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嫻
(鄭州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教育第二課堂,在學校培養(yǎng)人才任務中起到重要作用。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尤其是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高校圖書館角色定位、服務模式、服務內容等都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適應時代發(fā)展,豐富服務內容,建設智慧化的高校圖書館是當下高校圖書館新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智慧圖書館應運而生,在全國范圍內建成智慧圖書館體系成為“十四五”時期重要任務,從5G技術、大數據,到云計算、區(qū)塊鏈等,實現圖書館智慧化。高校圖書館智慧化發(fā)展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必要要求,實現更高層次的專業(yè)知識信息服務,充分利用智慧技術豐富、完善服務體系,推進高校圖書館創(chuàng)新發(fā)展。
智慧圖書館實質上是“智慧+”概念在圖書館建設層面的具體應用,智慧圖書館主要指的是利用現代物聯(lián)網技術,突破傳統(tǒng)時間、空間限制,實現線上線下資源即時即地共享,利用新技術手段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度分析,實現智慧服務。
智慧圖書館的特點主要體現在服務模式和服務內容上,依賴于新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深度挖掘,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
1)服務形式智慧化。智慧圖書館的首要特點就是服務形式的智慧化,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數字技術和移動終端平臺,分析、研究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線上線下,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智慧化服務,與傳統(tǒng)圖書館服務形式相比,具有明顯優(yōu)勢。
2)服務內容更加個性化、多元化。同傳統(tǒng)圖書館相比,智慧圖書館在服務內容上進行了高度的完善和豐富,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運用,對用戶信息、館藏資源及外界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為用戶提供包括紙質書籍、圖文閱讀在內的數字書籍、網絡資源、音視頻等多元化的服務內容,根據不同用戶需求,提供對應的個性化、私人定制型服務。
3)服務虛實充分結合。智慧圖書館的關鍵是結合圖書館本身情況,對新時期下物聯(lián)網技術、大數據和云計算、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達到對用戶服務的實體與虛擬結合,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實現用戶多層次需求。
隨著智慧圖書館建設目標的提出,高校為實現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作出積極表率,尤其是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取得一定成績,從全國各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情況來看,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仍處于探索階段,智慧化服務程度還比較低。
雖然建設智慧圖書館在我國已提出較長時間,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同國外智慧圖書館建設情況相比,我國仍處于初級階段,各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并未全面落實,現階段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主要集中在借閱服務功能,建立自助借閱系統(tǒng),方便用戶滿足借閱需求,但同社會公共智慧化服務范圍相比,高校圖書館的智慧化服務范圍有限,仍在探索期,尤其是關注度比較高的手機借閱、刷臉借閱、全館藏資源的數據分析、用戶數據分析以及移動終端軟件的應用等并未全范圍投入使用。
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的實現必然離不開新技術、新設備的引進與應用,為有效控制成本,對原有設備和系統(tǒng)進行保留,以尋求新技術、新設備與原有設備和、系統(tǒng)的充分融合,但現階段圖書館自身對新技術、新設備分析、研究有限,在新舊技術、系統(tǒng)融合上還沒充分掌握,造成新舊系統(tǒng)融合度比較低,直接影響到智慧服務水平,新技術、新設備功能尚未充分發(fā)揮。
智慧化服務的實現是建立在龐大數據下的深度分析和研究,進而實現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智慧服務,但目前高校圖書館在用戶數據分析上不斷是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有一定的限制,難以實現廣大用戶個性化、多元化的借閱需求,提供服務與用戶需求之間仍有一定差距,另外在服務形式上比較單一,除滿足用戶借閱服務外的其他服務形式上,相關智慧服務探索不足。
大數據時代的開啟,資源共享成為趨勢,而高校圖書館在服務范圍上仍以校內師生為主,校內校外明顯劃分,近年來校外公共圖書館智慧建設強于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但館藏資源弱于高校圖書館,校內校外資源共享并未建成,不利于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目標的實現,尤其是高校與高校圖書館資源共享尚未形成區(qū)域性。
建設高校智慧圖書館,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首先是思想理念的樹立很引導,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僅是圖書館的責任,更是整個學校、廣大師生共同的責任,自上而下,向各個參與者、受益者普及、強化智慧服務理念,重視圖書館智慧服務的重要性和時代意義,健全體制機制,為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營造良好氛圍,集各方力量,充分調動、整合圖書館資源,為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創(chuàng)造條件。
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核心技術在深化大數據分析和系統(tǒng)服務平臺優(yōu)化。第一,要提高新舊圖書館內軟硬件設備、服務系統(tǒng)的融合程度,利用大數據技術,實現圖書館館內相關節(jié)點傳感器的設置、連接及數據分析;第二,進一步挖掘大數據對用戶各類需求的數據分析,包括用戶群體劃分、各層次用戶興趣愛好、用戶借閱數據記錄等,通過精確的數據整理與研究,完善圖書館實體空間和虛擬設置,拓寬智慧服務渠道;第三,利用新技術、新設備,針對用戶需求建立相關系統(tǒng)應用平臺,發(fā)揮新系統(tǒng)優(yōu)勢,為用戶提供智慧咨詢、智慧導航、智慧搜索等功能。
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與新系統(tǒng)應用平臺,以用戶為中心,創(chuàng)新服務內容與形式。充分利用廣大師生樂于接受的新媒體技術,優(yōu)化已有的微信群、qq群、微信公眾號、微博公眾號功能設置與內容推廣,根據對用戶需求的大數據分析結果,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以線上線下形式開展論壇、沙龍等學術交流與溝通,另外充分創(chuàng)建沉浸式體驗服務,創(chuàng)建沉浸式體驗空間,提高圖書館智慧服務,實現用戶個性化、多元化服務需求。
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緊靠高校一己之力很難全面實現,我國高校數量眾多,各高校特點、優(yōu)勢各異,尤其是各高校圖書館建設各具特色,在資源、設備、
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各不相同,圖書館智慧化服務各有特點,校外公共圖書館智慧服務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也明顯不同,因此建立健全校內校外資源共享平臺,構建區(qū)域圖書館聯(lián)盟,是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必由之路。通過物聯(lián)網技術、云計算技術,根據各高校圖書館、社會公共圖書館軟件平臺特點,形成統(tǒng)一的資源共享平臺、網絡服務平臺,實現優(yōu)勢互補,減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成本投入,形成具有區(qū)域性的圖書館智慧服務聯(lián)盟。
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水平的關鍵在于要有一支智慧型館員隊伍,首先是對智慧圖書館建設、智慧服務意識的高度認可,主動學習、掌握館員智慧服務所需要知識和技能,提升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和智慧化服務能力,對新技術、新設備、新平臺加強主動學習、深化學習,轉變傳統(tǒng)的服務理念和服務方法;其次,新技術、新設備、新平臺的建立與應用推廣離不開專業(yè)人士的指導和培訓,因此培養(yǎng)智慧型館員隊伍,還需積極引進技術型人才,以技術型人才影響、帶動其他館員業(yè)務技能學習;最后,智慧型館員人才隊伍的培養(yǎng)還應為館員提升智慧型服務能力開展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培訓安排,尤其是大大加強外出培訓機會,通過多看、多學、多研究著力提升館員智慧服務知識儲備和業(yè)務水平。
“十四五”時期的到來,高校智慧圖書館建設必然全面鋪開,高校圖書館智慧化服務成為高校圖書館公共服務質量的重要考核項目,只有轉變服務理念、深化智慧服務理念,大力推廣與應用大數據技術、拓寬智慧服務渠道,廣泛建立區(qū)域圖書館聯(lián)盟,培養(yǎng)智慧型館員人才隊伍,進而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體系,提升高校圖書館智慧服務能力,助力智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