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推出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的頂層設計后,各地紛紛行動,如今,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已經基本建設完畢。文章分析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初步成效以及其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索縣級融媒體中心縱深發展的策略,希望能為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做強做大提供一些支持。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成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2-0127-03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問題,多次作出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戰略部署。2014年,中央作出“媒體融合”的頂層設計;時隔四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一個月后,中宣部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提出要在2018年啟動600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到2020年底縣級融媒體中心實現全國范圍覆蓋。到今天,縣級融媒體中心在我國已經遍地開花。縣級融媒體中心應當立足現有成效,探索出適合自身的融媒體發展模式及現存問題的解決之道,才能深耕媒體資源,打通黨的輿論引導最后一公里,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一、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初步成效
(一)新媒體粉絲及用戶數量逐步增多
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遵循互聯網思維原則,秉持技術支撐理念,以推進對縣域資源的優化整合,全面聚合廣播、電視、手機等信息傳播媒介,進而提升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新聞素材的豐富性,切實滿足廣大受眾的多元需求。結合相關調查研究可知,新媒體粉絲及用戶數量呈不斷增多的趨勢,同時,粉絲群體的年齡、職業、階層等方面均不斷趨于多元化[1]。
(二)內容生產流程優化,信息傳播效率提升
隨著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不斷改革發展,基于對“中央廚房”生產方式的學習吸納,新媒體行業實現了對傳統內容生產流程的有效優化。與此同時,不斷加大了對新媒體業務的發展力度,致力于打造可實現跨界、移動、共享、交互等功能的新媒體矩陣,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并建立起了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傳播的新聞報道模式[2]。內容生產流程優化后,顯著提升了政務信息、新聞報道等的傳播效率,進而保證了新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近年來,縣級融媒體中心不斷致力于推進“媒體+”的建設,提升了融合發展活力,實現了與政府服務的有效銜接。同時,它還致力于優化生產流程,立足于地方發展需求,打造高效便捷的綜合服務平臺[3]。
(三)信息內容趨向于個性化、多元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如今,人人都可成為新聞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這使得過去單一的信息資源整合難以滿足人們當下的需求。針對這一情況,縣級融媒體中心立足于地方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在信息內容選擇編排上講究貼合群眾日常生活,利用人們廣泛認同的傳播方式傳遞新聞信息或正能量。與此同時,通過對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先進技術的有效應用,顯著提升了媒體工作效率,并且生產的信息內容也更為個性化,信息傳播渠道更為多元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多元需求。
(四)由“單兵擴散”轉變成“云端共聯”
“單兵擴散”主要指的是縣級廣播電視的自我整合。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普遍效仿上級媒體的改革手段,也就是將一系列改革手段進行簡化處理,然后實現在地化,進一步對縣級相關部門開辦的公共媒體進行全面整合,達到一種自我整合的效果。另外,它還講究與外部資源的交互合作,在形式層面由“單兵”的形式逐步朝外擴散,進而實現媒體的全面整合。有別于融合上級媒體的復制建設及自我整合的“單兵擴散”,“云端共聯”更適宜當前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發展,單一、被動的“云端共聯”推行路徑十分便捷,但優勢并不突出[4]。針對這一情況,為實現技術、系統的完善,上級媒體建云、基層媒體加入已然成為如今融媒體中心建設的一大趨勢。
二、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以政策驅動為主,內生動力不足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自2018年全面啟動后,在政策的強有力推動下,絕大部分區縣實現了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掛牌。然而,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畢竟是一個長期且復雜的過程,在極短的時間內僅靠政策驅動,沒有真正認識到融媒體中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能真正融合到位的。有些區縣雖然掛上了融媒體中心的牌子,但媒體內部觀望、畏懼、拖沓、退縮的情緒并未減少;有些區縣媒體雖然在形式上進行了融合,但并未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報社、廣電仍各行其是,相對獨立;還有些融媒體中心從建成之日起就抱有“等、靠、要”思想,希望完全依靠財政撥款進行扶持性發展,長此以往,必然導致內生發展動力嚴重不足,縣級融媒體中心僅流于形式。
(二)一窩蜂式建設,缺少長期規劃
在政策驅動下,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成速度大大提升。但從建設的實際效果來看,目前融媒體中心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縣級媒體缺少對自身實際情況的研究和考量,看到其他區縣建成融媒體中心,便盲目跟風模仿,而模仿建設的模式并不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媒體需求的實際。這種一窩蜂式的建設,雖然從短期看是實現了融媒體中心建設的區縣全覆蓋,但是從長遠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形式大于內容,很可能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出現“高效率、低效能”的問題。例如,內蒙古的縣級融媒體建設采用的是旗縣級融媒體中心與省級媒體合作的模式,旗縣必須入駐“草原云”平臺,旗縣群眾需要從“草原云”APP移動客戶端中了解旗縣內部的資訊內容、辦理政務業務,而不是直接通過本旗縣自己的客戶端解決問題。這可能會導致自治區級平臺進一步做大做強,而旗縣級平臺卻并不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三)基層條件不足,難以留住人才
人才問題是縣級融媒體中心難以填平的溝壑。區縣由于經濟水平的限制,能為媒體專業技術人才提供的薪資報酬、福利待遇等資源是有限的,也沒有專門針對融媒體人才的引進政策,因此很難吸引到高端人才。而現有人才往往身兼數職,既要保證原有傳統媒體的工作順利進行,又要兼顧新媒體平臺的產品制作和信息發布,并且還因沒有培訓制度而喪失了參加專業培訓的機會,常常身心俱疲卻無法生產出優質的融媒體產品。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晉升機制、考評機制,就制約了區縣融媒體中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得縣級融媒體中心難以做到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四)傳播效果微弱,服務功能缺失
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最貼近基層、貼近百姓的主流媒體,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依托,是有效打通輿論引導與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在現實中,縣級融媒體中心所處的環境和傳播效果并不盡如人意。首先,縣級融媒體中心要面臨來自市級媒體、省級媒體乃至中央媒體的資源瓜分,加之技術落后、思維方式陳舊、表現手法單一,傳播力日漸微弱。其次,縣級融媒體中心雖然有自己的傳播平臺,但在安裝推廣、激發產品活力等方面都缺乏有效手段,致使縣域用戶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平臺的知曉度不高,與平臺的互動少,平臺尚未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縣域公共傳播平臺。最后,融合后的縣級融媒體中心,不再只是單一的新聞生產者,而是服務的提供者,大部分區縣雖然意識到了融媒體需要通過提供優質的服務增強用戶的黏性,但完善的服務離不開技術的投入與黨政部門的配合。如何進行服務的原創設計和引導黨政部門加入,成為擺在縣級融媒體中心面前的又一道難題。
三、縣級融媒體中心縱深發展策略
整合媒介資源,進行“通路下沉”,建設縣級融媒體自主可控的融合性平臺,最終實現“上下貫通”,是擺在縣級融媒體中心面前的實現縱深發展的現實路徑,需要其在理念、定位、體制機制、技術、服務上進行本地化的轉型探索。
(一)占領輿論陣地,解決理念難題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傳播環境,媒體在傳播中不再處于主導地位,而是更多地開始扮演服務者的角色。用戶獲得話語權后,主體地位開始固化,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的新聞信息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在這種環境下,縣級融媒體應盡快轉變角色,樹立互聯網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研判用戶的興趣和偏好,找到吸引用戶的途徑[5]。要以用戶為中心,深刻把握社會治理思維、數據思維、產品思維,生產優質的產品。例如,福建省福鼎市(縣級市)融媒體中心就積極樹立互聯網思維和融媒體理念,整合縣域媒體資源,通過創新優化內部科室之間、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打破技術壁壘,提高效率和競爭力,2020年就有62個新媒體作品的閱讀量破了10萬+,單條作品最高閱讀量達到了112萬,取得了可喜的傳播效果。
(二)發布地域信息,解決內容難題
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傳統渠道趨于多元化,堅持“內容為王”是當前信息傳播渠道、方式發展所需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縣級融媒體中心在硬件、軟件、人才等方面與中央級、省級融媒體中心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是縣級融媒體也擁有其他媒體無法比擬的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其地域的接近性。充分利用好這一優勢,有助于縣級融媒體在媒體間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建設過程中,應緊緊抓住“內容為王”這一媒體靈魂,以本地特色新聞為主進行報道,加強對地域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思考如何將重大新聞本土化,利用差異化和本土化贏得用戶。同時,注入技術元素,在融媒體產品中加大技術投入,探索如何用H5、動漫、短視頻、VR、AR等可視化表現技術呈現新聞報道內容,以符合用戶審美情趣,從而提高縣域用戶對融媒體的忠誠度,擴大融媒體的縣域傳播力和影響力。
(三)形成“媒體+”體系,解決服務難題
融合不是目的,轉型才是關鍵。縱觀我國現階段走在前列、發展勢頭較好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總結出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不只注重新聞信息的傳播,更注重對縣域用戶的服務[6]。要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就要推進“媒體+”的融合,形成“媒體+”體系,保證融媒體中心在做好新聞宣傳的同時,整合區域內的政務與生活服務功能,最終實現“服務群眾”的目標。例如,福建省寧化縣融媒體中心為進一步增強“媒體+政務”“媒體+服務”兩個重點功能,將“媒體+”無限延伸,打造集宣傳、政務、民生于一體的“智慧寧化”APP綜合服務平臺,整合鄉鎮部門資源,提供申報審批、注冊辦證、投訴受理等一站式服務,目前“智慧寧化”APP下載量已經達到8萬余次。
(四)整合媒體資源,提供多元化服務
縣級融媒體中心配備專業的采編人員、攝像器材等一系列資源,可通過對這些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為當地的電商直播、特色農產品推廣等提供宣傳策略及推廣方案,依托有效宣傳推廣,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還可承接各式各樣的政府活動、社會項目,為客戶提供專業配套服務,比如頒獎活動、慶典晚會等,在活動策劃、活動直播、后期攝影、剪輯等方面,為人們提供多元化服務,從而創造經濟效益。除此之外,縣級融媒體中心還可發揮自身的人才優勢,加強發展“媒體+教育”的相關業務,為當地學生提供新聞節目采訪、活動主持等平臺,開展各式各樣文化藝術、語言藝術培訓,提供個性化、專業化服務等。
(五)以人才為基礎,壯大宣傳陣地
對于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增強人才的造血能力。面對人才瓶頸,縣級融媒體中心要善于結合自身特點,找準發展痛點。目前,大部分地區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從業人員基本上都由傳統媒體轉型而來,融媒體人才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待加強。一方面,推進組織管理機制改革創新,縣級融媒體中心的“融”,并不只是一系列縣級媒體在人員、地點上的融合,更應當擺脫傳統組織機構的束縛,對人員編制進行重新整合,建立健全事業編制機構,穩定核心骨干人員。尤其可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預留編制、發放人才綠卡等手段,以實現對既具備良好管理能力又深諳融媒體發展規律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效吸引。另一方面,推進用人機制改革創新,單憑事業編制的吸引,不足以滿足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相繼融媒體中心應革新思想觀念,將過去“為我所有”的傳統觀念轉變成“為我所用”的新型用人觀念。可利用聘請的方式,適時邀請融媒體專家指導自身工作,分析建設成效;還可通過與先進科技企業的交流合作,讓企業高素質人才“為我所用”,同時,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辦法,開展常態化培訓,培養復合型人才。
四、結語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是我國深入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其進程不可能一帆風順。當前,我國不同區域的媒體發展并不平衡,縣級媒體內部的融合也沒有完全達到人才、資源和資金的融合貫通,大部分機構仍處于并行狀態。因此,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應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充分考慮當地用戶的實際需求,打造本土品牌,緊抓機遇,勇于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媒體融合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春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經驗坐標、發展機遇與路徑創新[J].新聞界,2018(9):21-27.
[2] 多地對縣電視臺進行財政扶持,各地密集涌現“縣級融媒體中心”[EB/OL].傳媒內參(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qq.com/s/ b524qmiGrTwvXKu5ICEiJw,2018-07-09.
[3] 謝新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迎戰略機遇期[J].網絡傳播,2018(12):30-31.
[4] 沈琪.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實踐:以慶城縣電視臺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19(12):175.
[5] 郭全中.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進展、難點與對策[J].新聞愛好者,2019(7):14-19.
[6] 茅震宇.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難題及對策[J].中國記者,2019(8):29-33.
作者簡介 陳敏,本科,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