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敏
(烏蘭察布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1)課程建設的專業特色不明顯。目前,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層次,對于本課程的教學基本按照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實施,課程標準及實施過程中缺乏鮮明的專業導向。我們從建成的一些國家級精品課程來看,缺乏一定的專業傾向性,幾乎可以作為各個層次各個專業在校大學生的通識教育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個老師不管給哪個層次哪個專業的學生上課,講授的內容基本差不多。尤其很多專科院校課時被壓縮之后,課程內容不能有效取舍整合,部分高校專業認知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專業未來就業和職業發展的認知和理解[1],不能提供給學生切合自身專業實際的有效幫助。
2)教學過程重形式輕效果。雖然從課堂教學過程來看,任課教師也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想方設法融入一些小組活動、游戲、測評等,但是否真正通過這些課堂活動讓學生受益是值得反思的問題。花拳繡腿、課堂很熱鬧,是否真正讓學生理清了思路,對其有所幫助,值得每一位教師認真反思。事實上,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教師不可能對每一位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比如,講到職業興趣的環節,要求學生結合一定的量表做一個職業傾向的測評,大部分學生對自我的探索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很認真地填表,得出相應的關于其職業傾向的指導性意見。這個指導性意見也是很籠統的,究竟如何讓學生正確使用測評結果和測評結論去幫助其科學規劃職業,這是很多院校教學中缺失的關鍵一環。
3)專職的師資隊伍欠缺。高職高專院校師資緊缺是很多院校存在的問題,基于本課程的課程性質和特點,承擔本課程教學工作的大部分是從事就業服務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員、輔導員或者公共教學部門的老師,教師中大部分是剛入職不久的年輕教師,缺乏系統的培訓和資格認證[2]。總體上說教師隊伍呈現年輕化、零散化、不穩定等特征,缺乏專職的師資隊伍,造成了教育資源分散,各自為政,缺少溝通和配合,很少開展集中性的學習交流研討活動,集體備課更是少之又少,難以形成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機合力[3]。學校對該課程的教師培訓力度也不夠,監管不到位,導致教師在專業素養、教學能力和水平方面參差不齊。
4)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的體驗。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既有知識的傳授,也有技能的培養,還有態度、觀念的轉變,是集理論課、實務課和經驗課為一體的綜合課程。態度、觀念的轉變和技能的獲得比知識的掌握重要,態度、觀念的改變是課程教學的核心,因此,它的經驗課程屬性更為重要。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忽視學生讀的主體地位,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以知識講授為主導。學生作為經驗感受的第一主體地位被忽略,沒能讓學生充分享有體驗的樂趣,感受課堂的生趣,課堂上無暇顧及,課后又缺乏必要的彌補措施,這是最大的缺失和遺憾。
基于本門課的課程屬性及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課程建設方面遵循理論適度夠用、強化實踐環節、突出能力提升和態度轉變、價值引導的理念,注重課程的思想性、引導性、實踐性和體驗性。因此,我們提出以學生思想引領為目標,以提升能力為根本,以學生經驗體驗為載體,構建專業特色鮮明、課堂內外銜接、師資隊伍專業、服務學生全程的大課堂建設思路,努力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學情的課程建設之路。
1)注重思想引領,放眼全面發展。針對新生步入大學出現的缺乏學習動力和理想目標等現象,本課程在教學中要及時向學生講清楚學業的重要性,專業與職業的關系,增強學生時間管理、學業管理、情緒管理、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促使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和技能,健全人格、磨煉意志。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課堂,發揮好課程思政“一段渠”的功效,使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把個人的青春夢、職業夢與中國夢聯系起來,融入偉大中國夢的時代洪流,讓刻苦學習成為大學的主旋律,讓奮斗成為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2)適度理論引導,強化能力培養。適度引入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知識,讓學生從學理層面了解職業及其特點、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理論,同時,引導學生將職業規劃理論、心理學相關理論正確運用到自我的分析評價中,運用到職業規劃實踐過程中,提高職業生涯規劃的科學性,提升學生對自身未來規劃的能力,為職業生涯及人生幸福奠定基礎。
3)立足專業實際,整合教學內容。專科院校學生學制短,很多公共考查課學時被壓縮,基于此現實,有必要立足專業實際和學生就業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整合。要根據專科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崗位要求,立足社會就業形勢和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實際,本著學而有用、學以致用去整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做到立足就業、體現專業、學而有用,用而有效,為學生量身打造科學實用有效的教學內容,真正使本課程成為學生認識自己、認識職業,順利開啟職業生涯的有力工具。
4)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注重課程體驗性。針對專科學生的學習特點,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多元化設計。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各種情景創設、頭腦風暴等,讓學生盡可能多的去體驗職業角色,認識自我、發現潛力,增強自信心。充分發揮團隊學習的優勢,培養協作精神和團隊意識。教學中綜合運用講授法、案例法、討論、小組實踐、游戲、多媒體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課堂、主動探索。
5)采用多元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根據人才培養的要求,采用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4],通過課堂參與度、出勤情況、項目作品任務完成情況、期末考查等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辦法給予學生綜合評價,促進學生自我加壓,全面提高。各種評價方式所占的比例可以結合各自學生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6)抓好師資隊伍,注重全程輔導。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通過專題培訓、集體研討、集體備課、公開課、觀摩評教等方式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由于課程涉及學生的學業、就業、成長、成才等方面,由輔導員來授課更有利于督促幫助學生完成規劃目標。輔導員要幫助每名學生明確并建立可行的職業規劃和學業規劃,由輔導員幫助并監督指導學生加以執行,做好三年的跟蹤輔導工作,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就業,達成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
總之,我們應該以服務學生成長成才為宗旨,打破課堂限制,更加注重個體差異、課后指導、全程服務,走一條真正對學生有用、有效、有利的大課程建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