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課程思政是一種綜合教育教學理念,其核心是構建全員、全過程、全課程育人格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育人效應,最終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自2014年課程思政這一綜合教育教學理念提出以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逐步從上海推廣到全國,各高校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經驗。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綱要中強調,要深刻認識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戰略意義,充分發揮好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的作用,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使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構建立德樹人長效機制,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為探索工科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路徑與教學模式,本文根據《生物工程設備及過程控制》課程特點,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特點,從思政目標、隊伍建設、教學模式、考核標準以及思政元素融入與設計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以期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協同育人目標。
《生物工程設備及過程控制》是生物工程專業學生的主干必修課程,在學習該課程之前,學生需要掌握物理化學、化工原理、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相關知識。本課程主要研究生物工程設備結構和工作原理及其過程控制的相關的問題,既有一定的基礎理論,又具有較強的工程實際應用,是生物工程技術和化學工程與設備相結合的交叉課程。
該課程內容主要涉及實驗研究及技術開發、生物工業生產、生物過程控制、工程放大及優化、生物反應及分離設備的國內外研究前沿等方面的問題。在《中國制造2025》行動綱領的指導下,為實現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我國綜合實力進入世界制造強國前列的戰略目標,中國的智能制造得以快速發展,如何引導生物工程專業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振興緊密結合,增強民族自信心、堅定服務國家發展的信念,立志報效祖國的情懷,是該課程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的。
課程思政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課程目標,結合當代大學生和課程特點,潤物無聲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政素養,成為符合行業發展所需的時代新人。本文從課程目標、教學隊伍、教學模式以及考核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
為貫徹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精神,提高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效果,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教育回歸育人本質,本課程設置了“事實、能力、信仰”三級課程目標。其中一級目標是使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生物工廠主要設備的種類、結構、原理、特點及其設計計算和選型等基本知識,了解國內外生物工程設備的新技術和發展動向。二級目標是使學生能夠具備在生物技術與工程領域從事工業設計、生產、管理和新技術研究、新產品開發的能力,并具有創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三級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在學生心中根置大國信仰,樹立“追求卓越,質量興國,創新強國”的人生信念,在個人成長過程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將個人發展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結合,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個人信仰。其中,一級目標是教會學生知識,二級目標是教會學生能力,三級目標是教會學生情懷,所以第三級目標是最核心的,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應始終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全過程中。
為提高專業教師立德樹人的思政水平,加強思政教師的專業知識結構,有效促進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融合,本課程成立了由專業課教師、管理服務人員與思政教師相結合的課程思政隊伍。專業教師作為課程負責人,熟悉課程內容和特點,負責將教學大綱和課程主要內容反饋給管理服務人員及思政教師,為管理服務人員及思政教師正確把握該課程的知識目標提供幫助。管理服務人員和思政教師利用了解學生思想動向和價值取向,具有專業的思政素養的優勢,負責協助課程主講教師挖掘思政元素和設計教學方法,并巧妙的將其融入專業知識教授過程中。這種知識互補、相互協作的課程思政隊伍不僅有助于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而且使育人更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和親和性,提高了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效果,保障了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順利開展。
當代大學生以“95后”和“00后”為主體,他們是伴隨著互聯網、新媒體迅速發展而成長的一代,是自帶網絡基因的一代,網絡已經成為他們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2,3]。結合當代大學的成長環境特點,該課程采用線上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混合式教學模式旨在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內在動力,提高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
線上教學主要以課程QQ群為載體,以課程思政資源分享、學習過程監督與課程思政學習評價為主要內容開展。通過監督學生學習過程,及時掌握學生對課程專業知識及思政元素接受度,以便調整教學方法。同時,重視線上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了解學生對專業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記錄學生思政素養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線下教學包括教學方法的混合與教學主體的混合,教學方法中融合了“翻轉課堂”和“小班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面向其他學生講授知識或開展主題討論,將對知識的灌輸轉化為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學習、團隊協作和創新能力等。同時,線下教學的教學主體除了主講教師外,還邀請企業專家授課,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了解行業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將自身的發展與企業乃至國家的發展相結合。思政教師參與聽課、集體備課及授課,共同挖掘“課程思政”元素,一方面有助于把握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核心方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實現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協同育人成效。
考核是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和組成部分,是評定學生學習成績、檢查教師教學質量的主要手段[4],因此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必須把學生思政素養納入成績考核中,才能檢驗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成效。《生物工程設備與過程控制》課程實施全過程管理與考核,學業總成績由過程考核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兩部分組成。其中過程考核的實質是改變傳統的應試教育,推進專業素質教育,改變僅憑期末考試一考定成績的局面[5],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學生在課程中的參與度,使得課程的教學更全面、廣泛、靈活,從而激發學生創新能力,并適時考察學生的思政接受度并及時調整思政元素設計與教學方法。本課程的過程考核體系主要由思政素養、學習素養及知識能力構成。通過政治素養、職業道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表現、個人發展和國家與民族發展結合度等來考核學生思政素養;通過考勤、課程QQ群任務完成度、單元測試成績、參與分組討論情況、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等考核學生學習素養及知識能力。

圖1 《生物工程設備及過程控制》混合式教學模式

表1 課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與設計簡表
《生物工程設備及過程控制》充分挖掘生物科學和設備行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綜合能力培養、實現《中國制造2025》制造強國的戰略要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融入課程教學中,由內到外激發學生自覺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中,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課程思政隊伍根據每一章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集體備課,充分討論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學方案中,在不增加學時,不影響學生專業知識掌握的情況下,自然的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學設計中,實現課程思政教育潤物無聲效果。表1是部分課程思政元素融入點與設計簡表。例如,在講授緒論的時候首先采用了翻轉課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查閱資料并上臺講授生物設備國內外發展現狀。在資料收集以及整理過程中,學生能潛移默化的認識到國內外生物工程設備的發展差距,更易在教師引導下激發學習和奮斗激情。接著,分組討論我國生物工程設備的發展歷史與未來發展方向,每組派代表闡述組內形成的觀點,引導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掌握科學發展觀,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最后,通過播放關于《中國制造2025》的視頻,介紹國家關于制造業的發展戰略以及高端生物設備對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性,激勵學生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
本文通過凸顯思政育人目標、建立課程思政隊伍、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完善考核標準等探討了課程思政的實現路徑,實現了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有機融合,初步構建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育人體系。通過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與專業水平,也加強了學生職業道德、工匠精神培養,增強了學生文化自信、大國信仰與可持續發展觀,讓課程真正成為課程思政實踐的主渠道,教師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學生成長為適合國家發展所需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