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
[摘 要] 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勞動力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環境超載化等深層次的矛盾逐漸涌現出來,很多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下降,著力解決農村的各項問題,就要深入踐行鄉村振興戰略。基于此,文章從若干個維度觀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價值和發展過程當中的難題,并提出未來的發展目標。為引領鄉村振興戰略,提高鄉村綜合發展實力提供有效對策。
[關鍵詞] 鄉村振興;市場經濟;空心化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1)01-0016-02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背景之下提高農村發展競爭能力的關鍵,然而從歷史的經驗可以看出,城市化及新型城鎮化的進程必然會帶來鄉村的衰退,但是要找準時機推動城鄉的穩定平衡發展,避免城鄉二元化結構造成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影響社會的穩定。
一、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背景以及堅持鄉村振興戰略的價值
第一,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可以推動鄉村的產業發展,緊緊圍繞著現代農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避免單一的產業發展方式影響農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只有產業興旺,才能夠吸引資源,留住人才,推動農民的生活質量提升。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還可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發展的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利用多種資源要素促進農業生產質量的提高,推進農業的多種化經營,建設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村電商延長產業鏈條,增進農民的收益渠道,重點發展富民性的產業,使農村的經營生產關系改善,堅持將小農經濟引入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上來[1]。
第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促進農村的人才振興,使農村的人才可以回流到農村,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將農村的土地資金產業人才匯聚在一起,構成農村興旺發展的新格局,構建技術性的農業發展隊伍,培養新型的農民人才隊伍,下大力氣抓好各方面的投入,組建一支高水平的農業發展團隊。
第三,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可以促進鄉村的文化競爭,促進農民的思想觀念改善,樹立新的人文風貌,并培養農村新的道德規范,宣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的精神面貌,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舉措。
二、鄉村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發展的矛盾凸顯
首先,農村經濟的發展呈現出非農化的明顯趨勢,即使在土地流轉政策的支持之下,很多農村的土地、勞動力、資金也大面積地向城市涌現,這種態勢短時間內不會得到扭轉,農民想要獲得金融服務非常困難。高素質的人才不愿意留在農村推動經濟的發展,其次,農村的勞動力老齡化非常嚴重,青年人大量的流失,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數都是老年人,且這些人口在種植技術、經營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開展農業技術教育非常困難。再次,農村目前的空心化矛盾非常明顯,農村人口急劇減少,在城市化的過程當中,農村公共服務的有效需求顯著降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直接造成了生產技術下降。農村面臨著發展結構性的失調,傳統的社會鄰里互助對于農村的支持作用下降[2]。最后,農村環境超載的問題仍然非常突出,大量的農村在應用粗放式經營方式的過程中破壞了環境。目前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帶來資源浪費,顯著地影響了經濟發展的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形成了尖銳的矛盾。
(二)社會發展不平衡
一方面,農村社會的發展呈現出顯著的不平衡,與城市接近的部分農村發展水平較高,城鎮化水平較高而落后的地區生產方式落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雖然現代農業的發展整體水平有所提升,但是對于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及文化條件并沒有實際的促進作用,很多地區甚至出現了一些退化的逆向性調整,傳統的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斷衰敗。農民反而通過破壞生態環境,竭澤而漁的方式在進行農業的生產,農村人口的持續減少也使這種現象層出不窮,沒有青年人著力進行鄉村建設,必然會帶來鄉村的空心化。另一方面,農村內部的產業和區域發展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短期化增長的現象比較明顯,而長期化的發展目標并不能夠對農村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一些地方政府善于用行政的手段來干預農村的建設進程,而不能夠采用市場化的經濟手段來進行誘導和調節。很多地區在鄉村發展當中不惜以行政力量推進統一化鄉村建設或以破壞環境的代價發展旅游經濟,短期上雖能使一些貧困農戶脫貧,但是卻并不能夠給這些農戶注入生產發展的力量[3]。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農村地區的虛假性繁榮比較明顯,大量的農業產業園建成,但是入住率卻不高,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財政補貼在維持,沒有基本的市場生存能力。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選擇
(一)全面深化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性的基礎,首先要全面釋放城鄉兩端的資源,推動資源的整合,在歷史巨變的條件之下,推動鄉村的資源性建設、基礎資源的調動。通過大力改造引領農村經營制度變化,深化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推動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釋放出改革的紅利,推動鄉村的發展前景。其次,在改革的過程當中,還要提升鄉村文明的建設,始終以深化改革創新的方式,解決鄉村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空心化、老齡化等嚴重的問題,使鄉村的文化建設可以引領經濟建設,避免出現嚴重的經濟環境問題。最后,鄉村建設的過程當中,還要適度推進規模,既要打造鄉村的集中生產基地,也要引進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改變農村的土地資源稀缺的問題,使農村的家庭農場可以和龍頭企業對接,大幅度提高生產種植技術。
(二)完善鄉村市場機制
第一,完善市場機制,要盡可能發揮政府和市場兩種力量,避免單一力量的發揮而影響農村經濟的發展。政府的作用要有邊界,有限制,不能無所不為,無所不能,絕不能以損害鄉村資源的科學配置作為代價。第二,完善市場機制,還要建設長期的發展目標,而不要尋求短期的發展成效,避免鄉村出現虛假繁榮的現象。在打造農村產業基地的過程當中,既要考慮成本,也要考慮到未來的收效,通過持續性的效應增加來建設農村的產業基地,發揮出龍頭企業在市場資源調動當中的作用,引進人才和資金來改變這種退行性的逆向生長代價。第三,在發展完善的過程當中,需要防范的過度行政化風險,過度形式化風險及過度產業化的風險,通過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生態效應及文化效應持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4]。
(三)推動農村經濟產業發展
在完善鄉村市場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產業發展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為此可以通過提升農業生產質量來達到這一目的,具體而言,通過農業生產質量的提升,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在此過程中,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幫助下,借助農村地區特有的資源培育更加高效的養殖產業,在長期的農村養殖中,很多農民雖然積累了大量的養殖經驗,但是實際效率并不高,通過建立新型的養殖模式,使得農民的養殖活動更加的科學,并獲取更高的效益,如在牛羊養殖過程中,幼崽何時斷奶、何時補飼,如何將母乳飼養和草料飼養進行有效結合,喂食草料的增量如何控制,如何對牛羊飼料進行加工,如何對材料進行科學儲藏和處理,如何通過飼料和合理利用來不斷提升牛羊的飼養效果等,隨著每一環節的養殖工作高效推進,以此不斷提升農民養殖效果和收益。同時,要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為此要對初級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如將大豆加工成各類豆制品,將小麥加工成各類營養品,然后再通過企業進行銷售,這樣能夠大幅度提升農產品的實際利潤。
(四)強化城鄉融合
一方面,堅持城鄉融合的戰略要拉近城鄉的距離,通過城鄉之間的資源分配來進行效益的增加,城鄉發展對于鄉村振興戰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雙方之間的產業融合,資源交換,城鄉互動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堅持城鄉融合戰略,要保障原有戶籍鄉村人口的基本權益,通過戶籍制度改革、福利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來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始終保障農村經濟的發展可以有所引領,消除二元化經濟。應對外部化的風險。始終以鄉村振興體系為先導的約束機制,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效應提升。
(五)進一步加強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主要目標是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增加農民生存技能,進而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社會,并得到更好的發展。為此,地方政府可以建立起專門的農民教育管理部門,考慮到大多數農民的學習能力較弱,所以培訓人員要能夠保持足夠的耐心,例如在新型農業種植技術培訓中,培訓人員可以借助圖片、視頻進行傳統生產與現代生產技術的對比,使農民明確認識到現代農業生產技術的特點以及自身優勢,圍繞特定農產品的種植,進行新技術的系統灌輸,而且要采用理論結合實際的方式,通過科學的教育引導,促使農民一邊實踐一邊學習理論知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仍然要以土地制度改革為重點的動力機制,以優化體系為支撐機制,不斷提高對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視,維護鄉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參與的積極性。鼓勵政府和市場雙向配置資源,增強農村發展的前進動力。
參考文獻:
[1]朱振明.鄉村振興中宅基地退出的經驗、困境與進路——基于G自治區H村的考察與分析[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20(10):9.
[2]劉曉君,孫肖潔,胡偉等.基于文本挖掘的休閑旅游村鎮發展路徑研究——以陜西省袁家村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20,36(12):1421-1427.
[3]熊毅俊,劉建峰,何秀古等.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地合作”為例[J].廣東農業科學,2020,47(12):237-244.
[4]李晚蓮,高光涵,黃建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多中心農村貧困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粵北L村的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20(10):5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