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冬
【摘要】解讀文本時要多幾雙凝視的眼,從不同的視角多元解讀,橫向比較,綜合取舍,對文本的理解才會變得豐厚而又靈動,才能發現文本的真正價值,才能找尋走進兒童心靈的語文路徑,讓課堂教學充滿內在的溫度與張力。
【關鍵詞】文本解讀? 不同視角? 價值最大化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1-0007-02
文本解讀是語文老師的核心素養,是課堂教學創新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在解讀時讀出新意,讀出迥異于別人的味道,才能由讀創走向獨創。
如何解讀文本?有的老師主張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發現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有的建議從作者的視角出發,還原文本產生的特定語境和表達目的;有的主張從編者的意圖出發,將尋找語文要素當成文本解讀的第一要務;還有的認為文本閱讀即是讀自己,只要讀出個人的見解就可以。以上種種說法雖不無道理,但容易劍走偏鋒,不能全面客觀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容易走進片面、艱澀、功利化的誤區。因此,在解讀文本時要多幾雙凝視的眼進行多元解讀,從不同的視角反復比較,綜合取舍,才能使文本的價值最大化。
一、自己的眼:堅守文本解讀的獨特性
首先要以自己的眼去看書中的世界,這樣才能找尋喚醒閱讀前見與經驗版圖的觸發點。
1.讀熟——觸摸文本的溫度與脈動
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讀正確、讀流暢,逐漸感受漢語的音韻美,感知文本的脈動。“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比如在教學《廬山的云霧》前,筆者通過反復誦讀與品味,發現第三自然段在描寫廬山的云霧變化快、差異大時,將有節奏的律動美與生動可感的畫面美有機融合,達到了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為后續的教學設計提供了思路。
2.裸讀——一個人的精神之旅
就是不看任何參考資料,不要任何外援,赤手空拳地進入文本。只用自己的眼睛去觀,用自己的腦去思,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讀出個性、讀出獨特的感受。世界上最奇麗的景象一定在險遠偏僻的地方,人多的地方少有令人心動的風景,裸讀的魅力就在于此。
3.讀胖——從一片葉子走向一座森林
以文體、內容、寫法為線索,從一篇到一類,深究細讀,讀出這類文章的共性與個性。比如在解讀小古文《司馬光》時,就可以將《王戎不取道旁李》《楊氏之子》結合在一起讀。通過解讀不難發現,這三篇文章都塑造了智慧少年的形象,但三個孩子的智慧各不相同。司馬光的智慧屬于實踐型,他能在別的小朋友驚慌失措的時候斷然采取行動,救了落水的小朋友。王戎的智慧屬于推理型,他通過“樹在道旁而多子”,推斷出“此必苦李”。楊氏之子的智慧屬于表達型,他能在和大人的對答中“應聲而曰”,采取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方式,實屬不易。基于這樣的解讀,三篇小古文的特質水落石出,也為采取不同的教法鋪平了道路。
4.讀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反復比較,讀出文本最有價值的部分,刪繁就簡,返璞歸真,清簡中見豐盈,選擇最適合的內容作為教學的主攻方向,為“一課一得”的效應最大化打好基礎。部編版的教材雖然每個單元都有語文要素與人文要素的提醒,但很多語文要素的表達比較宏大。比如六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這一要求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有,只有將本單元的課文讀瘦,才能提煉出符合六年級學生最近發展區的文本特質。
二、作者的眼:觸摸文字遠行的初心
好的作品是特殊時代特殊個體特別體驗的精神產物。在解讀文本時,只有站在作者的立場上,還原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與創作心境,才能找到解開文本的秘鑰。
沈從文的《臘八粥》是散文中的名篇,作者濃墨重彩地詳寫了八兒等粥、盼粥的過程,吃粥的過程卻寥寥數筆,輕輕帶過,不禁讓人疑竇叢生。穿越歷史的風塵,就不難會發現:當年沈從文孤身一人來到北京,工作沒有著落,生活困頓,飽嘗人間的冷暖。他想念家的氣息、眷戀濃濃的親情、心中流淌著淡淡的鄉愁,于是他寫下了《臘八粥》,他看似寫美食,實則描寫鄉愁,抒發對故鄉與親人的懷念,而濃濃的親情、家的味道在八兒等粥這一部分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表達,吃粥這一部分所以就略寫了。
由此不難得出一個有力的結論:決定文章布局的是隱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與情懷,這些才是文章的靈魂。聽從“靈魂”的呼喚,安排寫作的結構與詳略,寫出的文章就會形神兼備、活色生香;反之,寫出的文章就會失魂落魄、病病殃殃。
現代文的解讀尚且需要找尋作者的寫作之“眼”,古詩文的教學更要知人論世,回到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去找尋作者的寫作初衷。比如,要想深刻理解李賀的《馬詩》,就必須知道李賀為什么寫馬?原來,才華橫溢的李賀得罪了另一個大詩人元稹,元稹百般刁難,借口李賀的父親李晉犯了忌諱,不讓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李賀身負奇才,卻報國無門,憤怒悲傷之余,寫下馬詩。實際上是借物抒懷,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嘆和憤慨,以及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愿望。
回到寫作的原點,觸摸作者寫作的初心,才能更好地批情入文,找到文本蘊涵的人文情懷和表達智慧。
三、編者的眼:確定文本在體系中的坐標
“教材編者”作為常常被教師忽略的對話維度,在整個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統編版教材以人文為經,以語用為緯。語用主要包括閱讀與寫作兩大要素。在統編版教材中,3~6年級共有68個閱讀要素,63個寫作要素。每個單元的每篇課文都承載著獨特的閱讀、寫作的引領任務,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不同的作用。因此,正確把握文本在教材中的特殊坐標,領會編者的良苦用心,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閱讀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由三篇文章組成:《牛與鵝》《與時間賽跑》《滴水之恩》。其中,《牛與鵝》一文出示了多種批注的方式,旨在要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批注的種類:質疑式、贊嘆式、品味式、概述式……并借助閱讀批注理解“我”見到鵝和被鵝襲擊時的心情。
《與時間賽跑》承接《牛與鵝》的訓練重點,在書后明確提出了以下要求:默讀課文,在不理解的地方運用質疑法進行批注。在這里,批注已經從第一篇文章《牛與鵝》的初步感知,到嘗試運用,對學生的要求更進一步。
本單元的第三篇文章是《滴水之恩》:書后要求在感受比較深的地方批注并交流。這時候,批注已經作為一種理解文本的利器,用以表達內心的想法了。
由此可見,這一單元的各篇文章分別承載了從接觸批注,體會批注的作用,認識批注的種類,到在閱讀實踐中運用各種批注提出疑問抒發感受,體現了教材的序列化、梯度化,以及由淺入深、由知到行、由一般運用到智慧運用的學習規律。
需要指出的是,統編版教材構建了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即精讀→略讀→整本書閱讀。文本中習得的閱讀方法和策略不能作為知識來教、當作知識來考,要轉化為學生的閱讀習慣,貫穿于日常的閱讀之中。
四、兒童的眼:審視理想與現實的距離
文本解讀是為創新課堂服務的,課堂教學是以兒童為中心的。以兒童的視角解讀文本是課堂教學能否高效、長效的關鍵點。
1.以兒童的眼通讀全文,尋找興趣點。設計生動可感的學習活動,引領學生從內容的感知走向形式的感悟。
以五年級下冊的小古文《楊氏之子》為例。這篇文章通過一件小事,塑造了楊氏之子智慧的形象。通過調查不難發現,學生的興趣點是:渴望像楊氏之子一樣做一個聰慧的孩子。于是,現場表演課本劇,練習像楊氏之子一樣機智地回答不同夫子調侃的話,就成了契合學生精神需求的言語實踐。
以兒童的眼讀文本,才能懂得兒童的心,繼而設計巧妙的學習活動,學生才可能不斷從正閱讀→真閱讀,從去閱讀→趣閱讀,從會閱讀→慧閱讀,從盎然的童趣走向悠遠的意趣和詩意的雅趣。
2.以兒童的立場通讀全文,丈量認知與目標之間的距離,合理設計學習的難度,提高目標達成的概率。
兒童讀文章,猶如小馬過河。那條文本的河是深是淺,既不能全聽老牛的,也不能全聽松鼠的。只有以該年齡段、該校、該班兒童的視角去讀文本,我們才能知道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距離我們的目標設定有多遠,才能合理調整并確定適當的目標。這就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讓學生的主動建構活動等更加充分與深刻。[2]
3.以兒童的眼打量成人的作品,設計富有情趣的問題語境。
小學課本中的很多作品絕大多數都是成人創作的,許多作者的初衷也不是以兒童為寫作對象的。因此,如何將文本中的成人立場變成兒童立場,就需要設計富有童趣的問題語境。比如馮驥才的《珍珠鳥》,經過改編中心思想變成了倡導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的信任,但這一切都是從成人的視角出發的。如何更好地彰顯作品的主題,同時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如果你是哪只可愛的小珍珠鳥,你為什么會對那個人如此信任呢?引導學生從鳥的角度思考和表達,學生自然會興趣盎然,積極思考。
當用不同的眼去多元解讀文本之后,對文本的理解才會變得豐厚而又靈動,才能找尋走進兒童心靈的語文路徑,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內在的溫度與張力。
參考文獻:
[1]徐培.文本解讀,別讓編者意圖缺位[J].小學教學參考,2017(1).
[2]陳雪梅.文章的意蘊,在深度解讀中彰顯——以人教版《植樹的牧羊人》為例[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18).