。妻子怕連累家人,多次產生輕生的念頭,都被接興國及時發現并制止。他每天給妻子按摩,幫她洗衣、洗漱、喂飯,給她講張海迪的故事、霍金的故事,幫她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幫她一點點鼓起生活的勇氣。在接興國的精心照顧和開導下,妻子的情緒穩定了,病情也逐漸好轉。
在很多人看來,中等個頭、皮膚黝黑的接興國就像燈塔,照亮孩子們前進的道路,散發著溫暖的光芒。對孩子們和妻子的影響自不必說,他同樣激勵著同事們。2014 年,接興國用自己省吃儉用攢下的3000 元錢,在民政部門注冊成立全國首個以普通教師名字命名的愛心工作室——盱眙縣興國愛心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來,學校共有58 名教師加入,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爸爸”“愛心媽媽”,朱玉榮就是其中之一。任教13 年來,朱玉榮勤奮鉆研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知識,義務為200多名兒童進行心理疏導,用愛幫助孩子們重拾信心、展翅飛翔,是孩子們的“知心姐姐”“愛心媽媽”,獲得“盱眙縣十大杰出青年”“全國大學生西部計劃優秀志愿者”“江蘇省五四青年獎章”等諸多稱號。
接興國2017 年當選淮安市人大代表以來,他在教育教學中積極履行代表職務,爭當人民滿意代表,在履行代表職務中努力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爭當優秀人民教師,幾年來,他先后榮獲“中國好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淮安市“十佳人大代表”等榮譽。
2019年9月,接興國在市、縣人大以及鎮黨委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代表工作室”。工作室把每月28日作為群眾接待日,定期開展代表聯系選民活動,同時接興國始終把聯系學生家長作為自己聯系選民的第一定位。希望小學有400多名留守兒童,是學生當中的特殊群體,接興國把聯系這些學生家長作為長期的聯系選民,并從中挑選30 名家庭情況特殊的學生家長作為工作室特定的聯系對象,既通過線上聯系,又借助工作室平臺進行當面溝通,切實為留守兒童提供力所能及幫助,及時化解和疏導心理障礙。2020年疫情期間,工作室還為6 名父母不在身邊的留守兒童送去口罩、消毒液、生活費、學習用品等,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造家庭般的溫暖和關愛。
幾年來,接興國結合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以及視察調研,圍繞農村教育、鄉村振興、民生實事等收集社情民意,及時向政府及相關部門反饋廣大群眾的揪心事、煩心事、操心事,同時形成代表議案建議,共領銜或參與附議提交代表議案建議8 件,其中涉及教育方面5件,旅游、文物保護方面2 件,其他方面1 件,均得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及時辦理和答復。
在淮安市第八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接興國被評為市“十佳人大代表”,在會議期間舉行的向人大代表致敬晚會上,根據接興國事跡改編的情景劇《叫聲爸爸淚滿流》,成為當場最為感人的節目,也是獲得觀眾掌聲最久的節目,不少觀眾還落下感動的淚水。在頒獎現場,時任市委主要領導拉著接興國的手說,你的事跡最感人,最能反映出代表的真人真事,最能反映出人民群眾對我們人大代表的心聲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