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洪玲
摘? ?要:新時代,培養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需要突破思維定式,構建開發高職生創新潛能的知識結構,構建師生創造性學習共同體,提升課堂教學層次,開展探究性的創新教學活動,創新評價體系,促進師生的創新自信,多路徑構筑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活動教育平臺。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5?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08-0091-05
創造性勞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的核心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要尊重勞動者的首創精神,促進社會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氛圍?!皠趧庸鈽s,創造偉大”,“首創精神”關鍵在于創造性勞動。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對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價值分析
(一)創造性勞動的界定
創造的本質屬性是創新。創造性勞動就是創新勞動,即通過人的腦力勞動產生技術、知識、思維的革新,從而高效提升勞動效率、產生出超值社會財富或成果的勞動[1]。創造性勞動建立在開放性思維和挑戰性實踐的基礎之上,是不斷探索創新的過程。創造性勞動包括原創性勞動與非原創性勞動。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所有社會必要勞動都會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原創性勞動與非原創性勞動都是社會必要勞動,都能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它們都是創造性勞動。因此,創造性勞動可以界定為創造社會價值的勞動。創造性人才進行創造性勞動能夠在同等的社會勞動時間內生產出加倍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創造性勞動不僅需要勞動者具有知識、經驗、能力和方法,而且需要非智力因素。培養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真正價值在于在勞動教育中喚醒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素質和提高創新能力。這需要通過開展創造性勞動的使命責任感教育、創造性思維教育、創造性人格教育等來實現。
(二)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1.快速發展的生產力導致勞動變化的必然要求
創新勞動推動社會經濟迅猛發展??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上的發明創造引起勞動方式和勞動工具的快速迭代、勞動環境的巨大變化、勞動效率的迅速提高。農業上原來以手工、畜力、農具為主的“面朝黃土背朝天”、“三十畝地一頭?!钡膭趧愚D變成電子、原子能、遙感技術等參與的智慧農業勞動,工業上由“出大力,流大汗”的體力勞動和重復性勞動轉變為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現代新型工業,這對勞動者素質提出新要求。我國要實現農業和工業現代化,需要更多高素質的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的新型職業農民,需要更多“知識型、技術型、創新型”的勞動者進行技巧勞動、腦力勞動、知識勞動等創造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提振生產力的有效路徑[2]。
2.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使命呼喚
創造性勞動是新時代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需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創新是技術更新、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源泉。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從傳統制造業向現代智能化制造業轉變,需要大量有文化、懂科技、會創新的新型勞動者,以有價值的改進和革新不斷推進產品提質升級、推陳出新;同時,需要以新的管理方式不斷促進提質增效。高職院校應順勢而為,不斷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創造性勞動人才?!秶抑虚L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提出,“把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積極探索有效的方式和途徑,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重視崇尚勞動、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精神的培養。”2016年,國家人社部和財政部在《關于深入推進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的通知》(人社部發〔2016〕74號)中提出,“‘十三五”期間,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要緊緊圍繞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穩步提升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素質?!敝泄仓醒雵鴦赵宏P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2020年3月20日)指出,“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p>
技師技工的強國才能打造工業強國。培養具有“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精神的高素質工匠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技能人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創新思維,加強創新實踐能力,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
3.高職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素質需要
創造性勞動能力是高職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職業素質之一。未來創新型社會的勞動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有機結合的勞動,需要人的創造性勞動和重復性勞動,創造性勞動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重復性勞動是創造性勞動的再現。未來的重復性勞動將越來越多地被機器人取代,未來的勞動者將越來越多地從事創造性勞動。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勞動者理想的基本素養。優秀的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離不開勞動。勞動形成人的本質,勞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對高職生進行創造性勞動能力教育,不僅僅在于讓青年學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更重要的是發掘學生創新潛力,發展學生創新個性,培養其創新精神,提高其創造性勞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二、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突破思維定勢,更新教育觀念
1.走出思維誤區
我們的觀念決定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由于自身的學識水平、經驗技能等技術性基礎欠缺,高職生對自身能否進行創造性勞動存在認識誤區。主要表現為,一是偏見性認知,認為創造性勞動高端神秘,創造性勞動是科學家、高級技術人員、博士生或研究生等少數杰出人才的專利;二是自卑性認知,主觀武斷式地進行自我歸因,認為高職教育是低層次的,創造性勞動不屬于高職教育層次,高職生文化水平不高,難以創新。這些經驗性的偏見認識和慣性思維誤區成為思維的枷鎖,阻礙新觀念、新方法的形成,成為創造性勞動的障礙。
創造學的創始者奧斯本說:“人人都有創造性”。創造和創新的本質是相同的。創造是創新的起點和基礎,創造性勞動可以是解決新問題、進行新組合、發展新思想和新理論。創新具有普遍性,表現為,一是創新無處不在,創新有更新、創造新的東西和改變三種形式,創新出現在各個領域、各個行業,涵蓋社會的所有職業和所有的方方面面;二是創新無時不有;三是創新人人皆有。創新是勞動者的本質屬性,每個人都具有創新的潛能。我國無數大國工匠、“金牌工人”、“首席技師”、“首席員工”的創新技能和創新實踐技術讓我們感受到創新不是神秘莫測、高不可攀的。“藍領專家”孔祥瑞、“高鐵焊接大師”李萬君、“雕刻火藥的大國工匠”徐立平、“航空手藝人”胡雙錢、“抓斗大王”包起帆……等諸多大國工匠點燃了許多工匠的創造熱情,推動形成了尊重勞動、崇尚技能、鼓勵創造的社會風尚,給我們開展創造性勞動能力教育的實踐力量。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主要任務是要激發學生身上蘊藏的創新潛能,培養優秀的創造性品質,核心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這需要師生們樹立人人可創新、處處可創新、時時可創新的理念。創新源于實踐,實踐反哺創新。在教育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辯證性、超越性、多向性、綜合性的創造性思維。
2.塑造“道”“術”兼學的觀念
“道”是中國古代思想的最高范疇,它是把握世界整體性的天道,也是體察人世的“人道”,是引領做事的價值遵循。
知識、技能與態度是職業能力的三要素。當前高職院校中存在重“術”輕“道”的觀念和行為表現,導致出現知識、技能與態度教育的失衡現象。表現為,一是教育過程中重技能訓練、輕職業精神培育的傾向。一些人認為,高職教育就是職業技能教育。因此,在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計劃中重專業技能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在各種教學行為上知識和技能教育占有較大比重,注重有形的實踐形式,追求工匠的技能境界,輕視或忽視理念、精神、人文等教育;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而忽視通識教育;注重技術和就業導向,而對創造性勞動觀念和精神的教育重視不夠。二是教育的軟硬實力之間的較量。在教育中重校園、設備、實訓基地等教育投入,對于理念、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投入相對較少,在精神氛圍、精神環境的營造上著力不多,創新精神和創造性勞動觀念的教育有限。
高職院校要主動適應新時代對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的客觀要求,走出“唯技為重”、“技能至上”的認識誤區,樹立“道”“術”兼學的觀念?!暗馈迸c“術”的關系在于“以道御術”,意為以道義來承載智術,也是人的駕馭之道、進取之道、防御之道?!暗馈弊非蟮氖且环N整體化的和諧,“術”追求的是一種紛爭態勢里的輸贏[3]。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人才,需要教育者樹立高超職業技能和優秀職業精神培育并重的觀念,塑造學生成為高素質工匠人才的“道”的價值觀,諸如精益求精的專業精神、追求完美的專一精神、水滴石穿的敬業精神、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等,培育匠德、匠心和匠技和諧統一的工匠人才。
3.培養積極理性的意識
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不僅要強調知識和技能的積累,更要注重知識的遷移和觸類旁通。圍繞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動態需求標準,需要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培養獨特性、變通性、流暢性、交叉跨界性思維,需要處理好以下關系:
第一,“一”與“多”的關系。哲學上,“一”與“多”兩者關系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耙弧卑荨岸唷?,又統帥“多”;“多”中包含“一”,又統一于“一”;在“多”中又要“執一”、“守一”。在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教學活動中,要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統一性存在于多樣性之中,并通過多樣性表現出來;多樣性中包含著統一性。因此,應堅持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統一性要求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相結合、學生單獨學習與小組合作性學習相結合,既體現主導性方向和性質,又尊重個體差異性、獨立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既強調共性素質的培養,又開展個性比較優勢的鍛造活動,激發和鼓勵師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性實踐活動。
第二,知識積累與能力、素質培養的關系。素質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表現。傳授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發展能力是傳授知識的最終目的。創新素質是人才的核心素質之一,是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開拓創新,努力將知識傳授和學生素質培養相結合,營造有利于學生發展潛能和創造力的人文環境。
(二)提升綜合素質,構建開發高職生創新潛能知識結構
“素質教育是相對于現實中過分強調學生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工具性教育以及過分強調上大學為個人就業謀生服務的‘功利性教育而言,堅持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知識、能力、身體、心理、人格等多方面都能夠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觀?!盵4]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要以“立德樹人、全人發展”為目標,完善綜合素質提升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知識積累、能力培養、人格修煉與個性發展有機結合的素質教育,強化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其核心目的是培養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的人才。因此,在教育中要拓寬專業口徑,人文教育和技術教育相結合,注重綜合性基礎知識的教學,構建開發高職生創新潛能的知識結構,實現全面發展與人的個性化發展的統一、知識傳播與和創新教育的統一。
(三)營造良好人文環境,構建師生創造性學習共同體
人類學家馬格麗特·米德從文化傳遞方式的差異出發,將人類文化發展過程劃分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與后喻文化。在信息時代,青年學生對信息的豐富擁有使其對長輩進行“反哺”成為可能,“信息化社會決定了兩代人的雙向社會化,成人‘化孩子,孩子也‘化人”。[5]師生之間出現互喻教育甚至后喻教育,學無先后,達者為師。教學活動本身是一種交往活動,師生在平等基礎上相互交流、溝通、學習、啟發,相互對話、理解和認同,通過師生的雙向互動、共同促進知識的增加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提高。所以,創設平等和諧、開放合作的良好課堂氛圍,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知識建構,學生的經驗、感受、見解、問題、困惑等都成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由教師控制課堂的預設過程變成了師生共同建設、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從知識的傳播者轉變成合作教學的引導者、促進者、輔導者;從學習結果的評判員轉變為組織者,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表現,欣賞學生設計活動的創意,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盡可能讓每個個體都自信而有尊嚴;為學生提供思維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積極交流討論和表達自己觀點,發現學生的思維閃光點,啟發創新思維,培養創新個性。
(四)提升課堂教學層次,開展探究性創新教學活動
現代教學觀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用現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或順應外部世界的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改革。一是課堂教學目標要實現從“知識核心”向“學生素養核心”轉變,重點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二是課程教學上要善于把以‘目標—達成—評價為主的程序型課程轉變為以‘主題—探究—表現為主的項目型課程,多開展基于問題的教學、參與型教學與基于項目的主題教學,突出創新過程的魅力與價值,促使師生共同感受創新思維的增長和創新人格完善的快樂。三是教學方法上通過采用問題式、參與式、項目式、互動式、案例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創設情境體驗,突出教學的探究和創新特質,讓學生在思維訓練、感受體驗、游戲娛樂、表演決賽、信息交流、競賽參與、自我展示、演講辯論等活動中激發創造熱情。要多運用創造性的激勵機制和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諸如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培養“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假設推理思維能力;利用學生對事物的否定心理,培養逆向思維能力和質疑精神,對提供的材料、內容加以質疑,對已有的結論、解法或答案加以否定而另找新解法、新答案,也可以對習慣上認為是對的結論、成語、典故等加以質疑,以求得發現新問題,揭示新見解,找出新答案,講出新道理。要利用肯定或認同心理,培養聯想、發散、想象的思維能力,引導學生由此及彼,進行聯想、發散、遷移、加工、創造。可以對認同的東西進行拓寬、充實,可以對求知的部分進行補充,可以對認同的事物進行再加工而求得新的形象……通過不斷變換思維方式和角度,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變通性和深刻性,完成從知識接受者到知識創造建構者的轉變。
(五)創新評價體系,促進師生的創新自信
教育評價本質上是一種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本身具有導向激勵功能、調控改善功能、鑒定區分功能。評價的目的不在于證明,而在于改進。高職院校學生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要尊重師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發揮師生獨特的智力領域優勢,建立以學為中心的“發展性評價”觀,構建促進師生創新素質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激發師生的創新潛能,幫助師生建立創新自信;采用多樣化教育評價方法,在考試評價主體、評價形式、評價題型等方面應盡可能體現靈活性和多樣性,努力實現從一元化考試模式向多元化考試模式轉化、從封閉式考試模式向開放式考試模式轉化,從重視結果考核轉變為重視過程考核,從“封閉性試題”向“開放性試題”轉變,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談看法,強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認識和分析社會生活能力;從純文本考試評價向多種評價方式轉變,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相結合,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多渠道交流信息,促進思維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多樣性。
(六)協同創新,多路徑構筑開發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實踐活動教育平臺
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曾把人類把握世界的方式分為四種,即科學理論的、藝術的、宗教的和實踐精神的?!吧a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盵6]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要與德智體美勞等各項活動聯系在一起。學校、學生社團、班集體在計劃、組織和實施各項課外活動時,要精心設計,積極尋找聯系,突出契合點,使體力勞動和思考融為一體,把抽象思維、創新思維與勞動活動結合起來,特別是尋找勞動活動中的創新元素,使學生在感興趣、創造性的活動中激發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鍛煉創新思維,增強創造能力。
1.與思想政治教育共融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教育活動
第一,培養高職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素質,促進學生形成科學的哲學思維,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方式認識、分析、解決問題,實現對原有知識經驗、理論觀點和方法的超越和突破,對本質規律、發展方向和趨勢的預測,為創新創造活動奠定基礎。
第二,塑造高職生的創造性人格。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創造欲望,提高創造熱情,堅定創新意志。積極主動地去研究新情況,尋找新方法,解決新問題;以積極向上的態度和堅韌的意志品質面對各種挑戰和困難,從而為其創新創造活動提供持久、強大的精神動力。
2.與專業文化共生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教育活動
專業教育是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教育的基礎,為創造性勞動能力的培養提供理論知識基礎和開展活動的學科平臺??闪⒆銓I特色,搭建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的教育平臺,增加勞動教育與專業文化教育的協同性。
第一,專業課程教學中加強創新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不拘一格地開展教學活動,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運用創造原理和創造技法進行深入思考和知識遷移,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客觀事物,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利用問題教學法培養學生的問題
意識,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馬克思曾說:“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的共同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盵7]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與社會現實以及學生的生活實際、思想實際結合起來,針對教學內容設計若干探索性學習研究課題,通過設置富有啟發性、引導性的真實、有意義的問題和難題讓學生解答;設置有多種解法的問題讓學生思辨,設置一些問題答案讓學生去爭辯或講道理,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們去聯想或進行再創造等訓練創新思維能力。
第二,以課程實訓和專業實習為切入點,搭建創造性勞動體驗平臺。在生產認知實習中,促進學生切實深入產業一線,了解新技術、新產品,新能源、新工藝,真正從實踐勞動中感悟創新精神和創新實踐,體會“首創精神”、“創造偉大”的勞動精神和勞動價值。
3.與校園文化同行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教育活動
校園文化是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要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將勞動課與科技節、創新創業大賽等活動結合,開展系列特色校園文化活動。一是鼓勵和支持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以創新創業競賽為抓手,搭建創造性勞動創新平臺。制定相關措施確保學生參與度,鼓勵學生參與到競賽中去,以賽促學、以賽促創,有效發揮創新創業教育功能。二是開展創新為主題的專題講座和交流研討會。比如,開展創新思維專題講座,組織發明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攻關課題的專題講座,開展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競賽等活動,開展以“小發明、小創意、小設計、小點子、小竅門”為主要內容的創新活動,鼓勵學生深入實踐、敢于創新,通過自己的創意、小發明創造等出點子、想辦法、提建議,發現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的新思路和新辦法,實現產學研有機結合。三是開展宿舍美化比賽、志愿者服務活動策劃等活動,讓學生在諸多策劃活動中增強創新意識,體悟創新精神,培養創新思維,錘煉創新意志,訓練創新思維,增強創新本領。
4.與企業文化同向的創造性勞動能力培養教育活動
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培養機制,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作用,開展“請進來,走出去”的教育活動,讓學生在企業生產和管理實踐中接受企業文化、企業家精神的熏陶,感悟企業的創新實務和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創業策略。通過聘請知名企業家、技能大師、能工巧匠和勞動模范、優秀畢業生舉行報告,通過面對面座談交流,使學生深刻體會“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豐富內涵,通過榜樣示范和引領,引導學生培養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職業品格。
結語
總之,新時代培養高職生創造性勞動能力需要突破思維定勢,構建師生創造性學習共同體,以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實施的親和力上下工夫,在方式的多樣性上多探索,綜合運用多樣化方法和途徑開展探究性的創新教學活動和實踐活動,激發創新意識,增強創造性勞動思維,培養創新素質和提高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艾君.時代需要創新勞動[J].工會博覽,2011,(9).
[2]? ?“創造性勞動”是當代工人的使命[EB/OL].上海文明網,2015-05-04.
[3]? ?竇新華,于海云,王宏姣.傳統文化中“道”與“術”的關系及其對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4).
[4]? ?董澤芳,朱行書.試析大學文化的一種價值追求[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10):39.
[5]? ?孫云曉.向孩子學習[M].昆明:晨光出版社,1998:200.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57.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