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石 磊 張金昌
(鞍山師范學院 科技處,遼寧 鞍山 114007)
學科建設是高校發展的重要基礎,對高校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關系著科學研究的水平和人才培養的質量。國家“雙一流”建設《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明確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五項建設任務,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在全部建設任務中處于核心地位[1]。在此背景下,高等學校通過學科建設不斷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從而為學校發展和自身學科創新與傳承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積累。近年來,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創新發展,高等學校在建立“導向正確、科學有效、簡明清晰”的評價體系與拔尖創新人才尋求自身發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在“新工科”建設背景下,為進一步加快高校體制機制創新,教育部決定在高等學校培育建設一批未來技術學院,從而探索學科交叉合作規律,探索創新領軍人才培養新模式[2]。隨著新工科行動的深化、拓展和突破,隨之引發了新文科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例如,在工程教育歷史階段演化中,技術教育與非技術教育的不斷融合,本質上已經呈現了不同學科領域的交叉融合,但這也可能僅僅是多學科的簡單疊加,而沒有在不同學科之間形成有效的連接與融合[3];另一方面,相對于“211”、“985”及“雙一流”建設高校而言,地方院校學生基礎較為薄弱、主動性差,尤其是師范生常常對自身專業認同度低等因素的客觀存在,從而增加了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難度[4]。綜上所述,面對地方院校學科建設過程中如何有效開展創新人才培養?應該采取何種有效的策略?本文針對師范類地方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路徑及規劃進行了初步分析和總結。
就目前的學科分類而言,無論是理工科門類、人文學科,還是社會科學學科都分別在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自成體系,從而在院系內部形成了以單一專業建設主導的學科建設,雖然這有利于學生專注于一門學科并不斷進行深入探究,但在世界日益復雜,理論日益豐富的新形勢下暴露出了明顯的弊端,該學科教學模式不僅會限制學生的眼界視野,還會影響高等學校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5]。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僅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在同一個大的領域內還存在著不同學科的共通性和共存性。相關研究表明,當非技術教育與技術教育未融合發展時,工程教育的教學內容多是關于技術性的知識和技能,鮮有工程的管理,這就導致工業上生產資料的巨大浪費、工作效率低下,但當工程師介入工程的管理、經濟等專業領域后,這種狀況發生了明顯改善[3]。因此,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建立多學科、交叉學科和跨學科的融合教學模式,追求從理論到實踐、從知識積累到能力培養并重,這是切實將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有利于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健康成長。此外,從單一學科走向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改革更有利于實現創新人才的個性化培養,及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科學精神和創造能力。針對師范類地方院校而言,學校應不斷探索教育學學科與工程科技、人文等交叉學科平臺建設的新路徑,進而為完善人才培養方案提供若干案例。師范生應結合自身的“師范性”特點、地方院校學科建設及向“應用型”轉變的歷史機遇,從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中汲取基礎性知識,并在此基礎上依靠自身悟性把握更多的新知識、新方法和新技能,從而提升自身科學研究能力,最終成長為具有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心的優秀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目前,部分地方院校各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方案已經不能滿足其學科建設、向“應用型”轉型等的要求,特別是在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改革中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呈現定位不明確、不合理的情況,尤其是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模式需要學生搭建符合自身發展訴求的成長、成才平臺,但這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科學應對人才培養目標與方案改革,保障學科建設任務的有效完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人才培養目標應依據高校自身的辦學定位、理念與規劃進行定位,從而對完善專業設置產生積極的正向引導作用。其次,人才培養目標應重點圍繞學術水平高、特色鮮明的學科領軍人物和創新團隊的學術專長進行系統改革和定位。一方面,高質量師資隊伍所支撐學科往往可以在同類院校中形成比較優勢,這樣的師資隊伍能真正帶動學校辦出特色和培養出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引進高層次人才隊伍并會為其搭建科研平臺,包括建設專業實驗室、購置先進儀器等,這些科研平臺不斷向學生開放,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更有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此外,人才培養目標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師范類地方院校培養的大多數人才將成為教育工作者,應將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仁愛之心等融入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因此,定位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向學生開放科研平臺,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將立德樹人任務落到實處,還能避免因學生盲目選擇課程而影響其個性化發展。
高等學校學科建設過程中,創新創業教育是培養創新型、復合型優秀人才的重要途徑之一,這不僅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及塑造學生的職業品格產生作用,而且可以達到個性化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此同時,地方院校積極鼓勵學生以“應用型”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創新創業實踐,這也是貫徹落實國家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從而有效推動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但是,社會上普遍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內涵和性質缺乏了解,導致該教育模式長期處于創業活動層面,缺少針對學生的實踐教育、實踐能力和業務素質的鍛煉和培養[6]。地方院校可通過學科建設將教師、學生及企事業單位等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不斷完善的創新創業治理結構體系,支撐人才培養方案的創新改革,特別是實現多學科交叉的教學改革。一方面,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始終是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要素,尤其是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等的積極參與,既能夠保障學生接受扎實、廣博的理論知識教育,還能夠保障學生接觸到豐富的社會閱歷。因此,地方院校引進高層次人才隊伍不僅是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的有效手段,更是建立高質量多學科交叉教學模式的有力保障,從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核心創業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學校層面建立校企合作的產學研融合制度更是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的“實踐基地”,將大學生停留在“創業計劃大賽”和“科技創新項目”等活動及紙面上的企劃深入企業進行商業化操作,這既可以體現“應用型”科學研究的商業價值,還可以在不斷地學習和鍛煉中確保學生“雙創”活動能夠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特別針對師范生而言,其具有很強的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技能,具備整合跨學科知識并形成學科教學知識的能力[7],可在新知識、新技術與生產實踐之間形成橋梁和紐帶作用,極大地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需要從重單一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向多學科交叉融合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快速轉變,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目標與方案、優化課程設置,尤其是圍繞創新團隊的學術專長進行系統改革,從而為學生創造成才條件。此外,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將 在產學研融合制度中發揮重要作用,更有利于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比例及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