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嬋
(東莞市長安鎮圖書館,廣東 東莞 523000)
圖書閱讀可以為少兒的成長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激發少兒想象能力,營造聯想空間,通過故事閱讀,品評深層次含義,豐富兒童的知識體系。擴充其知識視野。在“倡導全民閱讀”的時代背景下,兒童閱讀作為工作根基,應該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主導作用,創新推廣形式,不斷豐富館藏,開設圖書流通點,改善辦館條件,從而拓寬推廣渠道,提升少兒閱讀興趣。
文旅融合發展戰略是國家在2018年提出的,由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共同提出,以“文化+旅游”為主旋律,讓人們在旅游中實現藝術、信仰、知識、道德的提升和凈化,通過后天學習和探究,尋求精神慰藉,實現精神愉悅。其中,“旅游”并不是指定居性的旅行,而是泛指在游覽過程中、旅行過程中可以發現文化現象。契合了“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這一融合理念[1]。從這一層面來講,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公共圖書館的開放可以有效補充當地旅游資源,結合自身優勢,開展多種多樣的文化服務活動,少兒閱讀就是其中之一。可以起到普及文化知識,傳播優秀文化,培養少兒閱讀習慣,提升閱讀興趣,增強其深層次閱讀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積極拓寬少兒閱讀渠道和途徑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根據《2020年國民閱讀調查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全面閱讀率為58%,數字化閱讀接觸率為58.1%[2]。從閱讀人群和閱讀種類上看,青少年的人均閱讀量已經超過成年人,且“00后”群體、“10后”群體對中外文學、網絡文學、科幻讀物較為感興趣。從閱讀方式上看,數字化閱讀占比逐年提升,尤其是偏遠地區、農村地區“現代化閱讀方式”更為顯著,一般通過智能手機和網絡查詢資料的頻次更高,而對于紙質讀物的閱讀率并不高。總而言之,當前我國閱讀現狀總體向好,尤其是少兒閱讀,閱讀市場更加廣闊,閱讀需求更加多元。但是也應該注意到現存問題,比如,從家庭層面來講,家長能夠陪伴孩子一起閱讀的機會少,甚至是不重視親子共讀,缺少相應的閱讀文化氛圍,其次,社會服務機構(公共圖書館)難以充分認識到自身責任所在,更加注重成人閱讀,和圖書館的硬件設置,可能會忽視少兒的閱讀需求,圖書推廣方式不具有針對性和精準化,難以為少兒的三觀建立、成人成才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筆者認為,引發當前少兒閱讀的現狀具有多方面因素[3]。其一,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意識和理念并不先進,工作模式亟需創新,難以感知到少兒讀者的閱讀需求,難以將自身圖書管理工作與當地產業發展融合,推廣模式具有單一性,推廣渠道不夠多元,難以切實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通過文旅融合的方式,擴寬少兒閱讀的傳播路徑。其二,公共圖書館缺乏必要的閱讀推廣人才,從推廣理念、模式、館藏建設、服務對象、工作重點等方面亟需升級,尤其是基層的公共圖書館,不能開設圖書流通點,甚至一些圖書不允許外借,數字化閱讀和瀏覽機制不夠健全,難以從技術層面為少兒提供多樣化服務,資源建設不完備。因此筆者認為,公共圖書館應該立足于當前少兒閱讀的現狀,滿足少兒閱讀需求,抓好資源建設,豐富教育專題數據庫,將人工智能、大數據應用到圖書閱讀和推廣品牌建設中,開展各項業務,提升應用服務能力。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筆者認為要想提升少兒閱讀推廣的質量和效率,必須提升少兒群體對“文化+旅游”的認識,以著名旅游景點為基礎,精選具有代表性地理區位,呈現歷史名勝,通過趣味性閱讀的方式全面性地了解風土人情。比如《西湖》《長城》等,以展覽的形式為廣大受眾提供“文化+旅游”的認知途徑,激發少兒的閱讀熱情。其次,圖書館還可以與小學、初中學校合作,組織“研學游”活動[4]。當前青少年的學習壓力較大,在校期間可能面臨多種學科的考試壓力和學習壓力,通過“研學游”模式,可以向讀者推薦館藏資源,利用發展契機,推廣傳統文化。其中“研學”就是指“研究+學習”,“游”就是指游覽、旅行、觀光,這樣的學習模式與傳統的文化交流方式和閱讀推廣模式有著根本性的區別,讓少兒走出校門,以科學旅行的方式感悟實踐教育。比如在“世界讀書日”,圖書館與當地小學做好溝通與交流,讓少兒感受立體閱讀,通過“閱讀之旅”,組織參觀學習活動,延伸閱讀體驗,增進少兒游學體驗,以圖書館為起點,加大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公共圖書館應該拓寬少兒閱讀推廣途徑,開展系列活動,將“館內文化講座+文化體驗+流動服務+親子閱讀”相結合,整合文化資源。其中館內文化講座就是指舉行系列公益講座,將《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國家地理雜志》、各地區文化發展歷史相結合,將傳統文化、近代文化、現代文化、西方文化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少兒將“文化”、“旅游”、“學習”相結合,深入解析一座城市的發展淵源和背景。“文化體驗活動”就是指將當地較為出名的文旅資源(古籍、古董資源)展示出來,讓青少年切身體驗文化傳承、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近距離感受文旅融合的魅力。比如河南省圖書館就開展了“雕版印刷體驗”、“古籍修復演示體驗”、“石碑傳拓體驗”等,而這些雕版印刷就是河南省的文化特色,同時也是旅游特色,吸引大量青少年參與。“流動服務”就是指公共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公益性特征,推廣全民閱讀的現實意義,在必要時可以建立分館設立制度,秉承“均等性”原則,營造出“閱讀無處不在”的現代閱讀氛圍,從而解決偏遠地區讀書難的問題。比如武漢少兒圖書館就設立了圖書流通點,解決留守兒童閱讀問題、農民工子女讀書難問題、盲童讀書難問題,并且配備多功能圖書車,在居民聚集點、學校幼兒園、重點關注社區等地實現服務范圍全覆蓋,拓寬館外送書服務,最終拓寬宣傳途徑。親子閱讀就是指積極引導家長帶動孩子,通過親子共讀形式,提升少兒閱讀興趣,培養少兒閱讀習慣。
從根本上講,館藏資源是圖書推廣的硬件要求,只有夯實基礎,抓好資源建設,才能切實提升服務效能,因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其一,應該提高館藏質量,筆者武漢少兒圖書館為例,該圖書館完善采選機制,不斷優化館藏結構,制定圖書采訪條例和制度,了解少兒讀者的閱讀需求,根據當地圖書館和當地文化特色,將圖書采購權、閱讀權、選擇權充分交給少兒讀者,及時調整購書方向,積極引導少兒自主采購。其二,重視特色館藏發展和建設。在必要時可以開展“圖書館尋寶”等創新性、團體性組織活動,立足少兒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基礎,考慮其興趣點,將“港臺少兒讀物+連環畫讀物+繪本讀物+有聲讀物”相結合,以兒童教育學為基礎,以兒童心理學為導向,激發幼兒閱讀的內生動力。其三,注重數字資源的利用,自建數字資源庫,加大對數字化閱讀設備的資金投入,積極引導少兒建立互聯網思維,推進信息文化建設,在必要時應該構建親子教育專題數據庫。通過主題式、專題式、故事式、章節式知識講座和讀書活動,通過網絡視頻載體,對文旅資源進行加工和整合。改善辦館條件,添置借閱設備,建設文化共享工程,改善閱讀環境,創建移動圖書館App,通過“兩微一端”開展新媒體服務,在必要時應該購置觸控一體機,增添數字閱讀體驗設備,健全知識服務平臺,增設數字閱讀體驗區,積極引入財政撥款項目,改善圖書館閱讀服務體系,優化文旅閱讀空間,從而拓寬少兒閱讀空間,吸引更多讀者。
少兒閱讀的推廣活動始終不能離開“人”的參與,因此筆者認為,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應該提升圖書館員的推廣能力,提升其服務品質,增強溝通能力。這種溝通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與各個部門、各個參與方、參與機構之間的溝通能力,開展業界交流,注重跨界合作,學會與社會團體媒體、政府部門、閱讀推廣組織溝通,共同致力于建設完備的推廣機制,以少兒閱讀為本位,形成多位一體的推廣模式,與學校合作,與社區合作,更好地開展推廣服務。2)與少兒溝通的能力,優化讀者閱讀體驗,定期開展讀者交流分享會,通過信息化和大數據集成信息管理,充分了解少兒閱讀偏好,提供智慧化服務,全方位展示“文化+旅游”的整體性動態,提供特色服務,也可以將公益課視頻上傳網絡。圖書館應該積極引入并培養專業人才,掌握不同年齡段閱讀者的心理,善于策劃,優化導讀服務,充分調配各類推廣資源,增強他們服務意識,制訂推廣工作規劃,改變館員傳統閱讀服務理念,滿足少兒多元化需求。從而提升服務的針對性和專業性。
綜上所述,當前在文旅融合下背景,少兒閱讀仍然存在一些現實性問題。因此筆者認為圖書館應該充分發揮文化旅游類書籍的作用,建立“研學游”推廣模式,開展系列活動,拓寬宣傳途徑,將“館內文化講座+文化體驗+流動服務+親子閱讀”相結合,強化資源建設,改善辦館條件,配備專業人才,注重跨界合作,優化讀者閱讀體驗,提供特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