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社
(河北政法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近年來,各大高職院校加大力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務。“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是高等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推進“立德樹”理念和“課程思政”實踐在日常教育教學的改革,而“立德樹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就目前來看,高校思政教育教學開展的如火如荼,但高校專業課與思政課之間的協調性還不是很到位,沒有形成有效地實施策略,使兩者之間存在著“孤島化”的現象,只是大力提倡,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和專業課教學兩脫節。這主要表現在:在教師隊伍日常培養建設上,專業課教師的思德能力水平需要大力提升;在教書育人上,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政課程之間的關系不能正確處理;在人才培養上,和專業課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得不到充分挖掘;在日常教學管理中,教務處等相關處室和系部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抓的力度還不夠,相關規則或制度需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全員育人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因此,筆者就以上問題從下面兩方面進行論述:
學校是培養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立足之本是立德樹人,所有課程在課堂中都有育人功能,全體教師履行育人職責,高校實現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幫助大學生校準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坐標,努力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認同、文化自信,喚醒青年一代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做到全課程育人的同時,個人認為主要從任課教師、教材、方法等三個方面進行:
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是實施“課程思政”效果好壞的關鍵因素,是學生們價值觀教育上的引路人,在教學過程中專業教師要對所授專業有著深刻的研究,對思政教育的實施有著很深的根基,要經常用思政理論武裝頭腦和豐富知識,這樣在授課過程中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開展。所以在提升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水平的同時,要下大力氣增強教師的“思政意識”,使兩者之間緊密結合,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思政在專業課的授課過程的重要性,實現“傳道授業”的有效統一。在平時和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深入政治理論學習,處處做模范起帶頭作用,為了增強“課程思政”的效果和教好課,建議專職或兼職老師把專業知識、思政能力培養融入重點課程中,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課程思政的實施也要有所不同,盡最大可能體現每門課程中思政價值。另教師自身要提升課程思政的育人能力,堅持言教與身傳相統一。在保留自身課程知識特點時,涉及的有關學術內容要時刻與有關思想政治理論保持同行。
課程所需教材是“課程思政”實施的重要載體之一。高職院校課程的設置一般都是按照專業進行制定的,相同課程在不同的專業中也會有所不同,因此任課老師根據教材在授課過程中要有所區別。以教材為載體,盡最大能力把思政理論引入到教學內容中,系部要根據實際情況還可以自編一些專業教材或講義,利用一切可用資源,集思廣益,集中力量,與國家教育方針精神、時代潮流、學校理念保持一致,深度挖掘拓展教學內容,與企業緊密實踐,推出高能力、高水平的教材,使學生逐漸形成愛好學習、努力學習。學生們在三年時間里利用假期或根據系部提供的文件積極參加企業實踐,實現專業知識與科學人生觀的統一,逐漸形成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方法的運用好壞對學生們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要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采取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很好的體現和推進人才培養的目標。即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又對老師本身的教學得到了認可。激發了教師的授課積極性和學習性。在平時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心理意愿,時刻更新教學方法手段,不同班級或同一班級根據情境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從而獲取學生最佳專注力、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主動性,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也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理論與實踐的理解思考,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目的。
大學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優質特色的教學學習環境是一所大學精神風貌的高度體現,還有利于培養學生高尚品德、人生觀等學生綜合素養。
教室或實訓室是學生駐扎時間最長的地方之一,是實現人生價值最重要的一個場所,科學實踐證明:課堂教學環境的美化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影響很大,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專業特點美化教學環境,對學生能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法學院的模擬法庭、研訓室里的有關專業裝飾、航空實訓室里的模型和人文素養裝飾等等。還有公共教室的特色改造,計算機系的文化創意園,學院的孵化園區等,配有學習的桌椅和各種設計圖案,是學習和開展實踐創業的好去處,這些典雅的景色都在無聲無息的影響著學生們。
我們學院特別重視這一點,也屬于文化建設的一個方面,優美的校園環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俗話說觸景生情,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科學合理地規劃校園里環境,對學生們的成長來說百利而無一害,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達到雙重目的,不僅美化了校園,還起到了在課堂上不能達到的功能,每一處風景都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職業院校最重要的就是技能,學生沒有實踐經歷等同于零。就目前來看,課程實訓或實踐并不能很好的達到預期目標,只是課本內容換了一種方式,對學生們來說沒有親身經歷企業項目,是巨大的損失。等畢業工作后很可能什么也不會,更別說專業對口了,因此當務之急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社會活動。這一現象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即使我們國家南北差異也很大,因此在高職高專的三年時間里我們要科學安排學習與實踐的分配,制定合理合情的計劃,讓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活動中,為培養學生社會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大學圖書館是學子們最喜歡的地方,不僅擁有豐富的學習資源,還給學生們提供了優美而安靜地學習環境。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更好地為師生服務現在的圖書館對學生們來說也不再局限于書籍借閱和自習。比如河北政法職業學院就充分利用圖書館場地,定期舉辦特色展覽和主題講座等,把圖書館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很多畢業的學生在回憶時曾說過,我最懷念的地方之一就是我們學校的圖書館。
還有我們的創業孵化園區,優惠的政策和學院的大力支持。請進或引進來優質企業為學生們服務,學生自己可以進行創業。真是一舉兩得,互利互贏。目前來看,開展的真是如火如荼。
我國高校課程的設置多為顯性課程,雖然大多數高校已經展開諸如就業招聘會、黨團日活動、專業答疑、心里講座等隱性課程活動,但效果不是很好。目前來看仍有很長的路要走,特別是家國情懷、校園精神方面。所以,在隱性課程開展中,要社會實踐活動、軟件硬件環境建設等隱性課程一起抓,從思想上激發學生,讓學生不自覺地認同,從而在日常的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價值認同,提高思想道德素養。
筆者建議把教學改革、課程思政與專業建設相結合,相關系部要緊抓課堂,創新教學管理制度化,使“課程思政”在專業課程建設中起引領作用,充分發揮專業課程育人功能。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尤其對新生來講至關重要,很多學生初來乍到,很是迷茫,這就需要學院、系部以及各專業課教師加強與他們的交流溝通,多多鼓勵和指引。對高年級學生應加大就業或升學指導,使他們順利完成人生轉折。
總之,專業課教師要針對學生的特點,如不同年級、同一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采取正確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有挖掘性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專業課教學中,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另外高校推進專業課程思政任重且道遠,他的實施、推進和融入是一個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要不定期的完善教學思政資源和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們在學習技能的同時在思想上也有很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