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遠
(上海市長寧區圖書館,上海 310000)
公共圖書館基于歷史傳統、地理位置、讀者需要,在收藏文獻資料過程中有意識選擇和逐漸形成的具備一定優勢及特點的館藏文獻被稱作特藏文獻,特藏文獻屬于圖書館提升影響力、體現服務價值、吸引讀者關注的重要基礎。為科學利用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正是本文圍繞該課題開展研究的原因所在。
為實現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需首先從特藏文獻資源的豐富建設入手,這一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關注特藏文獻的資源體系多元性和資源結構合理性建設,以此形成公共圖書館獨特資源優勢。為保證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價值的最大限度發揮,特色資源建設的完善極為關鍵,具體實踐不僅需要關注紙質資源,實物、印章、圖片、手抄稿、翻印資料、影音資料、民間私人檔案、歷史性非正規出版物等非紙質文獻的豐富也需要得到重視。通過提煉和詮釋特藏文獻資源內容,概括與解讀其背景,并通過通俗易懂方式呈現特藏文獻資源的系統性、稀缺性、特殊性及價值和意義,多元化開發利用基礎將有效夯實,這一過程對公共圖書館服務能力也會帶來較高挑戰。具體可從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所承載的歷史作為切入點,通過豐富的視角和形式實現對中華文化的展示,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將更好發揮,輔以學術研究、文旅融合探索,公共圖書館的內涵式發展能夠在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支持下實現[1]。
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還應數量資源共建共享理念,以此將當地文化旅游事業發展與自身特藏文獻資源開發利用相結合,同時與地方政府、博物館、文化旅游局等主體進行合作,以此形成合力,高質量推動文化旅游業發展,當地的社會、文化、經濟發展均可獲得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的支持。具體實踐需基于多方“合作共贏”取代以往的“單打獨斗”,將多元化開發利用特藏文獻資源與中小學生研學等文化旅游活動相結合,通過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各類活動中特藏文獻資源的價值和內涵能夠得到持續挖掘,公共圖書館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特藏文獻資源影響力提升也能夠順利實現[2]。
旅游與文化的牽手近年來開始引起各地公共圖書館的重視,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能夠由此實現,民眾與公共圖書館的心理距離也能夠同時拉近。但由于公共圖書館并非純娛樂中心,而是屬于典型的文化中心,因此文旅融合探索需要基于特藏文獻資源和寓教于樂方式提供特色文化服務,以此激發文化活力、傳播文化價值、營造社會文化氛圍,而不應單純向旅游“打卡點”方向發展。為避免淪為旅游“打卡點”,文旅融合發展大背景下的公共圖書館需關注自身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并通過該資源對城市文化資源進行串聯,公共圖書館在結合旅游謀求發展的過程中不應失去本心。具體實踐可圍繞特色文化產品開發、特色研學旅行展開,并以此結合特藏文獻資源更好打造文旅品牌,同時開展理念升級、特色錘煉、資源整合探索,特藏文獻資源支持下的公共圖書館將實現全面發展。
公共圖書館長期以來被視作“苦讀書”的地方,但在近年來“寓教于樂”理念影響下,公共圖書館的刻板、嚴肅思維方式開展發生變化,“有趣學習”理念也在社會中盛行,因此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必須關注服務理念的轉變,這種轉變可依托文創產品開發實現,特藏文獻資源支持下開發的文創產品能夠承載公共圖書館特有的文化情懷,同時可實現其服務半徑延伸,文旅融合也能夠隨之推進。轉變服務理念需要公共圖書館重點挖掘、展示、宣傳特藏文獻資源,更好向文旅融合方向發展[3]。
我國很多公共圖書館注重特藏文獻資源的收集、整理、展示和研究,而結合公共圖書館收集的珍貴期刊、圖書、報紙等歷史文獻,通過設立陳列展廳,特藏文獻資源的創新服務發展將得到有效推動。以重慶圖書館為例,該公共圖書館推出館藏抗戰漫畫展,“中國抗戰大后方歷史文獻陳列室”也同時開放,在該陳列室中,長期以來重慶圖書館積累的抗戰大后方珍貴歷史文獻資料整齊有序地陳列在玻璃展柜中,包括檔案報告、重要輿圖、學術著作等,其中不乏海內孤本,這類特藏文獻資源的價值極高,而輔以戰時圖書、抗戰文獻圖表、巨幅珍貴照片、歷史影像等,重慶圖書館得以通過展覽向市民傳遞歷史的滄桑與厚重。在重慶圖書館設立陳列展廳實踐中,其特藏文獻中心專業人員負責展覽品的精心選排,這使得廣大讀者的興趣得到較好激發,基于特藏文獻資源的創新服務發展也因此取得不俗成果,重慶圖書館的相關探索具備較高借鑒價值。
公共圖書館策劃的各類展覽很多時候容易出現變化不足、內容固定等缺點,為化解這種永久性展覽存在的不足,特藏文獻資源的多元化開發利用必須得到重視,以此有效提升特藏文獻展覽的廣度和深度,具體可從題材靈活的臨時性展覽入手。對于靈活多樣、周期較短的臨時性展覽來說,其能夠結合特藏文獻資源深化某一專題,公共圖書館需結合社會熱點和自身特藏文獻資源,針對性開展能夠較好引起讀者興趣的臨時性主題展覽。在臨時性主題展覽的過程中,需保證明確的主題和通俗易懂的說明能夠有效結合,以此對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特色進行深入解讀,可將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與特藏文獻資源相結合,以此更好反映特定主題研究和發展脈絡,保證讀者能夠更深入認識和理解特藏文獻資源。在科學策劃展覽的同時,展覽形式的創新也需要得到重視,因此需積極引進多媒體、AR增強、3D數字等新型技術,實現特藏文獻資源的延伸展示,特藏文獻資源承載的文化傳播價值和意義能夠更好傳遞給讀者[4]。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公共圖書館的電子用戶數量不斷提升,因此基于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的創新服務發展可考慮拓展宣傳渠道,如通過微信公眾號突破傳統宣傳平臺,并提供“特藏文獻資源展覽”欄目,不定期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圖書館主頁、短視頻平臺發布特藏文獻資源閱讀推廣信息,公共圖書館即可更好為讀者提供服務。隨著公共圖書館評估標準的不斷變化,近年來公共圖書館不斷拓展自身核心業務,可藉此機會積極舉辦各類講座,在特藏文獻資源的支持下,相輔相成互動的講座和展覽能夠有效提升讀者對特藏文獻資源的欣賞、理解和感悟能力。拓展宣傳渠道可與便捷閱讀的倡導相結合,以此充分應用媒體技術和特藏文獻資源,更好滿足讀者的多元化要求,具體實踐可結合讀者需求實際提供便捷、開放的多樣化資源,特藏文獻資源也應包含在其中,以此通過手機、網絡、計算機等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即可實現對更多讀者的覆蓋,公共圖書館的信息化服務水平也能夠有效提升。在拓展宣傳渠道的過程中,推廣活動的豐富也不容忽視,閱讀推廣活動能夠較好推廣特藏文獻資源,如公共圖書館存在大量古籍,結合這類特藏文獻資源的特點,公共圖書館可開展古籍DIY活動,該活動可在世界讀書日等特殊節日進行,以此由專業人員指導參與者完成古籍線裝書制作,同時結合特藏文獻資源就線裝書的技術特色、古籍裝幀形式的演變、線裝書的相關術語等進行講解,讀者對古籍裝幀和封面的鑒賞力將大幅提升,并能夠在“做一本書”的過程中真正“愛上書”,依托特藏文獻資源開展形式豐富的各類活動,公共圖書館的創新服務發展探索將更好取得成果。
基于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的創新服務發展還應關注教育職能和專業優勢的發揮。為發揮教育職能,公共圖書館應將自身特藏文獻資源更多用于學校教育,以此為學生提供接觸原始材料的途徑和機會,保證教學活動能夠更好開展。如開展歷史教學,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能夠為學生熟悉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提供支持,通過讓學生直接接觸公共圖書館的歷史文獻,學生對社會歷史的了解也能夠有效加深,這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夠帶來積極影響,如館藏的政治家相關傳單、請愿書、信件能夠使學生加深對革命運動的認識,各類稅收登記簿和清單則能夠保證學生更深入了解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具體實踐中,學校可向公共圖書館提供一定主體,公共圖書館負責專用文獻索引編制,以此強化雙方合作,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將更好走進學校,特藏文獻資源的作用發揮、公共圖書館的服務創新自然能夠順利實現;為發揮專業優勢,需考慮到現階段我國很多公共圖書館存在的特藏文獻資源數量大、門類多特點,未能深入開發特藏文獻資源的情況較為常見,而考慮到現階段閱讀歷史文獻、古典文學讀者的數量不斷減少,且特藏文獻資源研究日趨專業化,因此公共圖書館需設法提供專業人員為讀者的相關學習提供支持。近年來我國各地公共圖書館開始積極引進古籍整理專業和古典文獻專業的碩博研究生,這類人才能夠較好參與到特藏文獻資源的閱讀推廣工作中,人才優勢也能夠為創新服務發展提供支持。因此,公共圖書館需圍繞代表性的特藏文獻資源開展考究版本、賞析名品、解讀經典等活動,從文獻類型、文獻內容、文獻傳播等多角度對其進行解讀,以此提供的服務可保證讀者的感悟能力和閱讀水平有效提升。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特藏文獻資源多元化開發利用與創新服務發展具備較高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本文涉及的多元化社會協作、設立陳列展廳、充分發揮教育職能和專業優勢等內容,則提供了可行性較高的特藏文獻資源開發途徑。為更好開發特藏文獻資源,文旅融合探索、專業人才引進、本土文化發展同樣需要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