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紅 祁 麟
(河北科技工程職業技術大學經濟管理系,邢臺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邢臺 054000)
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太行山文化帶即縱貫南北400余公里的太行山區文化體系。
截至2019年初太行山區共有國家級傳統村落756個,歷史文化名鎮16個,歷史文化名村90個。太行山區傳統村落歷史較為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是北方農耕文明的活化石,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保護利用價值,是祖先遺留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古村落沉淀了中國五千年的文化記憶,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繁榮發展民族文化的根基。太行山區(包括山前丘陵、平原部分地域)是我國北方古村落較為集聚的區域之一,古村落群形成了獨立完整的體系,包含鄉土民俗型、傳統文化型、革命歷史型、商貿交通型等眾多類型,反映了太行山地區古村落的傳統風貌。
邢臺市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以太行山(北太行)與山西比鄰,東與大運河相望。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擁有3500年建城史,是華北地區建城最早的城市之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在悠久的歷史發展中,邢臺市古村落數量眾多、各具特色,居民居住較為集中,較為完整的保存了當時所處歷史時期的建筑風貌,房屋建筑具有地方特色,基本處于原生態,能夠較完整的體現出村落的原始風貌。截至目前,邢臺市有9個村入選為國家歷史文化名村;24個村入選為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40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共計45個村落入選名錄。
縱觀河北省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與傳統村落,都集中在太行山沿線的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邢臺市也不例外的集中在太行山沿線的邢臺縣、沙河市、臨城縣、內丘縣四縣。由于古村落都處于偏遠山區,除了黃岔、王硇、英談等個別村落進行旅游開發外,其他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我們以內丘黃岔古村落為例,來研究太行山文化帶古村落分布特征及保護對策。
黃岔村位于河北省西南、邢臺市西北、內丘縣城西,地處太行山脈東麓。地理環境十分特殊,南側為東西走向的凌霄山山脈,東側為南北走向的鵲山山脈, 西側為南北走向的摩天嶺山脈,因而形成了三面高山, 四面環繞之勢。
黃岔古村歷史悠久,村中至今保留有大量古民居,大部分用山里的灰色的石材壘砌而成,屋頂多以平檐式石板為主,多為單層建筑,也有少量的樓式建筑。村里的道路就更是用石板鋪成的。站在高一點的地方看下去,古民居依山就勢,錯落有序,非常具有山區民居特色,是第四批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
黃岔古村寨的選址,依山就勢,背山面河而居,保存完好,是冀南山鄉風貌特色古村寨的獨特代表。由于古村落坐落在凌霄山與鵲山之陰坡,尤其凌霄山之陰水系匯聚了泜河最大的兩川源頭,交接于古村寨,因北部前頭山垴阻擋,又分流而下,形成獨特的“><”形河道。 古村寨正好坐落在交接點上,大大增加了村落的空間布局,而且地形平緩、地質穩定。
1)關卡文化源遠流長。黃岔村原名黃卡村,據傳為東漢末年巨鹿人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軍,在此三岔口之地設關立卡而形成,故稱為“黃巾軍關卡”。元明時期,由于特殊的軍事位置關系,經常有農民起義軍在此盤踞。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由于這里的隱蔽性,八路軍冀西游擊隊總隊長楊秀峰,以及他領導的內丘縣獨立團、獨立營經常駐扎在黃岔村。
2)民俗文化傳承有序。黃岔村一直承載著凌霄山寨的歷史文化主脈,張角以“太平道”為教義所舉辦的各種祭祀儀式,黃巾軍的吃住行和生產勞動所形成的文化民俗,與黃岔村復合而形成了多項傳統民俗和技藝。例如祭祀山神、抬杠箱、黃巾道樂、杏仁湯制作技藝、中藥材采制等。雖歷經千年,一直延續不斷,流傳了下來。目前村內有省級非物質遺產——抬杠箱,縣級非物質遺產內丘中巖山黃巾樂調等。
3)紅色文化內涵豐富。黃岔村作為八路軍抗日根據地,在內丘最早建立了交通站,不斷為八路軍傳遞情報、信件,運送抗日急需物資、報紙文件,護送抗日干部等。
4)村落古樸鄉愁憂思濃厚。黃岔古村落保存完好,房屋以當地石材為主,依山就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街巷由石板鋪路,曲折有向。現存數十株百年以上的古橡樹、古槐樹、古柏樹等古樹名木,另有多處古村遺址,保存著大量漢代原始石臼、石碾、山神廟群、漢闕等文化遺存。
1)村莊環境資源現狀。黃岔村不僅自然與人文景觀較好,歷史文化資源眾多,也是冀南太行山傳統村落選址與自然和諧的見證,對于研究傳統冀南山區古村落選址與建造,具有一定的科學與藝術價值。2)古村落選址特征。黃岔古村寨主要由西寨溝、東寨溝、前頭三片聚落形態組成。因受張角所創建“太平道”的影響,依賴自然山水的先天優勢,加上傳統文化理念的摻融合,構筑了一個“天人合一““陰陽調和”的古村寨格局。3)村落景觀格局現狀。黃岔村周圍為依地勢形成的梯田,形成以反映獨特地域農耕文化的古村落至今保留有大量古民居建筑,整體風貌格局保存較好。建筑是承載村落歷史文化、建筑文化等的主要空間載體,以木石結構為主的建筑不僅體現出村莊的傳統風貌,更能顯現出村落的建筑文化內涵。4)傳統街巷及村落空間肌理現狀。黃岔村內有兩條村級道路,在村莊中部形成環狀,為村民出入村莊的交通干道,村落整體街巷主次層次不清晰,未形成明確的街巷格局。古村落南側街巷傳統尺度走向和傳統風貌保存較好,北側建筑改造為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較多,整體風貌較差,村落整體仍舊保持著小尺度的空間肌理,街巷及建筑尺度相對較小。當前的主要的公共空間為村莊中部道路交叉的小廣場,場地小而簡陋。5)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空間現狀。黃岔村發展傳承近千年,不僅留下了數量眾多的物質文化遺存,也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抬杠箱、凌霄山黃巾樂調、內丘杏仁湯制作技藝、正月十六請太平、祭祀山神、祭祀祖先等,其中抬杠箱為市級非遺項目,凌霄山黃巾樂調和內丘杏仁湯制作技藝為縣級非遺項目。
在黃岔村,文化空間是十月十五的傳統廟會,如抬杠箱,借助逢年過節和每年農歷三月十五,黃巾樂調匯聚一起表演,天南海北的香客匯聚而來。又如每逢農歷三月十五請太平最為獨特,全村人會登上老神山頂,去朝拜老祖祭祀,世代傳承。
第一、促進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旅游開發。中國的古村落以300個/天的速度在消亡,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古村落破壞性開發非常嚴重,迫切需要借助旅游來進行開發保護;八百里太行山區古村落很多,文化遺存和急待開發項目類型豐富。邢臺市古村落數量眾多、價值獨特。不僅擁有豐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具有豐富多彩的自然生態景觀遺產,既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富有利用價值的旅游資源,更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黃岔村地處南太行深山,村落保存形式極為凸顯,獨具冀南山鄉風貌特色。
第二、踐行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國家對美麗鄉村建設有政策支持,傳統村落的旅游開發既有利于從建筑、景觀、生態、環境等多方面提供智力支持,還有利于村莊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提升村民生活質量。隨著國家農村政策的逐漸落實,一批新的黃岔人,在縣、鄉兩級的大力支持下,克服種種困難,終于建成黃岔新村,一改往日的落后面貌。2016年8月,黃岔村被河北省委宣傳部、省文聯評為“河北省十大最美古村鎮”。黃岔村的變化是近年來邢臺發展旅游的一個縮影。
第三、發展紅色旅游、繼承革命傳統、創辦教育基地。太行山區也是革命老區,有很多的革命圣地,很多古村落保存有重要的紅色抗戰的歷史遺跡。黃岔村就是八路軍重要的中線交通總站,涌現出了一批革命骨干。發展紅色旅游,傳承紅色基因,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利于古村落更好地保護和旅游開發。
第四、進行傳統村落調研,挖掘歷史文化內涵,尋找旅游開發的賣點。從調研村落檔案、撰寫村志入手,引發村民關注村落的歷史變遷、文化傳統、和日常生活,意識到自己是命運主宰的主人,一定要積極行動起來,提高旅游服務水平。
第五、與旅行社及網站合作,運用“互聯網+”模式,推出尋根之旅、文化之旅、藝術寫生基地等產品,與紅色旅游、研學旅游、戶外旅游、休閑度假旅游結合進行設計,滿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提出古村落的規劃建議,進行景觀保護、環境提升、體現鄉土特色的初步方案。借助古村落良好的生態環境,以康養度假為目的,開發以鄉村度假、生態休閑、濱水娛樂、康體養生為重點的旅游休閑娛樂產品,將鄉村度假體驗項目打造成為規劃區旅游開發的亮點。同時,休閑娛樂活動要統籌兼顧大眾與個性化需求,根據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興趣的游客需求,規劃適于白天與夜晚開展的各項活動,兼顧室外與室內、體力與智力、教育與娛樂、文化與休閑等各個方面。
第六、公司+農戶+村集體合作模式,加強當地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條的延伸,提升農業價值產業鏈,實現鄉村振興。依托村莊大面積梯田,通過林果、中草藥種植以及特色農產品的開發、特色休閑體驗活動的開展,形成黃岔村特色農業品牌,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價值產業鏈。一產:蘋果、核桃為代表的林果種植,以金花葵為特色的中藥材種植和以鱸魚養殖為特色養殖;二產:建立金花葵茶廠、啤酒廠、面條特色產品;三產及衍生:包括茶廠觀光及產品體驗、鮮果銷售、農副制品的手作體驗及銷售、林果采摘、農事勞作體驗、藥事勞作采摘、養生茶、藥膳和輕食餐飲。
2015年,黃岔村憑借著原汁 原味的太行古石寨風貌,確立了旅游扶貧的發展思路,并與邢臺中巖山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簽訂合同,致力于打造保護古村落,合理開發綠色生態養生游。協助公司在充分調研的村落的分布特征基礎上,挖掘文化內涵,進行合理的旅游開發保護。
希望通過后期努力,以發展旅游實現美麗鄉村建設,助推黃岔古村落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